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2-03-31 09:01:13

导语:情景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情景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应用

[摘要]和中学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对比,大学语文彰显出知识丰富多元、文学底蕴浓厚、情感魅力强烈等特征,所以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课堂上融入情景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注意力,调动其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由此,本文将在客观阐述情景教学的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其在大学语文课堂应用的规范要求,探讨今后大学语文课堂融入情景教学的策略,希望借此提升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大学语文;规范要求;应用策略

自从我国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之后,高校语文教学制定出愈加严格的规范标准,即要求语文教学在挣脱灌输知识填鸭式传统教学束缚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完美的品德,让学生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工作环境。语文教学想要达成这类目标,高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要采用更加科学人性化的引导模式,而情景教学就具备这种引导模式,情景教学可以在消除课堂沉闷氛围的同时,配合语言、行动、情感等要素来加强师生互动,利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值得推广普及。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特征和作用

情景教学的理论兴起于上个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英国,但是在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早有渊源。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强调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情景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创造适合学习的环境,激发学习热情,其核心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创造性,让学生变被动聆听为主动参与并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加深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培养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的能力[1]。目前大学语文课堂中广泛使用到情景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四个部分,一是新课导入设置情境,利用问题、故事、时事等导入课程主题;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如利用相关的图片、符合课文氛围的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课文情景再现[2];三是课堂结尾通过情景再创悬念,引发思考。四是塑造作文情境,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通常习惯于沿用间接情景法,即为了令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文学著作内涵,结合文章内容和教师主观理解结果等进行特定情景创设,因此,情景教学的主体与关键性要素都将源自于教师。为了更加高效率的展开大学语文情景教学活动,教师更应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内容,准确地呈现出内心想象的情景和文学审美素养,随后全面接纳学生一系列质疑,进而为日后情景教学模式的改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合理性发展等奠定基础[3]。总之,教师只有在知识和思想层面上远远超出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的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得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将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情景教学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枯燥单调的“满堂灌”而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一篇课文如果离学生生活太远的话,学生会有隔岸观火之感,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就没有办法将自己融入其中;而情景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引起学生的熟悉感与认同感,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激发在感情上与既往体验的熟悉感,达到调频共振的目的[4]。例如,在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学生对于本单元的游记已经略感疲累,但是老师通过创建一个“柳宗元与西山的爱情故事”的情景,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跟随着这个爱情故事,了解了柳宗元对西山“一见钟情”之后苦苦追寻,最后因共鸣而折服于西山的内在美这样一个过程,本来相对抽象的贬谪文化主题也变得容易理解;同时,这个“爱情故事”的演绎,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挫折观。这些效果,都是传统的平铺直述难以达到的,而通过情景教学,无论是激趣、感悟还是能力的迁移,都能轻松得以实现。其二,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在学生脑海中自主完成未竟之境。此处可以借助网络语“脑补”一词的概念,即通过一鳞半爪的线索,在脑海中完成对情节的幻想与补充,从而对课文产生更深刻更独到的见解,达到深入了解文本、获得独特审美体验的目的[5];而作为课文内容的反哺,经常活跃在不同阅读情境中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敏锐与丰富。如《蒹葭》一诗中对于环境的描写只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学生却通过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在脑海形成渔舟、笛声、呵出的白雾、呼喊的声音、跑动的脚步等诗情画意的画面,让诗歌的情景更为丰富立体,带来更多美的享受。其三,情景教学能帮助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情景的创建,往往不是独立的场景,而是由各个彼此关联的元素搭建的庞大舞台。要较好的展现课文情景,有时需要学生去演绎不同角色,这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了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篇《齐桓晋文之事》,本是长篇大论的语录体著作,按照文言文的习惯,说话人角色没有明确表明,这对于学生理解谈话双方的观点带来一定障碍。但通过分角色扮演,学生能清晰直观的了解到辩论双方的意图与理论,沉默在书本上的对话,被鲜活的表演与再现出来,齐宣王的好高骛远,孟子的气势磅礴,都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文字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情景教学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应用需要注意的规范要求

大学语文教师想要在平常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情景教学法,就必须要合理把握情景教学占据的比重,决不可一开始就盲目设置过高目标,而是要基于学生学情基础和个性特征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景创设,进而逐步引领学生解读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至于情景教学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应用的要求,则具体表现为:(一)情景设计要确保和课题内容相互贴合。和传统机械式灌输模式教学相比,情景教学具备较强的感染力等优势,不过,在实际应用情景教学时还是要贯彻适度性原则,即不允许过分夸大情景教学的应用价值,亦不可为了创设情景而随意的更改教材的主题内涵,亦或是融入个人过多的主观理解结果,否则便会令最终教学效果和预设目标相互违背,令情景教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6]。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赞扬忧国忧民和强调抒怀壮志为主题的文章时,教师切勿沿用幽默搞笑的视频、图片等进行情景渲染;而在讲解有关淡泊名利的主题内容时,则要规避出现节奏明媚亦或是风格沉重的情景[7]。还有则是要求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要尽量尊重原著,确保令情景设计和教材主题全面吻合,如此才可以算是科学合理的课堂情景教学设计。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为揭示文章主题,凸显人物形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谁是主角”的竞选情境,通过对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优缺点的搜集,从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个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较长的文本篇幅和散文化的笔调中,帮助学生迅速寻找最能体现中心的信息,比起漫无目的的泛读与主次难分的精读,这样一个提纲挈领的情境创设,可令课程教学目标更集中明确,也更容易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二)情景设计时须注意情景层次分明和结构完整。许多文学作品通常会涉及到多个层面,沿用较多的表现方式,有多种情景、意蕴、表现模式相融合,因此在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对课文进行讲解时,教师应避免单纯关注某些片面景象或是场景,要明白文学作品内部情景的多层次和多个角度等特征[8],在内部情景的多层次的基础上灵活性地描绘笔下的事物,进行特定的情怀抒发。还有就是善于透过不同角度设置问题,令学生集思广益并深入了解到作品特殊的主题思想。如在讲授《乡土情结》时,对于生长在通信、交通发达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很难领会到故园之思的深刻内涵。故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游子的形象,这个形象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漫游步伐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一路上他会遇见王维,遇见孟浩然,遇见韦庄,遇见陶渊明,遇见刘邦———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将看似散漫无章的诗句与其背后的故事,就完整的串联到了一起,从而理解了民族文化中的“安土重迁”,理解由“小家”而“大家”的爱国情怀。这个人物形象的创设,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跳出自我,从另外的角度去探究作品的主题,这样的情景设计更直观,也更独特。

