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4-17 03:02:58
导语: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缺失家庭关爱,“家庭—学校—村社—社会”这一完整的链条发生断裂,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入困境。要以系统性思维为基点,从个人、家庭、学校、村社、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探寻相应的解决路径,改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况,解决其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帮助他们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解决路径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涉怎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因此,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孩子的港湾,但留守青少年的父母至少一人长期不在身边,缺少一定的家庭关爱。[1]这导致他们在思想、人格、心理、身体健康、交往等方面呈现出与非留守青少年不同的特点。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大多数都具有留守时间长、自我意识强、自尊心较强的特点。虽然留守生活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却没有提高他们改善环境的能力。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必然影响留守青少年在学校、乡村、社会中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其中一部分人存在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等较一般青少年更加严重的问题,而且留守经历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存境况不容乐观,留守经历已经深深地印在他们心中,对之后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这不能说明留守青少年就是问题青少年,我们不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要根据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实际境况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引导、教育他们成长成才。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要引导人形成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确立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正确态度。这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指导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民众对道德现象的敏感度,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道德知识体系,引导其养成修身、正己、自律、自查的良好道德习惯。[2]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提升青少年的知识水平、个人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激励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增强他们抵御金钱、利益等各种诱惑的能力,做到明善恶、辨是非、知廉耻、分美丑,从而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时代新人。多次强调,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使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基本保证。[3]换言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过程、接受过程、内化过程,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校园建设、乡村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增强其思想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观认同、情感认同等,使之具有诸如诚实、尊严、慈爱、克己、互助、宽容、责任感、协作精神、群体观念、健全人格和对真、善、美的感受性等优秀品质。[4]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立竿见影,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
青少年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具有波动性、不成熟性,特别是有留守经历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更加突出。在儿童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及在社会的生活状态。留守青少年家庭关爱的缺失使得“家庭—学校—村社—社会”这一个完整的链条发生断裂。第一,家庭结构不平衡,父母关爱缺失。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启蒙教育不完整。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由祖辈监护人照料,但他们始终无法替代真正父母的角色。首先,为了给孩子父母一个交代,祖辈监护人往往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保障,却忽视了对其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那些长期在外无法陪伴孩子的父母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大都尽可能地满足其物质需求,疏于对孩子学习、品德等方面的教导与督促,即便部分父母对此有所认知,但也囿于无法亲自指导和监督而选择弥补亏欠式的宽容,以孩子平安为第一要务,降低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要求。最后,多数农村父母与祖辈监护人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留守青少年内心容易产生愈益深重的被遗弃感,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对监护人的管束多有不服从甚至冲突,形成叛逆心理。可见,父母远在他乡,对孩子的管教有心无力、鞭长莫及,使留守青少年缺失了应有的家庭关爱。第二,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能力欠缺。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最佳助力,关乎他们知识、能力的生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但部分农村学校由于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师资能力欠缺,使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首先,部分农村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理念落后,重教学、看成绩,轻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从校领导到教研室主任再到具体任课教师都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他们所期待的学习环境等则鲜有人关心,心理辅导教师岗位形同虚设。其次,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完善,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沟通与整合,而且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方式单一。重主课轻副课的整体观念使得思想道德、音乐、体育等陶冶性情的相关课程不被重视,而且为了升学率几乎取消了课外实践活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一切为升学让路,一切为成绩让行,导致课程设置的功利化倾向。再次,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薄弱,且缺乏专业性。思想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大部分由主课教师或者校领导任课,主课教师教学任务重、校领导事务繁忙,经常是凑时间上课,缺乏计划性,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如同走过场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具备专业知识,只是根据常识及自己的主观认知进行授课,缺乏深度和说服力,这就导致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收效不大。第三,村社治理缺乏创新,文化环境建设不完善。农村正处于现代化转型阶段,传统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制度规范出现断裂。[5]旧的传统正在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建立。村社是人们生活的公共区域,其治理状况关系到与外界社会的有机衔接。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有的在农忙时节才临时回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孤寡老人、妇女儿童、病残弱者等,甚至村委会的个别干部也会外出打工,村里有重大事务时才匆忙赶回,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日常事务。此外,农村优良文化环境建设受到冲击,如,时常出现低俗的舞台演出、有关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流于形式、体育广场等基础设施成为闲唠家常和打牌消遣的场所,烟酒买卖不避讳青少年等,这些很容易使青少年暗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某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6]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第四,社会组织缺乏责任感,服务意识不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失信、欺骗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客观存在。政府部门对一些社会组织,如企业、服务性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监管不到位,社会组织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些社会组织帮扶留守孤寡老人、妇女儿童,但整体环境不佳、制度不完善、服务理念不够创新,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另外,开设在校园附近的网吧、歌舞厅、KTV、酒吧等成年人娱乐场所容易使青少年沉溺其中,荒废学业。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干扰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第五,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制度保障不足。国家在各方面给予农村政策倾斜与财力支持,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优秀的教师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任教,大部分通过人才政策引进的教师在按照要求工作数年后,往往因为制度保障的缺失而选择返回城市。教育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较差;课外活动无经费保障难以实施;农村教师的个人权利保障制度不完善,拖欠工资、延发补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解决路径
