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13 03:22:35

导语:高校体育课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体育课教学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摘要:作为开设对象广、时间久、教学资源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有必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大学体育课程可以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集体性项目、突破个人体能极限的项目、项目运动规则、体育游戏中寻找融入点,以此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体育课;思想品德教育;实践路径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培养的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专门性人才,只有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就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之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贯彻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体育课程也必须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任。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师对学生往往只注重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要么感觉那是思想政治课老师或者是辅导员的事,要么就是无从着手,感觉比较迷茫。其实,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体育运动本身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具有密切关系。

一、体育课教学的育人特性

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科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有机结合,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为此,高校体育课程具有以下主要育人特点:(一)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的教育活动。高校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走向终生体育过渡的桥梁[3]。它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趋向完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主要是在运动场馆对学生进行运动教育,通过身体练习及其练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让学生掌握了某些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同时形成了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合理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改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4]。学生在身体练习或者运动竞赛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能切身感受到成功与失败、兴奋与悲伤的情感体验,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进学生健康的教育活动。高校体育课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校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各种身体锻炼,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其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都要参与活动,致使学生的新陈代谢加快,生理负荷加大。随着机体疲劳的产生,学生的思想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出现想偷懒从而停止运动的念头。此时如果教师或者外界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使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

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了人们对事件的判断,甚至会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按照各门课程都要守好责任田的要求,高校体育课程在让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高校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以此实现体育知识传授、技能掌握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大学生感受责任、体现担当精神。当代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们的特殊照顾,吃饭、做事往往以自我个人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在社会上则表现为社会意识比较淡薄、责任感不强、担当精神不足等问题。而当今又处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各种不利信息容易误导学生。大学体育课可以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及其项目特点来很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责任感与担当意识。比如通过集体跳绳、篮球的传球接力、足球的传切配合、排球的接发球与二传等,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失误就会影响到集体成败,从而使学生懂得自身责任对集体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体现文化自信和激发学生拼搏精神。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5]。落实这一精神,大学体育课程就得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要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教学范畴,以此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既拓展了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强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弘扬与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化自信。

三、高校体育课教学融入品德教育的路径

(一)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群众的意愿与追求,通过以人为载体的身体活动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一代代人的世袭与传承,表现出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折射出民族文化风貌。如在民族传统体育太极拳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躯干保持中正,即躯干不能前俯后仰,更不能左右倾斜,这项要求符合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由躯干保持中正,延伸到为人处世要中正、正直、平和。面对强者不奴颜婢膝,面对弱者不骄横跋扈,对待任何人都要保持一颗敬重、敬畏之心。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要遵守传统礼仪,要坚定目标、持之以恒,达到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宽容的良好品德。(二)从集体性项目中融入。集体性项目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良好品德有着独特的教育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虽然分工越来越细,个人能力虽然很重要,但往往仅凭个人能力越来越难以取得骄人成绩,必须要进行团队合作。而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很多集体性项目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机会。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在足球比赛中,团队由11人组成,按照场上位置不同可以划分为前锋、中场、后卫、守门员,要想在比赛中进球,只有通过11人的共同努力,后卫负责阻断对方前锋进攻,然后将球传给中场同伴,再由中场将球输送到前锋脚下,前锋突破对方后卫与守门员的防守将球打进对方球门,完成进球得分。这个过程环环相扣,有时候中场或者前锋队员依据场上情况甘于奉献,吸引对方防守队员来阻击自己,乘机将球传给同伴,让同伴获得进球的机会。这种团结协作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身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与自我奉献精神,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体育课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三)从突破个人体能极限项目中融入。在体育课教学中,有很多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通过他们的顽强拼搏来获得成功。如长跑项目,从生理上说,极点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学生会出现呼吸困难,腿部发软无力感觉跑不动了,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加大加深呼吸来增加吸氧量,达到“第二次呼吸”的生理现象,以战胜自我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经过这类体育运动项目的锤炼,以后再面对困难时,会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以顽强的意志来克服困难险阻,从而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良好品德。(四)从项目运动规则中融入。体育竞赛项目众多,但各种体育竞赛都有一定的规则与裁判法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肯定会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要明确告诉学生,各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就是要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学生在竞赛中不能违反规则规定,否则就要受到判罚。如足球竞赛中除了守门员或者队员掷界外球之外,任何队员都不能用手来碰触球,更不能蹬踏、恶意犯规;篮球竞赛中不能推人、走步;排球竞赛中不能触网、持球;乒乓球竞赛中发球员不能跺脚、遮挡等。这种体育竞赛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判罚,就是培养学生遵守社会秩序、遵守法律法规。(五)从体育游戏中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情节性等特点,使得体育游戏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时,可以依据游戏的内容与特点,对体育游戏进行命名,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如丢沙包游戏可以将学生排成一列,依次穿过前面由数名学生组成的、以沙包为子弹的投掷区域,将游戏命名为“冲过封锁线”;将4至6名站成一路纵队,每名学生两手分别握住两侧的一根长约4米竹竿共同跑步,该游戏可以命名为“集体奔小康”或者“划龙舟”等。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大学体育教师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探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德育素材,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为国家、社会培养有着高尚品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01).

[2]刘薇.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讨———基于湖北某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J].管理观察,2018(12):124-127.

[3]李建新.加强高校体育树立终身体育观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10):152.

[4]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9-11-06(01).

[5]韩洋.结合目标定向理论创设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学习气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08-412.

作者:倪再谢 陈永军 单位:巢湖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