三、现代大学语文课堂中使用情景教学法的策略

(一)在情景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自主阅读分析课文、扮演不同角色来展示有关情景、思考各个层次问题后,教师再提供适当的补充和拓展性内容。如进行《赤壁赋》一文内容讲解时,教师就可以考虑进行《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视频播放,令学生在观看和聆听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波涛汹涌的江水气势,了解苏轼心中对功成名就的向往与功业未竟的悲哀,知道他有抱负但无法实现、想逍遥却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内心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争锋。除此之外,教师还须为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互动交流时间和空间等条件,即预先将他们分成实力均衡的小组,一方为“主”,一方为“客”,通过主客双方辩论的形式上台轮流讲解,表达个人学完文章后的独特感悟与体验[9]。如此一来,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倍增,能够在汇报和试讲等不同环节中锻炼语言综合表达技能,使得语文课堂始终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二)依照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状况等组织差异化的情景教学。现代教育大力提倡贯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基于此,高校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展开情景教学时,要更加细致的照顾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即依照学生各自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等组织情景教学,如此才可以提升学生系统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令他们对语文课程和教师产生一定的好感。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情景创设时,应该要附加不同层次的情节,力求令学生经历由低到高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过程,这样层层递进之后会自然形成浓郁的课堂交流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令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中获得个人所需的内容。如在进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等代表性古代诗歌教学时,可以联系杜甫历经战乱的经历及因所见所闻而写出的诗歌,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谈到“三吏三别”,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说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作品。所以,情景的设置,应是多层次立体化的,要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有一个思考与追求最终目标主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三)鼓励学生合作进行情景体验和知识点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创新目标,毕竟想要培养出学生完善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就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练习。基于此,师生要努力共建学习团队、设置生动有趣的学习交流情景,力求凭借真情交流的链条来进行学习空间拓展,以及最新资源收集整理。长此以往,令学生形成灵敏的感知能力,可以及时接收不同环境下的知识信息,配合已有知识进行详实的编辑整理,在深层次解析各类意象、语言等文章内容之后,形成更高水准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尝试精神,为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崇高的精神品德树立、伟大的人生理念秉承等,提供保障。大学语文课程中,有一篇余秋雨的《都江堰》,这篇文章文化底蕴深厚,通过一系列人文景观的游览,从中引发出对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性。面对这类复杂性的散文,教师须利用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相关的见解和说法,如采用“删减法”,即创设一个情景,由学生来将这篇文章改变为大家熟悉的普遍意义上的“游记”,或旅行小册子,那么可以将文章的哪些部分作出删减?删减的理由是什么?被删减后的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作者将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像游记的内容安排在这里,是为了表达什么?学生一开始会生出对“经典”动笔改编而兴致勃勃的激情,等他们完成删减之后,会发现留下来的都是写景的部分,被删减的都是人文部分,而经过删减之后的文章,再无厚重悠远之感,从而体会到“人文景观游记”的真正意义。这些感想与体会教师需在之后的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及时共享,并结合每个学生独特的理解予以补充。长期坚持下去,就可顺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另外,结束语属于一节课的结尾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因此,为了令课堂教学得以全面深化,赋予学生余音绕梁的感官效应,教师仍须做好结束语的设计工作。如巧设悬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其核心目标就是在语文情景教学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在总结上文内容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印象;还有则是顺利开启下文,方便学生进行无穷的回味。如进行《沈园二首》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收尾部分对两首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总结,令学生明白作者对往日爱情的思念情感,之后则向学生提出宋朝亦有一位著名女词人曾写过一首词来表达对丈夫怀念的情感,并设置这位女词人为何对丈夫有如此深刻真挚情感的问题,其间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等问题,令学生结合个人所想进行课题内容适度性拓展,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努力发挥出情景教学的诸多优势作用,确保实时性和学生进行丰富的情感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彼此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各自的自主学习技能,令学生能够长期处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重点难点知识汲取,明白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不同类型文学著作的特殊神韵[10]。归结来讲,选择在高校语文课堂中推行情景教学模式,对于高校语文教学模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等大有裨益,值得广大大学语文教师借鉴和运用,并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琰.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学法应用探索[J].语文建设,2016(26):13-14.

[2]陈育兰.关于语文教学的情景法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53-54.

作者:徐敏 唐元兢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