人的生活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四个方面,要解决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困境就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以个人、家庭、学校、村社、社会、国家为切入点去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青少年自身困境、家庭结构困境、村社治理困境、学校教育困境、社会组织困境和国家制度困境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其展开思想的互动,以自身的言和行感染他们,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第一,从个人层面来看,农村留守青少年要增强自主性。道德教育是要唤醒人们在日常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个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道德教育中去。[8]只有个体有道德需要,才会产生道德意识,进而形成道德行为,并实现道德自觉常态化。留守青少年自身的内在需要才是教育道德建设最坚实的基础,要积极引导他们思考当下并展望未来,能积极地认识并改造身边环境,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有计划性和自主性,通过自主模仿榜样行为,将其内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了实现这一行动目标,留守青少年应做到:一是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参与代替参观,以行动代替观看;二是善于自我管理,能为产生的结果负责。同时,青少年生活的外部环境也要对他们的自主性持尊重、支持与适当的要求、控制相结合的态度。[9]第二,从家庭层面来看,要优化家庭结构,改善家庭氛围。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结构是有缺失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弥补都不及父母的真实在场,优化家庭结构有利于开展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首先,认识并施用“大家庭理念”。大家庭是相对于现在的小家庭而言的,在传统的社会中“五世同堂”“四世同堂”是普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家庭模式越来越多。鉴于留守青少年特殊的家庭结构,不妨效仿大家庭模式,以血缘关系为主,留守的亲戚就近居住在一起,以邻里关系为辅,形成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风气。其次,善于利用网络。在外地的父母可以和孩子通过网络视频等增进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家里的特定空间安装远程视频监控设备,进行立体化的交流。需要提及的是,无论什么方式都要顺应留守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及交往规律,不能产生强迫式交流,不要让他们感到交流沟通的压力。再次,家中的长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留守青少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起到模范作用。严人先严己,虽然作为长辈要具有一定的威严,但是如果言行不一致、表里不如一,会使其威严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言传身教。第三,从学校层面来看,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除了日常的课程体系建设之外,还要建立完整、立体、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强化“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优化教育生态。[10]具体而言,学校要健全管理机制,优化课程设置,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要改变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力争教学方法多样化。要建立学校—家庭—村社的联动机制,为留守青少年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库,建立学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状况档案库等,同时注重信息的隐私性、保密性。教师培训要实现制度化、常规化,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教育部门应改善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增强其对社会、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长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四,从村社层面来看,要创新管理服务方式。留守青少年缺失家庭关爱,那么其直接生活的环境———村社的作用就至关重要。村社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结构,分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从内部结构来看,主要是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与村社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结构来看,则主要是处理村社之间、村社与社会组织之间、村社与乡镇党委、政府之间的关系。相互认同与尊重的平等关系是各主体之间合作的基础,尤其是在外部结构方面。这就要求要增强村社“两委”领导的责任意识,党员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从理念上改变传统的乡村管理模式,以服务的理念治理乡村事务,特别要重视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村社的宣传空间,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村社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团队对村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自身素质;村社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加强乡村安全治理,建立留守青少年信息库,在他们活动的区域内及时、准确、持续地了解并关注其行为和思想动态。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调动留守青少年参与村社管理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真实的成长环境。第五,从社会层面来看,各主体之间要彼此联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是社会各主体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结果,各个主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可组织志愿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要形成一个全媒体、多层次、立体化的道德教育模式,新媒体要与主流媒体共同加强舆论的导向功能,传播优秀的影视作品、歌曲、娱乐节目、公益节目及出版物等。另外,鼓励民间捐款,设立专项青少年教育基金,建造青少年活动场所,比如青少年剧院、文化宫、少年宫、图书馆等,从而改善农村整体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社会组织应成立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性志愿服务队伍,健全服务制度,打造服务团队,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第六,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保障。政府部门要从宏观的顶层设计理念、中观的行政政策、微观的具体政策实施方案出发,协调自身与各社会利益群体、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保证政策信息的顺利传输下达及社会问题的及时有效反馈,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反馈机制。要重视青少年特别是有困难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政府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理念转向“服务”理念,为了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既要制定相应的专项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投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从而鼓励农民返乡创业,避免留守产生的问题,也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完善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并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并引领农村良好的道德风尚。同时,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大教育财政拨款,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尤其不可忽视的是,引导、利用社会非政府组织机构成立专项的志愿服务队伍,比如政策宣讲队伍、心理咨询师队伍、思想道德教育专家队伍等。总之,政府要从改变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农村留守青少年群体是一个矛盾体,他们和其他青少年一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等,但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又充满了自我否定、自我调整的内部张力。要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留守青少年自身要增强自主意识,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家庭要优化结构,改善家庭氛围,重在言传身教;学校要从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着力,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村社要创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式,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优化家庭结构,增强亲情氛围;社会相关组织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1]蔡双全,郭帅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2]冯富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新时代公民[J].人民论坛,2018(17).
[3]杨智榕.体验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途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4]汪宗田,傅安洲,阮一帆.德国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5]费雪莱.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农村社区治理伦理重构[J].江汉论坛,2018(11).
[6]谷建国,莫忧.加强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3(7).
[7]杨业华,符俊.十八大以来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
[8]赵志业.道德教育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张力与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5).
[9]孙蕾,王苏.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0]于冰.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J].伦理学研究,2013(3).
作者:田娇艳 郭帅鹏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上一篇: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探究
- 下一篇:大学历史教学德育思想培养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