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
时间:2022-06-25 10:23:02
导语:阻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因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单向思维的制约(1)封闭圈的效应。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封闭圈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教学方面讲,教师在引导学生做设计时,任务书的下达只要求考虑针对某一设计并在一定范围进行思考,出了这个范围则视为设计跑题。从学生方面讲,学生接受该理念后,第一思维是进行表面的造型语言、空间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与照明语言的混搭,甚至将他人的设计理念或设计成果成果直接照搬,很难跳出封闭圈思考设计更深层次的内容。(2)风马牛不相及。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科名称的相对严格界定,将环境艺术设计划分为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甚至在专业设置上将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严格区分,学生在前期调研和设计过程中很难建立将该设计放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范围内思考,建立与该设计相关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思维意识。
常规思维的禁锢(1)涂鸦象征幼稚。依据现今多数高等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及培养模式,不难发现以造型基础、透视学和技术法规来评价设计优劣的现象很多,教师固有的理念通常在教学中会强加于学生,干涉学生的原创性思维,对儿童涂鸦思维模式的设计作品则视为不合格与不规范,以此评价学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的态度问题。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作品缺少设计特有的灵气,很难创作出具有原创性的设计作品。(2)模仿性的套路。目前市场环境艺术设计模仿现象比较多,拿来主义与套用设计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中比较流行。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安排上偏重于技术法规与技法表达,学生毕业后只是具备简单的手绘和计算机作图能力,对概念创意的理解偏向表面的主观性,缺少设计的思考,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抄袭他人设计的方法,具体表现在设计中造型语言、空间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与照明语言等方面的模仿。
思维定势的牢笼(1)习惯决定思想。习惯来源于人的思维定势,是指后天成长逐渐养成且不易改变的行为。所谓的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在思考某一环境设计时忽视设计对象存在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采取千篇一律的习惯进行思考。(2)经验评判标准。经验产生于社会实践,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评判标准比较常见,受知识结构与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和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依据自身的实践经验,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概念设计作品和实用设计作品的评价,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评价概念设计,或者具有概念设计经验的教师评价实用设计,其结果会造成评价不客观的现象。
发散性思维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多个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针对多数高等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缺少对发散性思维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问题。
标准答案的淡化(1)一切皆有可能。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的角度具有多样性,任何一个思维产生的信息点都有可能成为问题的答案,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反向推理与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从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直接通过具体的设计方案同时渗透造型基础、设计理论、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内容,打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鸿沟,随着年级的增加,专业课的比重逐渐加大。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学生探讨问题,训练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2)变化中求规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与时俱进、变化发展的边缘性学科,其标准答案是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中寻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针对文化设施无障碍改造,调研时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是8500万人,设计的使用者不能针对现有8500万人,而是预测在今后几年残疾人增加的人数,以解决文化设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的功能相对缺失的问题。
多向思维的提倡(1)同心圆的扩展。同心圆的扩展是针对封闭圈的效应而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由设计对象的本身扩展到服务、程序与系统的设计。例如在思考居住空间设计时,从室内的造型语言、空间语言、色彩语言、材料语言与照明语言联想到业主的家庭结构、生活习惯、年龄特征与活动规律。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装修风格与装饰材料灵活运用技术法规。空间尺寸依据不同的地域特征采用不同方法设计。(2)风马牛相关联。打破风马牛不相及的观念,从中寻找事物内在的关联性。例如将环境中的使用者设定为一个人,从国籍角度思考可能是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等;从人所处的空间场合角度讲,可能是在博物馆、教室等;从人的状态讲可能在开会、就餐等。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打破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的界定,提倡学科模糊性。
常规思维的打破(1)涂鸦中寻答案。著名的心理学家鲁克特(Lukuet)提出了智力现实性和绘画现实性的概念,视觉现实性是画家自然主义的再现。智力现实性是从印象主义到立体主义,画家发现视觉对象的视觉效果和多义性后,获得的另一种真实。儿童涂鸦具有智力现实性的特征,是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形体,是以自我为中心,并不只从一个角度作画。事实上对同一设计的思考应从多个角度思考,以知觉现实性作为设计构思第一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空间。(2)从否定到否定。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中功能缺失问题如何评判,其标准立足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与适用人群等。同样的设计不能轻易下结论去评价功能是否缺失,如果按照过去的时间点评价,功能是齐全的,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结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该设计的功能就会相对缺失,从而进行设计改造。当第一次改造结束后功能相对完善,接下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功能又相对缺失,则需要进行二次改造、三次改造等,依此类推。
思维定势的弱化(1)发散思维习惯。针对习惯来源于人的思维定势的规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可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设计的条件不变前提下,因势利导,采用多样化思维,如果时间和条件改变。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摒弃原有的习惯,不断调动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从功能单一化到功能多样化的联想能力,从基本的规模较小的设计做起,积累经验后再做大的设计。(2)经验的格式化。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距离理论高度需要上升。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不断将经验深化,从经验评判标准上升到理论评价标准,从主观评价标准上升到客观评价标准。建立设计的规律,依据该规律评价。理论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内容包括设计对象的特征、消费者(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定位、设计概念、设计元素与设计表达方式的综合评价。
结语
综上所述,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多用途、多角度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淡化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使一个答案转化成多个答案,思考方法在变化中求规律;二是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引申,突破封闭圈的界限,将圈内的领域问题向外领域扩展,将几个不相关的事物,通过内在的联系性发现其规律;三是打破常规思维的禁锢,发挥智力现实性,在涂鸦中寻找答案,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中培养学生动态掌握思维方法;四是弱化思维定势,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将经验上升理论,发现设计规律,并依据设计规律评价设计方案。
作者:王威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 上一篇:植物园营建技术及对策分析
- 下一篇:绿色食品肥料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