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学表现方式解析
时间:2022-01-31 11:04:25
导语:环境设计教学表现方式解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空间形态构成课程通过导入观察和抽象思维练习,强调内容表达与空间界面的关系,建立学生对空间概念的思维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环境设计学科的本质。课程教学从人和环境关系的视角出发,重视对多种对象的特性研究和要素解构,把握事物内在联系,以此提升学生对空间的架构和表现能力。
【关键词】空间形态;构成方式;设计元素;特性
表现空间形态构成是空间设计的基础,其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是对二维课程的升华,也是确立空间形态构成体系的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更多关注的是后期如何将形态与功能组织、比例尺度、施工材料等结合到一起,解决在二维平面构成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综合表现空间所需的设计主题。该课程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研究空间内在结构特点及外在表象关系,提高对事物形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一、形态构成基础在空间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将构成元素导入空间的过程,也是空间与元素相互作用、优化设计的过程,应注重整个演化过程,而不仅是最终的结果。在空间设计中,形态表达的适度性与主题要求紧密相连,元素在空间中的应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对其特性的理解与把握。将设计形态导入空间,从视觉观察和感受出发,根据实际功能布局要求,利用元素的特性对空间进行重新诠释,能够达到突出空间主题的目的。同样的设计元素有不同的定位和理解,最终呈现的结果千差万别,从形态上往往很难分出好坏。因此,如何把握元素特性在空间中的使用方式极为重要。
二、元素的特性表现与应用
设计元素的导入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外在形态的抄袭,它是在一定规律下对元素外在特征的提取和把握,以及对结构的剖析和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类。(一)表面纹理与机理构成表现。1.视觉尺度的机理感人们对自然美的评价及判断主要来源于视觉的直观感受,特殊的造型及自然形态的有效组合能够极大提高空间设计的效率以及人们的接受度,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界所具备的规律,如比例、图案化等特征。常见的自然机理有:动植物外在的形态、动物毛皮的色彩和图案、水面上睡莲叶子的随机排列、河滩上鹅卵石或砂砾的冲刷堆放、滩涂因干旱出现的龟裂纹理等,其特征鲜明,极具代表性。结合设计理念将这些自然特性加以利用是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从形式美学到色彩分布,其鲜活地构筑自然元素的特征及关系,通过视觉效果,提高人们对空间的记忆率。2.非视觉尺度机理组织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知范围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例如,借助高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另一个细微世界,并对细微结构和纹理组织进行观察和研究;卫星成像及无人航空器航拍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宏观的视角观察世界,了解村落聚居、田地分布、河流形态等。这些结构和机理对设计起到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作用。设计师通过剖析单体自然物的内部结构,分析形成特点及原理,关注其与所属载体的依存关系,能够更好地诠释空间的系统与功能。(二)现象原理规律与形态表现。通过研究和借鉴现象原理及构成规律,学习科学理性的逻辑推演过程,能够提高空间应用功能的转化。机能性的原理与几何性的形态是架构空间的方式之一。自然形态的物理构造是空间构造合理性的重要参考,对建造和设计空间有着重要启示。设计师可以将常规情况下不可视的原理通过设计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如音波的可视化、音爆的出现条件及视觉形态、气泡堆积的界面变化等,引导人们对设计的理解。以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数学展厅设计为例。展厅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数学建模模拟一架螺旋桨固定翼飞机起飞,及其后方产生的上升气流,通过设计用膜状结构模拟飞机飞行时产生的涡旋气流形态。展厅的地面铺装图案参照空气动力图铺设,其他展示台的位置都依据飞机产生气流所形成的形态进行摆放,展柜通过尺寸的大小及摆放的疏密,营造整个空间空气动力的流线型,彰显了数学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使参观者能够形象、生动地理解空气动力等复杂现象。(三)过程与轨迹的变化研究与表现。设计师通过对过程及规律的研究,了解对象的运动方式及形成规律,掌握每一阶段的过程特征,对建立空间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作用。比如,沙丘的移动轨迹、色彩在水中的扩散过程等。同样,以扎哈•哈迪德在伦敦设计的乐嘉画廊为例。其方案理念源于水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变化状态。起伏的形式、流量的大小、水滴的形状等构造出画廊内部具有流线感的空间。设计师在1100平方米的场地内将水的流动与空间、功能相结合,通过水流的方向引导参观动线,形成灵活的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水的流动形态设计天花及立面,结合水珠特征设计展台、展柜、座椅等设施。(四)光影的呈现架构与表现。光影的呈现离不开对空间的依附,除了对自然光的引入以及考虑基本照明需求,更多效果照明和氛围的渲染,甚至戏剧化的设计呈现都要与空间的设计主题相呼应。以建筑师何镜堂主持设计的大广民族宫为例。主体建筑以传统的清真寺为原型,四周以水环绕,建筑外围的拱券从下到上逐渐收分形成优雅的弧线。穹顶以伊斯兰建筑形态为参照,通过元素导入用一系列花瓣状的壳体构成穹顶,将自然光引入内部空间,营造出一个市民活动的花园式场所。当整栋建筑倒映水中,花瓣形拱券更显清晰灵动,散发出优雅气质。
