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德育教育探究
时间:2022-07-26 02:50:54
导语:高校体育德育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校园体育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公平正义、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手段。体育德育不同于其他学校德育形式,是在各种体育运动、体育表演、体育竞赛过程中,通过舆论、形象、规则等方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伦理教育,成为优秀的国之栋梁,重视高校体育德育教育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伦理学;体育德育;德育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体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经济在近年高速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些不良道德观念,也被浸入体育生活中。体育活动中的道德失范行为,不仅会影响体育活动本身,还会蔓延到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工作、交往中,影响到整个社会体系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为了体育参与者的心情愉悦、身体健康,为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社会体系的和谐有序,对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失范行为进行剖析、建言,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不可规避的历史责任[1]。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诠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集、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2]。伦理认知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满足欲望且不破坏社会秩序的自我平衡机制。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很多伦理问题,表现为漠视健康与生命价值、教学竞赛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缺少担当与责任意识,因此,对于体育伦理问题要重视表现、客观审视、探究原因、合理纠正,确保社会体系和谐有序发展。
二、珍视生命———体育德育教育的起点
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事件频现各种媒体,作为尚未涉世的学生,压力相比成年人较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杀?学生间的利益关系不是非常紧密,是什么促使校园暴力事件的多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爱护自己的身体,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还是对父母尊敬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身体的认知。西方伦理认为,世界上的任何问题都始于身体问题[3]。身体是每一个生命的宿主,宿主不存在了,问题也随之消失,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无从谈起体育学习、体育文化活动等,所以生命的重要程度是唯一珍贵。大学生在学校汲取知识的阶段,除了数学、语文知识以外,体育课内外的锻炼是陪伴其时间最长的科目,而且,在以后的人生中,体育锻炼也是每个人经常参与的活动。对待生命的态度,有时是一个人坚毅品质的体现。“无体育不清华”就深深地体现了清华大学在建校初期的明确态度,大学不仅培养富有知识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强健身体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认识生命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第一步,认识生命首先明确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健康权力与生命权力。只有尊重生命、杜绝伤害与轻生、关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实现神圣生命的认知,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据此提出在高校体育德育教育中开展珍重生命教育的建议:首先,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认知。通过科普讲座、校内多媒体宣传,开设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等选修课程,普及生命起源及演进过程,理性看待人体的肢体、脏器,强化生命仅有一次的认知;其次,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设置体育比赛或游戏模拟场景,让学生经历落后、失败等挫折,磨砺失落的心路历程,提高内在的适应逆境能力,提前感受未来生活中的挫折;最后,提高大学生自救互救能力,普及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手段,学习落水、心脏复苏、意外伤害等事件的自救与互救手段,完善大学生体育德育教育体系,从珍重生命开始。如果没有生命存在,也就没有身体,没有了一切。所以,珍视生命是体育德育教育的基础条件。
三、公平正义———体育德育教育的法则
正义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正义意识形态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平等意识,形成于等级私有制社会阶段。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中庸”之道即是公平正义的思想体系。“中”即中正、公平,体现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荀子说:“正利而为之事,正义而为之行”[4],即合情合理获得功利是做事业,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是德行,所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正义是道德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正义是一种完美的美德,不是绝对地说,而是从对待别人即指处理人际关系而言它是完全的。所以人们认为在各种品德中,正义是最主要的。”[5]当代哲学家罗尔斯提出:“正义观念和善观念是一致的。”[6]由此可以得出:中国传统儒家把正义理论作为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西方文化把正义视为个人品德,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无论是伦理道德组成还是构造社会制度,正义都是在描述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关系。体育源自生活实践,认识生活的核心,所以体育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人与人的媒介,进而校园生活中的体育社团、运动队、体育圈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不是代表利益“均沾”,而是制度公平正义下的竞争。中国作为十三亿多人口大国,足球运动在国际赛场始终默默无闻,即使在同一肤色的东南亚范围,也是无法排名靠前,所以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内部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是否有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俱乐部被掩盖?高校体育德育的公平正义教育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因材施教,合理评价高考是将高考成绩相近、文化课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分类。在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高考分数比较接近,但是他们的运动能力却不是完全接近,甚至迥异。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教学手段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动作技能教学中,力争做到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和纠正,对代表性错误要与学生进行多种成因分析,多次错误动作讲解纠正;在成绩判断时,做到合理评价,以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评价,不应采取一刀切式的考核标准,大学体育不是培养职业运动员,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是鞭策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是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方法。运动水平低,经过学习后,得到长足进步的学生,最终获得考核分数不及格,运动水平高,经过学习后,成绩没改变的学生,这不是有失公平正义的表现吗?应该让学生意识到:社会是公平的,汗水的付出与成绩的回报是成正比的。大学的体育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身体的锻炼,更要关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2.理解规则,培养规则意识大学生已经是具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在法律意义上,对很多事情都有知情权。所以,在体育比赛、趣味运动会、体育考核中,向所有学生公开比赛、考核规则,让每位学生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中进行角逐,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发扬公平正义精神。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必须依法治国才能实现稳定发展,法律制度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只有准确理解和适应法律制度,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奠定个人发展基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责任担当———体育德育教育的目标
