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德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05 10:44:48

导语:小学品德与德育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品德与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完整人格的重要阶段。小学课程中的品德与生活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中,立足于教材,从教材引申到生活,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努力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修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德育渗透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任务。学生在素质教育下获得全面发展,不仅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还促进了自身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育真人。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学习情景,使得学生接受德育。

一、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德育引导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小学品德与生活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和体验,如果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脱离了生活这一环境,课堂就会显得苍白、单一。在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没有给足学生实践的机会,而是把学生限制在思想的笼子里。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完全不让学生外出实践。这种德育的教学方式仅局限在课堂中,无法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2.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德育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的目的性也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教学的发展。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最主要的是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参与教学环节才能活跃课堂气氛,点燃学习的热情。在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学生的差异与其知识相结合。这种方式使得教与学脱离了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微乎其微。除此之外,学生对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且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3.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德育教学最主要的评价方式是激励性的评价,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自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重视结果忽视过程,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停留在总结性的评价中。其实,重量化的评价模式使评价变得单一,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表现,他们也容易对德育评价产生抵触的心理。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教师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要想将学生教育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自身也应该具备这一素质,以便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校园中展示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优秀的行为和语言,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具有强大力量的教师形象,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公信力。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现的优良的道德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教师在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的过程中会迸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更加坚定自己的教学信念,对学生也更加有耐心。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地激发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才华,进而正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2.营造教学氛围,落实德育的有效性。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重要教育资源,以此导入到课堂情境中,从而不断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与此同时,教材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引申到生活中,以锻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激活教学过程,以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营造教学氛围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首先,教师应该建立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这一关系是落实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也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教师都应该和学生成为伙伴和朋友,这种关系是德育发挥效果的具体体现。这种关系的建立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和平相处。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人格,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温暖。特别是对于班级上的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教师更应该以理解、宽容、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其次,在教学氛围上教师还应该贯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在平时的课堂中,努力让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实践,增强他们的体验感,这样的德育活动才更加有说服力。最后,教师还应该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入到课本中的道德观点上。比如:在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陷入深思,开始回忆来自家人的爱。当学生开始讨论时,他们的思路也会渐渐展开,想到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思考的过程是学生逐渐产生对亲人感恩的过程,学生会明白亲情的伟大之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懂得感恩家人,这样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3.在爱心教育中渗透德育。没有情感和爱的德育,是苍白和空洞的,所产生的张力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不足的。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身边人的思想,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在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好切入点,恰当地进行爱心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再比如:教师参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绿色的教育。这种从课堂延伸到校园再到家庭最后到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学生做人的过程。4.注重学生的课堂的实践性。道德情感的教学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不管是在生活的某角落中,还是在班级的主题活动中,学生都会感受到真、善、美,同时也会感知生活中的假、恶、丑。学生在现实社会中会产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也会在这种落差感中找到真正的、值得继承的品质。教师可以针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组织学生辨析这种真、善、美,通过对异常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学生在辩论中,会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如何做。最主要的是,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弘扬正气,以此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总结

总之,德育就是对学生知、情、行、德的教育,也是规范学生行为的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这一大课堂中,是展示教师优秀品德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场所。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意识到育人远远比教人更重要,也应该清楚自己所承担的德育重任。在课堂中,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对德育的认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教材为依据,恰如其分地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全小凤.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东方教育,2015(08).

[2]刘荣连.简析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华夏教师,2015(11).

[3]徐甜甜.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读书文摘,2017(02).

作者:孙安娜 单位: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