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01-06 03:04:40

导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讨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普遍现状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比较普遍的不仅有认识不足、管理体系及标准构建缺失的现状,而且最根本的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于,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虽有布置或执行,但往往“形式大于实际”或者“流于走过场”进行:课前不对学生进行动员和辅导,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期间老师也不做任何追踪指导、沟通与监督,只要求学生在期末交个调研报告,老师据此给个成绩就算完成。甚至有些教师只允许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思路提出和解答问题,不承认学生的个体反映和思考。而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施也未普及或能被较为熟练地在教学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再加上思政课授课合班上课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后真正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的学生非常有限……这样的实践教学既缺乏有效的教学组织、设计和指导,也未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完全背离了实践教学的精髓。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缺失,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论体系的探求成为当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论探讨

1、课程化必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首要定位

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曾于2005年联合发文指出,高校思政理论课应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避免流于形式,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不断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到社会基层、部门、企业去锻炼、实习和社调。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和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社会分析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教育部于2008年9月再次强调,应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对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作出了更具体、明确的指示:“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些文件的要求,在理论上和政策上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首要定位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佐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在总体上,把“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思政理论课各课程教学计划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下,对各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各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具体各门课程的实施中,就如理论课教学一样:教学主题、目的和大纲明确,教学计划、教案、学分和课时落实到位,教学基地相对稳定,教学设施以及有效的教学考核标准和体系比较完善。实践教学课程化直接体现教育主管部门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明确的教育取向,它不仅激起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避免走过场、形式化,而且唤起学生的兴趣、纠正对实践教学的偏见、提高其参与积极性。这对于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地位不明、机制不畅、活动散乱等诸多现实弊病,使之更科学、规范,真正落到实处更具机制保障!

2、立体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然路径

“实践教学活动特指教师将校内课堂教学延伸至社会。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进行的教学活动。”欲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了解复杂、宽泛的社会大世界,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也相应地应是丰富而立体的:不仅有校外的实践教学,更有课堂的、校园的以及网络的实践教学,多样化、全方位、立体化的路径来实现。课堂实践教学。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案例解析”、“理论和现实”、“时事热点论坛”等方式,通过讨论、辩论、课堂回答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能发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而扬长避短,更能激励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如此,课堂不但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师生共同探知求新的场所,是师生间思想和智慧开放、碰撞与生成的一种体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式的教学,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不仅助力学生理解和吸收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提高思政理论思辨能力、是非判断力、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而且还培养了积极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精神和品格。校园实践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寓实践教学于学生的社团活动、寝室文明竞赛、校园互帮互助、勤工俭学、各级各类的大学生辩论赛以及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等活动之中,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活泼的环境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与体悟,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实践中体验思政理论的重要性与无可替代性,提高思政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知识的自觉运用能力。社会实践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课堂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教师根据教学中,学生平时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结合思政理论设计社会调研选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受具体地点限制,通过问卷、访谈、参观、实习等多种方式深入社会基层,对自己所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或参观感想、或实习记录等总结材料。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有目地从最先对问题简单而零散的认识,经对实地考察而得的案例或数据分析,运用所学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一环节,不仅挑战和提升学生的协同作业能力、责任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可以说,社会实践,是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和社会,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指导实践这一认识过程的飞跃,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和素养,做到知行合一的最易见效的途径。网络实践教学。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各种通讯手段十分发达,当下的大学生被誉为“伴随鼠标长大的”一代,他们留在网上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长,网络交流、学习成为当今大学生主要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方式,借助互联网虚拟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是最符合现代大学生特点的一种途径。调查发现,学生虽长时流连网络,但他们浏览、关注的主要是娱乐八卦类快餐式题材,对于国家、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但与自己看似没有太大关联的事件就极少关注,即使关注也很少进一步考究事件背后的实质与意义。对社会现实了解、关注非常狭窄,加之自身先前固有的一些主观观念的影响,很多时候大学生看问题过于片面,甚至看到思政课教材中一些理论与自己认识的现实不符时,就怀疑、排斥甚至是抵触理论,带着预设的心理、观点看待思政课程。所以教师应有意地引导学生通过慕课、网络公开课、网上论坛等形式,用更开阔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更具未来延展性地开展互联网实践教学。同时师生通过互联网可以即时、有效、便捷地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于思想、学业、生活、未来等各方面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有效将课内外实践教学有机统一起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当代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也发生了巨变,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校园、社会以及网络等全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各个方面优势互补,缺一不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立体化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迅速形成正确把握世情、国情、社情、民意的能力与理性解决各种问题的判断力,为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本功。

3、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既抓课堂教育,又着重引领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于高校师生而言,最具直接性、真实性、现实性、鲜活性的“社会”当然就是高校所处的本地社会和学生原来的生存社会。因为高校都是处在各自当地的地域、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各具特色地域高校的师生也必然受到当地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熏陶和影响;每个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习惯都是他成长的家庭、学校、社区、邻里等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这些都应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的“本土”社会文化资源。它能以就近便利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背景,便于学生较快进入实践“情境”,提供典型案例及系列材料或场景,极其方便学生进入实践状态、搜集资料、甄选信息和方法、提炼方案、提出建议和对策,甚至检验方案建议的正确与否等,又可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独具优势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素材、平台和基地。所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应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取材策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应根据思政理论教育目的、计划和要求,组织学生就地取材、求真务实。教师根据思政教育主旨和目标,结合“本土”文化,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教学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深挖学校本地或学生家乡本土文化资源的内涵,拓展其外延,将“校本地”和“生本地”资源的优势和实践教学的目标有效结合起来,用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分析并解决本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独特、真实、鲜活、亲切的本地社会文化资源的启迪下,将自己课堂所学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性。

4、系统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评考核机制

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各高校着手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划出相应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继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课程内容当中。但就目前开展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学校将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亦即以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唯一衡量、考核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成效的标准。这实际上并非实践教学当初的目标或本意。综上所言,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课程化、全方位、立体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评考核机制,至少是系统而综合的,绝不能是单一的。从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分析解决问题时就应开始考核考评。如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和指导进行的讨论、讲演、辩论等活动,可根据学生在各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让学生自评、互评或老师点评,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课堂实践教学考核。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亲身参与社会实践,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活动的结果以及最后的实践教学总结性报告、材料,分别给出学生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成绩。不论是课堂的还是课外的实践教学成绩都分别按不同比例一并纳入学生平时成绩中。经验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评、考核上的综合化、系统化,不仅推动了学生踊跃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全面能力,修养良好品性;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和最后的自我提升,不断提高和完善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理论教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参与,从内至外全面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一次质的飞跃。不论是哪种途径与平台的实践教学,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总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教师主导引领,学生主体实践,师生共同参与、齐进步。并且以此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各方法、各环节之中,使整个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唯此,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达到使理论入脑入心的目的。违背这一基本的原则,前面的一切方法论都只能是无意义的空谈。

作者:王敏 单位: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