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08 09:43:43
导语: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工业设计学科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新兴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是技术、艺术、经济多学科知识交叉联系的完整体系。目前,国家加大力度要求发展工业设计学科,全面培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世人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更让人看到未来将是设计引领时展。面对这一主旋律,工业设计教学团队更显责任重大。如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拔尖设计人才,振兴民族工业设计,这是工业设计教学团队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难题。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学团队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成员组成是由多个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人员群体。基于这种学科特点,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而且要合理利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但是就目前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团队的教学现状来说,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上,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由于每个教师受专业限制,要做到全面指导到位是不可能的,这种现象在工科院校十分普遍。因此,要想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必须打造精品的教学团队协同工作;要想培养精英,就必须提升教学团队协调能力和综合能力,完善教学团队建设。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学科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
2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2.1增强教学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合作”是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之间的有效合作是核心,尊重每一位教师的兴趣和成就是基础。就目前团队建设中,实现教师主动合作的情况并不十分的理想。有相关研究表明,部分教师在工作中自我意识过强,他们在群体中凸显自己的成就,不愿与他人合作,没有集体发展意识。还有一些调查现象发现,有的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利益、成果。我们鼓励教师为个人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但是不主张为了个人的发展而忽视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利用别人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做事完全从个人得失出发。这部分教师的做事态度及做事方式虽然对自己的工作有利、有积极意义,达到了个人目的,但是这部分教师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只注重彰显自身价值,会使其教学、科研甚至为人处世等都处于孤立和扭曲的境地,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当然,这是部分教师在集体中所持的独立主义工作态度,应该说多数的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师风和集体主义意识。立足于这个基础,学校首先要积极组织开展更多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活动。例如,可以邀请校内外的成功人士或优秀团体代表为教师们做一系列的讲座、培训等,让教师了解合作的价值与意义;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推动教师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养成开放的意识,分享他人的感受与看法,以反思的心态检视自己的思维、观念和行为,在实践中追问合作的价值和意义,获取合作的成功体验。[2]再有,按照规章制度做事、办事是可以很好的达成一定目的的。团队中的组织者或者管理人员应当拟定或建立一定的团队管理机制,引导团队教师按照制度走向自觉合作。
2.2加强团队师资间的交流
工业设计是交叉学科,根据其涉及诸多学科的特点,现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团队内的教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科类,一类是艺术类。两类教师对于对方专业的知识深知甚少,结果导致两类课程之间缺乏有利的衔接,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不到位。首先,应该加强两类师资之间的交流与衔接,可以采取组织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等工作,尽量缩短两类学科间的差距,以此来提高教师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其次,利用好团队学术梯队中具有不同经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相互关系,组织其进行合理配置,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实践经验或攻克科研方面的难关。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向年长的教师学习授课经验或实践经验,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或科研水平,年长教师也可以从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中获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科研信息,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充实。同时,组织大家向身边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共同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2.3提高教学团队科研能力
组织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或骨干教师引导,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潜心教学科研。无论是研究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研究的过程都可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团队成员的互相协作能力。首先,教师科研能力与其教学水平成正比。教学团队成员应该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团队协作中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可以使其科研成果能及时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如此良性循环,势必会提高教学水平,充实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此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专业中最新的知识和实用的实践技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是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的保障。其次,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课题组每一位成员的有利协作和信任。协作和信任是团队发展的根本所在,它们可以使团队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决定团队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有效达成团队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完成团队共同目标的关键。团队中的每一名教师应当根据课题组的分工任务情况,分别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协同其他人员,全情投入到课题组的工作中,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2.4密切团队与企业的关系
我校是所综合型的大学,办学特色是培养出综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我们不能只在学校里学习,不能做井底之蛙。教师和学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授、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增长才干,开阔眼界,为社会的生产实践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走出学校、走进企业、放眼社会,学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使教学团队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多联系多沟通。这将有助于提升团队的教学水平,可以使团队的科研方向标更加明确,同时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高校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类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另一类是从企业转职到学校任教。这里就第一类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的教师来说,他们在高校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普遍缺乏岗位实际操作技能及与产品生产流程相关的专门知识,几乎没有在专业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所以,这类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实际要求及最新发展有所脱节。所以,引导和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去学习,建议尝试“身份互换”的方法,一是实行教师与对口单位的设计师轮换岗位,让一线教师深入到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岗位标准、技能要求等每一个细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二是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或者是一线能工巧匠作为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到课堂上讲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案例设计过程。聘请时注意结构层次,除了有企业的技术主管、工程师之类的高管,也需要有在一线岗位上能够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真实的工学结合。如此的“身份互换”既可以培训教师,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和参与实际的案例设计,可谓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团队的教师应该经常保持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技术发展的步伐是永远向前行驶的,教师应当时时关注专业领域或相关企业的最新进展状况,否则,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会永远停留在当前的层面上,逐渐脱离社会的实际发展。教师需要经常了解到的企业情况大概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专业相关企业的运作方式;
(2)熟悉相关企业的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
(3)学习自己教授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所能应用的知识、技能、方法;
(4)结合专业领域和企业实际,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
2.5教学团队指导参与实践项目
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靠实践来验证。教学团队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应该多指导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实践项目,如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国家级或省级的各种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团队教师间的专业协作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也使得自己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得到很好的融合,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后盾;其次,学生通过项目的参与,可以充分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也锻炼了学生团队间互相协作的能力,很好的完成一个创新创业的“金点子”项目。例如以我们2012年自主研发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多功能折叠组合桌椅”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整个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设计能力。团队教师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大四、大三、大二的三届学生中进行了挑选,先后有10名学生参与到本项目的过程中,直至项目完成结题。学生们通过大量的查阅资料、方案论证、理论计算、图纸装配、计算机辅助虚拟建模设计、材料选择,再到实践基地的实习工厂进行材料的切割、弯曲、焊接等加工工序,完成了1:1的实物模型。这期间,对于学生,他们利用了现有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发散性思维构思设计,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实际动手制作实物模型的过程,体会到了一个产品从构思创意到完成的整个制作过程,锻炼了团队间的协作能力,掌握了实践操作技术。对于工业设计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进度要求进行指导,并且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教师进行沟通,有力的衔接好、并参与到各阶段的指导工作中。这个项目的完成有效的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而且团队教师间的专业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其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来不断完善与实现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个科学、理性的过程,其建设会受到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团队的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需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经常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源动力和保障。
作者:杜秋磊程宪春单位:长春大学
-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论文
- 下一篇:干部作风反腐倡廉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