三、事物特征表达方式解析与思维训练
空间构成不同于立体构成,它以人们的生活视角和感受为出发点架构空间和解决问题,不过分强调比例尺度的关系,是一门以空间为系统进行研究的课程。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层层深入,通过对事物客观规律及特征的观察及训练,增强观察的敏感度和感受力,掌握物体形态特征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较为抽象的规律、现象通过分析后,抓住其本质特性,从而提升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表达能力。(一)二维静态事物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二维形态的表达基于尊重事物客观形态特征的基础之上,前期可以让学生多观察,提升对细微特征的敏感度。在对形态特征有一定了解后,进行叠加或交错等处理,在二维图样上强化或简化特征,将现有形态进行抽象分解和形态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得到想要的设计元素。观察事物特征并进行抽象处理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充分尊重客观事物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扩印进行大量临摹练习,掌握形态特征基本的构成方式及特点。同时,让学生进行纵向深入学习和研究,了解形态构成的内在结构及原因。从内部寻找事物的形态形成规律,再通过简化、抽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将经过处理的二维形态再次复印放大,以现有形态为参照进行由二维到三维形态的转变。(二)二维动态事物特征的理解和表达。二维的动态,实际上是基于视觉感受的一种呈现,是研究多维空间的一种方法。当人们在树荫下仰望的时候,能够看到光透过交错叠加的枝叶,并通过三维空间投射出一缕缕光照效果。但当人们低头观察地面时,会发现枝干在地面的二维投影随着外力(风)及时间变化而产生有规律性的变化。再如,水面上的睡莲随着水流动的方向产生随机的组合排列,这些排列直接影响莲叶下光透过水产生的效果,进而影响水面下的空间。这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对二维动态的观察研究,逐步理解在力的作用下,空间呈现出不同效果的可能性。(三)二维基础上以“基面”为参考的三维形态演化。二维到三维的演化,离不开力的模拟。通常在视觉上较为直接也比较容易理解的处理方法是褶皱和拉伸。在二维基础上,将部分形态向上拉伸使之脱离原有基面,受力点及周边形态因受力程度的递减,其高度成缓坡状,将受力点进行支持固定,便形成了简单的三维空间。同样,如果在此基础上将受力点向下拖拽,以基面为参照,便形成了一个内嵌式、向下的空间。学生通过练习能够较快地建立空间理念,为后续复杂空间的理解打下基础。(四)去“地面化”的形态表达方式。在人们的思维中,地面是对空间的有效支持,是空间必要的附着基础,也是空间呈现的必要构成部分。正是由于这样的固有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探索。就像现代高层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其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地面的概念,在较小的地面基础上呈现出更多的功能需求与空间。建筑技术的进步与新型材料的研发应用,使人们更多地从需求出发去建造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支撑面”的束缚。如深入地下百米的地铁工程、穿过楼顶的公共交通、为修建跨海大桥而填筑的人工岛等,这些都为未来空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因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强调空间的几个界面的处理,但界面不等于地面或支撑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对空间的理解。(五)各空间表达手法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是建立在学生对之前各环节表达方式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从提出问题,到剖析问题、解答问题,再到明确主题导入设计概念,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空间的理论演化和形态形成是同步的,过程中包含色彩使用、材质的表达方式、光影的呈现效果和人在空间的综合感受等。另外,教师应从空间的形成过程来引导学生理解点、线、面各形态构成元素的呈现方式和作用。通过主题概念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体现和驾驭空间,激发其设计灵感,这在前期空间设计课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形态特性表现是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对事物特征的积累和学习,将自然理念应用于空间设计,明确形态及材料机理在空间组织中的呈现方式,结合功能区的细分及比例尺度的导入,营造出特别的视觉语言和审美秩序。通过大量的形态练习,可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设计感和创造力。同时,这也体现出设计理解由单纯的空间功能实现到审美情感承载表达的更高追求,对学生在空间设计方面的学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MichaelWeinstock.建筑涌现:自然和文明形态之进化[M].杨春景,马加英,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艾伦•鲍尔斯.自然设计[M].王立非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朱力.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姜程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上一篇:室内设计教学观念分析
- 下一篇:景观设计教学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