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

时间:2022-11-23 05:37:59

导语: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美德,提升道德修养。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品德社会教学中渗透策略主要有:利用民俗文化体现思想教育价值,借助民俗文化展示民族发展历程,利用民俗文化传承“美”的魅力。

关键词:民俗文化;品德与社会;道德修养;思想教育;民族历程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民俗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的内容。这其中,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优秀的民俗文化对学生有非常好的教育功能,不仅能促使学生摒弃不良陋习,保留优秀传统,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旨在讨论民俗文化教育思想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从而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更好地推动我国民俗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

一、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为了有效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使他们对民间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需要基于民风民俗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历史源远流长,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虽然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优秀的东西方文化正不断交织相融,但学生必须了解我们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并加以传承弘扬。学校必须从最基础的小学教育开始,让民俗文化思想在这个阶段生根发芽,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在思想意识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并将这种思想扎根于心底,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美德并提高道德修养。

二、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利用民俗文化体现思想教育价值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不仅能体现出民族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坚守的巨额财富。思想的培养应渗透在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仅与新课改的教育准则相吻合,能让学生了解更多富有民族气息的节日,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能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中潜在的思想教育价值。比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我们的民风民俗”,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这一课介绍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可让学生说说这四个节日的不同习俗。学生们纷纷说道:“过春节时,我们要贴对联儿、放鞭炮、包饺子、穿新衣,还要走亲访友。”“清明节要祭扫先人。”“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戴五色绳。”“中秋节代表团圆,要吃香香甜甜的月饼。”然后,教师顺势引导:“每个民俗都承载着非常动人的历史故事,也寄托着中华儿女不同的祝愿与希望。”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对我国多彩的民俗文化感到自豪,从而激发出民族情感,激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利用民俗文化,可以体现思想教育价值。

2.借助民俗文化展示民族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俗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发展历程。比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11课“我们的祖先”讲述了女娲造人、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等,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对人类的起源有了认识,也会由衷赞叹先人的智慧。教师问道:“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呢?”大家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有的说“伏羲画卦、夸父追日”,还有的说“神农尝百草、娥皇女英泪洒斑竹”,这些传说让学生对远古的中国历史有了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正因为这些不同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熠熠生辉。因此,借助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发展历程,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3.利用民俗文化传承“美”的魅力

一切民俗,都源于不同的“美”的观念。人类是审美的主体,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而这些又会转化为“美”的具体意识、具体观念、具体风格,并在现实的民俗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从民俗生活中感受艺术形象的魅力,是一种很好的审美教育。比如,在“我们的民俗民风”中,教师可以讲述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音乐文化等。黎族、傣族等民族的女性都穿筒裙,而蒙古族则喜欢戴帽登靴。少数民族的刺绣与蜡染等工艺非常发达,并广泛运用在服饰装饰上。我国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文化。比如壮族的民歌、回族的“花儿”会、侗族的采桑节对歌、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无不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风采。无论服饰还是音乐,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流传下来的最纯粹的精神文明,这些文明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依然异常珍贵。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也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促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掘民俗文明并将“美”进行传承。

三、结语

总之,民俗文化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民俗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俗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底,这样才能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并不断完善和丰富新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武宜娟.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中的历史元素分析———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

[2]王静娟.亲历民间风俗活化品德教学———例谈“民风、民俗知多少”单元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作者:施蒲玉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