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探讨

时间:2022-01-17 09:54:14

导语: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探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品德课堂“开放性”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切不可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社会事件隔离、孤立开来,而应积极创设条件,加强实践活动,贯通品德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挖掘教材因素,提供实践机会

教材是学生感知道德、进行思维、发展能力的重要出发点,其中处处蕴含着实践活动的因素。教者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挖掘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实践活动。由校内到校外,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拓宽教学范围,让学生于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索发现、延伸拓展。例如,不同的年级段都有涉及“环境保护”的教育主题。如果只在课堂上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则总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刻的体验。教育者可组织学生利用假日活动,调查一条河流或本社区的环境污染现状,小组合作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在学校或街头宣传环保知识;也可鼓励学生种花、种草、种树,开辟班级的小小种植园,绿化周围的环境。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实践方式

布鲁纳说过:“任何一种知识都能够以一种合适的方式教学任何年龄的学生。”也就是说,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年龄特点,开展适合本班学生的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比较活泼单纯,教学内容要多些故事性、趣味性;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学内容则要多一些思考性、辨析性。记得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一次品德观摩课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虚心接受批评》时,一精彩片段正悄悄地生成。在“联系生活实际”这一环节中,一位男生以为自己热心助人,别人不应该斤斤计较说他的不是。同学们唇枪舌剑,一场辩论就这么开始了。这完全超出了教育者的预设,但这位老师却能把握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是一次多么难能可贵的辩论啊!这样的精彩持续了好几分钟,学生辩得激烈,说得有理。最终那位男生哑口无言,接受了同学们的批评。

三、走进社会生活,发展实践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立即试图将抽象的概念及方法一开始就与给予意义的环境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对品德教学来说,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应该是指社会的实际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要求品德教师在引导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慧眼观察社会,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思考现实;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择善而行。近两年来,马路扶人事件引发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关爱他人是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主题之一。以前,学生们在课堂上斩钉截铁地回答:“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去扶起来。”可是,多次的诬陷、讹人事件曝光后,现在的孩子们踌躇不前、犹豫不决。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无形中关闭了孩子们心灵的通道。作为教育者,我组织学生辩论。有的说,扶老人之前,在路边找其他路人给自己作证;有的说,先用手机拍下来,再去扶……孩子们的心灵沃土仍然培养着真、善、美。

四、贴近学生生活,强化实践引导

人的道德根植于现实生活。但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学生必须学会正确选择。但孩子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还比较稚嫩,在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我们的引导。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入手,及时帮助学生通过讨论、辨析、交流、沟通,达成共识,逐步建立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对待生活。如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跳开了教材上“非典”话题,从学生生活经历出发,找出了身边的事例,围绕“上公交车拥挤不堪、你争我抢”“有学生在食堂打饭时插队”等现象做了教学设计,通过身边事例来进行“规则教育”。通过对这些反面事例的研究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的教学宗旨。品德课程的学习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德行和创新意识。作为品德教师,就要把握教学脉搏,努力让品德教育在实践中前行,让品德课堂在实践中拓展延伸,使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相连。

作者:梁露云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李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