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生品德教育探究
时间:2022-10-09 10:06:18
导语:当代学生品德教育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德育的重点正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而一次或几次考试,试题的内容、质量、答案的限定性,都有可能导致不是翔实的反映、体现学生真实的道德判断、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就有可能使知行脱节,表里不一。所以基于“学习论”的德育观,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那么就应该重视道德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道德行为实践,促进学生道德自我完善。为此,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二要加强对学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具体指导。
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采用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如自我表现欲等。当学生在活动中不是作为一名被动的旁观者、接受者,而是以一个参与者、体验者的身份主动参与投入时,不仅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更能激励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性方面以自主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自主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1.巧用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适当的留白,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去解决。比如,七年级“珍爱生活”一课的一个内容:与其他物种比,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书上列举了四个方面,然后让学生续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比一个回答精彩、有创意,从而也深深地让人体会到了人类是最有智慧的生命,也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2.角色扮演
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扮演相应的角色,促进学生产生与角色的心理、情感的共鸣,从而模仿与学习角色的言行与品质。例如,让学生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体会怎样做一个有自尊心、爱护人格的人;又如模仿心目中最自信的人的样子,让学生体验到自信者的神情、动作、语言,从心理上产生自信的愉悦,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3.讨论与辩论
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或分成两派辩论,所谓“理不辩不明”,于激烈的辩论中增长智慧,反省自身,端正认识,澄清看法,促进发展、进步。
4.展示自我
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才华等一切想展示的东西,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既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也促使学生去努力完善自我,让自己更优秀。比如学生的特长展示:吹笛、拉二胡、绘画等,让人赞叹不已;他们所写的生命箴言、青春寄语、佳句隽语,启发人深思,令人激动、感慨。
5.创设情境,陶冶性情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让心灵受到感染,美好的情感如春雨悄悄滋润心灵,领悟到真、善、美的真谛。比如,在“珍爱生命”一课的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美丽的风景、充满情趣的动物图片,并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领会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要珍爱一切生命。当再转入看到、听到物种在灭绝、环境在恶化的现实情况时,他们必然会产生憎恨这种破坏行为的情感,积极去设想各种办法保护环境,思考如何善待生命。
6.游戏活动
根据一定规则,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于游戏中明白道理、提高素质。如“盲行活动”,在教室里设置一些弯曲的道路,一人扮作盲人,在另一同学动作的引领下前行,最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学会关心、关爱他人,知道互助协作精神的重要等等。
二、加强对学生日常道德生活和行为实践的具体指导
1.日常行为观察和指导,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头头是道,可到下课,他的行为就有可能与上课所说的相违背,因此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通过委婉的语言暗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而我作为班主任通过个别谈心、周记交流起到了一定效果。
2.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与家长的联系交流,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管在校、在家都一样懂事有礼,勤奋上进,教师就要及时肯定、鼓励,让其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发展、进步;但有的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表现是有偏差的,甚至有的差异很大,所以加强家校联系,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与家长一块帮助学生做一个诚实、有道德、懂事的好学生、好孩子。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的德性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生成,甚至会有反复性。所以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记录下他们不同阶段的道德表现,根据他(她)的新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或者让他们反思、内省,从而让学生健康地成长进步。
三、效果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了正面的、良性的道德价值取向,有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或困惑,这很好。教师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辩论,所谓理不辩不明,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教师的及时指点,可以澄清看法、辩明方向。不过有时学生也会很“乖巧”地回避一些问题,这说明学生受到一些来自社会的消极负面的影响,这也就不是一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了。而日常行为、家校联系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德育观,有时老师的教育、提醒学生也能接受;但有时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无奈了。所以我期待着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合力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让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思想品德的教育真正彰显实效。
作者:汤淑琴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三中学
- 上一篇: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事迹材料
-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下会计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