责任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首先,是指社会道德,个体分内应做的事,如岗位责任、职责、尽责任等;其次,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进而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在伦理学范畴里,康德认为责任是伦理学的核心地位“责任的诫命越是严厉,内在尊严越是崇高,主观原因则起的作用就越少”[7]。康德由此说明,人的先天意志具有善良特性,人受理性支配,责任是人内在的自我强制和约束,所以责任是绝对的道德命令。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必须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不是以个人意志而变化的。责任就是要完成个人道德意识下的事情,同时还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体育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整个学校德育教育来说,又是一个相对独立体系。体育教育时间最长,基本是陪伴受教育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教育形式灵活,体育德育教育大多是融合在体育交流、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中,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效果。作为独立体系,体育德育教育中的“责任”有具体性和广泛性。从体系对外部责任看,体育德育教育是国家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方法,体系中的教师与学生都要为社会与国家负责;从体系内部看,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承担责任,即教师对学生承担“教”,学生承担向教师“学”的责任。对大学生的责任伦理教育,是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对未来社会公德的引导与道德价值期许。“责任教育是当代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点,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关键”[8]。中国的全民教育近年来已经得到巨大进步,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多数人必然的教育经历。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环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阶段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直接或间接深化责任与担当教育。所以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势在必行,并有其客观必要性:首先,道德责任是人类伦理的核心和基础,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保证和动力,责任教育可以重塑人的心灵秩序,以此为中介,建立人类社会的体育文化秩序;其次,加强责任教育是全球的共识与趋势;最后,加强责任教育是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开展责任与担当教育,可以获得更加潜移默化与刻骨铭心的效果。首先,在团队项目体育活动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位置角色,每支队伍能够获得胜利,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责任;同样,当团队遭遇失败时,每位队员都要客观分析原因,找到问题关键,不仅是场上队长承担责任,部分队员也要勇于面对问题,主动承担失败带来的各种影响,并且及时弥补不足。在个人项目中,每位优秀运动员的成功,都需要有无数同伴默默地陪同训练、对抗训练,承担着辅助训练的责任;反之,优秀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也要主动承担帮助其他队员共同进步的责任。在个人项目的团体比赛中,当遭遇劲敌时,要鼓励队员竭尽全力打好每一场比赛,这时,队员不再是为个人比赛,而是为了团队、学校乃至国家的荣誉而战,所以,体育教育中的责任教育,是以集体荣誉为核心的教育。
五、诚实守信———体育德育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其诚信状况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大学》记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以说意诚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之一,是立人之本。《中庸》记载:“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用[9]。诚实守信,不仅在古代受到宣扬,在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被重点强调,作为国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性基础条件。大学生常年接受素质教育,对于诚实守信的意义与作用有着清醒的认知,但是由于尚未步入社会,阅历肤浅。在特殊环境中,他们在自己行为控制方面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在诚信方面也会出现类似事情,例如:首先,学习、考试方面失信事件高发。考试作弊是诚信缺失的典型表现,每当学校举办各种形式考核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弊行为,而且,作弊的手段不断更新。其次,是各种恶意欠款行为。由于国家不允许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就出现少数大学生故意拖欠学费行为,还有很多恶意拖欠其他费用、逃票等行为。最后,在网络生活中缺失诚信,网络生活已经是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网络交往中,人的行为符号化,传统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失信言论的惩戒几乎没有,造成网络失信日益严重。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经常涉及各种形式比赛活动,在此期间,学生面对个人、班级、学院的荣誉;面对学校多年诚信做人的教育,有时要出现两难的选择,最终选择荣誉、背弃诚实守信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不断进行诚信教育,考量学生的伦理道德底线,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诚信做人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利”与“信”,引导其成为诚实守信之人,还有助于国家诚信体系建立,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促进国家稳定和谐发展。
六、结语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体系中,必然会遇到个人与社会的错位、思想与行为的断裂、理性与感性的悖逆以及各种道德伦理失范行为。伦理教育不仅是价值取向教育,还是行为导向,学校体育健康、持续、高效开展离不开伦理教育的导向与约束。因此,以伦理教育视角进行学校体育德育工作,在促进体育实践工作开展的同时,体育教育的伦理教育成果会反哺社会体系,保障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英,戴红磊.体育道德失范的表现及伦理救援[J].体育学刊,2013(3):33-36.
[2]李传奇,周兵.学校体育的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2):49-52.
[3][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9.
[4]高长山,译著.荀子•儒孝篇[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430.
[5]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3-964.
[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
[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77.
[8]徐涛,李萍.论大学生责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2-153.
[9]廖小平.论诚信与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29-137.
作者:刘巍 单位:黑龙江大学
- 上一篇: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分析
- 下一篇:高校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