刍议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2 09:54:53
导语:刍议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堂教学在整个校园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方式。本论文首先分析以学生当作参与的中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当今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关键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主动参与;教学设计
一、前言
“HAVEFUN”被视作美国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体育项目的一个核心目的及其设计要求,其涵义为“参加的满足”。经由体育的必要流程而让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学生们会产生持续开展运动的动力。虽然,不少学生都明白运动在维持健康中的重要性,然而,他们的预期心理与体育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存在着区分。因此,他们并未经由体育课渠道来达到满足锻炼的目标。就理论层面而言,学生在体育锻炼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整个感到愉悦感,在一定程度上和体育教育工作人员的课前教学设计息息相关。毫无疑问,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通过教学的反馈过程获得相互之间的提高。教师通过教起到主导的功能,而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才可以切实地加以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决定的因素是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从而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锻炼并加强自身的素养。
二、以学生当作参与的中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质量。学生学习的态度会对教学效率产生明显的影响。根据学生学习的态度加以归类,大体上可以把学生区分成被动型学习以及主动型学习2种,其中,前者必须在外力的驱动下才能够学习,即在校要教师的敦促下学生才能够学习,在家则要有家长的监督才可以学习。事实上,采纳如此的学习方式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地位,相应地,学习的效率亦不会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后者则可以独立性地展开自主式学习,无需外部的监督力量,且可以全身心地自觉学习,学习的效率自然更高。因而,在展开体育课堂教学时,要围绕学生参与这个中心展开教学,倘若凸显出学生这个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参与体育的教学任务之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也能够提升体育教学课堂的效率。2.加速学生全面发展的进度。国内当下教育的改革突出的是学生积极参加的意识,是当下教学的必然性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围绕学生参加这个轴心展开课堂的设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从而才可以和国内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切实地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阶段在整个人生的生活和学习阶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特别对于体育这样一门比较特别的课程而言,更加地明显。因为体育课本身所承担着训练学生身体素质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的任务。因而,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课堂中,并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展开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理念,积极自觉地锻炼身体,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塑造坚定的意志和品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当今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课堂无法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当下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纳的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首先演示教学的技术性动作,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体育的教学知识,从而让体育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对于体育课这样实践性突出的课程而言,学生的主体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体育教学课并未关注到学生的素养、不同学生个体间的区分及其个性等状况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发展起到阻碍的不良影响,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无法切实地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2.体育课教学课缺乏互动性。在当下的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运动时的一系列技巧因素,而忽视了和学生内部间的有效性互动,并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习得技巧的情况,从而难以提升体育的教学效率。学生处于喜欢表现自我的阶段,而体育教学课堂正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可惜的是,因为体育教师并不重视和学生的有效性互动,从而遏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3.未能及时地更新体育的教学模式及其内容。国内教育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体育的教学内容均和考试密切相关,而和考试并不关联的内容,教师大多数不会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没有把和知识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未能及时地更新教学的具体内容,从而无法和当下社会发展的实际所需相匹配。再者,学生都热衷于新潮的东西,倘若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地加以更新,那么,学生并不会对学习感兴趣,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另外,体育教学仍旧是传统的模式,并未对其加以创新,从而导致教学方式较为单调,进而导致体育的教学课堂索然,难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进而难以凸显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四、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
1.凸显出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核心教学观念。深入地探析体育课程的教学与内容目标,可以说是体育课教学所应遵循的本源。围绕着课程教学这个目标来具体地设计出体育课程教学的每个步骤。首先,体育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多个视角地探讨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方式。遵从教育的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经由实践挖掘出适合于学生且能够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途径,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体育知识。其次,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时,应改变以往学生从属地位的观念,而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新型观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弱化甚至是否定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功能。相反,在围绕学生中心的教学范式中,体育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地明显。作为教师,应发挥出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功能,即教师应自然、流畅且高效地组织并激发学生加入到体育教学,基于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内容。最后,体育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指引不同学生间互相尊重,形成友好的沟通和相互帮助的联系,同时,借助于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推进学生学习的进度,营造适合的教学氛围,对教学课堂加以评估,重视学习的流程,及时地挖掘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做好必要的反馈和引导工作。2.强化教师团队的素质训练。(1)拓展性训练的必备条件。对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拓展性训练主要包括如下的几点:1)不低于大专的学历,拥有扎实的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研发和培训技能以及教育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2)了解场地、室内、器材、水上以及野外等多样性项目的具体化操作程序,会灵活地借助于团队资源来确定训练的原理及其技巧。虽然体育教师已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具备组织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然而,和素质拓展师相比,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师资团队建设必不可少。(2)引进专业领域的素质拓展训练师。除却体育教师必备拓展性训练条件之外,还应设置素质拓展训练相关的课程,打造相应的训练场地。因此,应积极地从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地招聘,引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师资源,或是和社会上专业素质拓展培训公司联合,在校园里成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不单单可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同时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实效性,也被视作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品牌。(3)对当下的师资团队进行再培训。基于素质拓展训练自身的特征,同时顾及到素质拓展训练师能力的有关要求,对现有师资团队做好专业项目的培训工作,目的在于和所设置的课程基本条件相吻合,并可以确保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3.丰富体育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应有意识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调动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教学课堂的积极性。在展开体育课程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额外地设计若干体育项目的游戏。由于多数学生喜好玩耍,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在体育教学时,把体育知识点以游戏的方式加以呈现,凸显出体育教学课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从而丰富体育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自觉地加入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跑步素质是其中的一个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绕着操场跑步。出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可以安排追逐跑等一类的游戏激发学生跑步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提升体育教学效率。另外,在做好体育游戏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消除上完体育课的疲倦感。在场地训练器材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为主,另外两个为辅,尽量丰富训练手段的多样性,从而替体育素质的拓展性训练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在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还应确保其科学性要求,包括教学的模式、内容、氛围以及教学评估等多个维度。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应持续性地思索并概括学生的特点、区别和规律,持续地反思这些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所需相匹配,加速学生学习的进程,切实地达到以学生参与为中心的目标。
综上所述,要能够真正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应将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凸显出学生在整个体育教学的地位,而显现出教师“导”的功能。另外,体育教学课堂本身呈现出体系化、长期性的特点,只有学生始终如一地、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才可能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对“教育目标”难度“适宜度”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4(1):36-38.
[2]樊姝皎.体育课教学目标中的问题分析——以《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中58份教案为例[J].体育教学,2013(5):39-40.
[3]毛振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J].体育教学,2013(6):18-20.
[4]储培君.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祝芳.以“方法”为内容进行教学的含义及策略分析[J].体育教学,2013(8):29-31.
作者:庞儒芳 单位:山西大学体育学院
- 上一篇:浅谈建筑设计专业研究与实践
- 下一篇: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计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