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思考

时间:2022-05-23 03:51:02

导语: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H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方面所作的探索与研究,分析实践教学管理上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思路,希望能够为其他民办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管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增进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研究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何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和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成为现在高校亟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不断加强和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成为必然,培养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当代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更加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为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现状,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即实践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获取第一手意见和建议。对H校展开调研,以期探究实践教学培养工作中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力求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提供参考。H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衡量,具有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目标管理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要求制订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要求具备相应需求的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在专业实践方面,要求目标管理明确、校内和校外实践环节充实、实习基地利用合理、实践管理有关文件健全、实践成效显著、实践工作总结全面到位等。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下:校外实践基地利用程度不高,与实践基地合作领域不够宽泛,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相关专业领域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活动;实践基地的规模层次和数量有待提高,达不到H校专业硕士快速发展的要求,实践基地接纳应届毕业生的实习数量和比率较少,达不到20%,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实践成效有待加强,同实践基地形成的产学研共建成果较少,教师和学生有关实践教学的科研成果有待加强,科研立项、论文或著作等成果较少;专业实习过程管理有待加强,虽然培养院校和实践基地有签署实习基地协议,有实习生评估制度,学生实习后向培养院校提供学生实习证明及评估鉴定,但是实习基地为学生配备专业人员数量不充足,很难满足实际实践教学需要,达到理想效果。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管理与思考

1.学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提高实践基地的规模,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快速发展要求,实现学校和实践基地之间无缝配合,实践基地接纳应届毕业生的实习数量和比率达到管理要求。双方应该共同协商,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实习过程管理。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将实践教学环节细化,不能模糊设置,应该从学校、院系、专业领域最后到研究生本人,逐级设置相互承接,形成个性化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明确和了解本专业,也明确今后学习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3.提高实践基地利用率: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应区别于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很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到实践基地进行授课,灵活处理,不要拘泥于以往的上课模式,只是在课堂中讲授未必可以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去实践基地授课,学生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环境,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进行运用,同时也要多请实践基地合作指导教师参与本专业领域建设和课程建设,这样可以使得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更加饱满,更具特色。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活动体系,它不仅包括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基本的验证性实验,而且包括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开展的综合性实践,还应包括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性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羽.我国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毛静,李根,李小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3]吴婷婷,尉捷,秦雯,梁启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体系建设探讨———以北京城市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4).

作者:肖春英 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