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生餐桌文化思考

时间:2022-05-22 11:29:18

导语:农村寄宿生餐桌文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寄宿生餐桌文化思考

一、创建家庭餐桌文化背景,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把餐桌文化教育纳入孩子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对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不妨借鉴英国家庭“把餐桌当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了“进餐教育”。一周岁时,就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三四岁懂事后,家长特别注重对孩子饮食营养搭配的正确引导,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五六岁时,就要教育孩子主动保护自己桌前的卫生,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用餐结束时要帮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让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是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弃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同时,教育孩子重视环境教育,不断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懂得文明用餐的基本礼仪。当父母在厨房即将做好饭菜时,就可以让孩子来帮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摆上碗筷,递送和摆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准备用餐。可按方桌、圆桌演示杯、碗、筷的摆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搬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面前调换新上桌或边远的菜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进餐开始时,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动用餐具,并学习帮助家人盛饭,主动询问家人是否需要帮助递送食物。就餐过程中,告诉孩子以自然姿态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时可以请求家人传递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处,并学会询问和关怀他人。吃饭时不挑拣食物,残渣不乱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时要知道挟菜,舀汤的规矩。挟菜时,筷子要干净,要看好,不要在菜盘中乱翻或胡乱翻一阵后又到其他盘子去挟菜;舀汤时应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进餐结束时,告诉孩子不要急着离开餐桌,要有礼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饭,轻轻放下碗筷,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离开餐厅,如果获许,可以轻轻走出餐厅,结束进餐。家庭的每次用餐中,家长要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营造学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围,开辟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相继撤并,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农村学校学生营养餐供应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用餐管理,并通过文明用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课题组在实验学校探索出一条以餐桌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耳濡目染,让餐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学校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了解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营养)搭配时,在取餐窗口设置了《科学营养餐搭配建议》;要求用餐学生保持餐桌面整洁时,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随处吐渣”等提示语。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感染学生。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监督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学校对所有用餐师生进行了桌号划分和取饭顺序规定。每周评选出个人、小组和班级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3.设身处地,让学生亲历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本地旱作农耕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小麦、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过程的亲临体验,让他们在了解旱作农耕文化的同时,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不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深切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和气概。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创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家校互动模式

为形成科学高效的家校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监管和教育引导,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次规模较大的问卷调查。家长对于“家校互动”所持的观点,是能否开展好“家校互动”合作的关键因素。我们设计了两道问题:“你认为学生的教育是谁的责任”和“你认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是否重要”。通过调查显示,在第一个问题上,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责任,都意识到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行为。在第二个问题上,大部分家长内心还是希望与老师进行沟通的。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不仅仅需要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是要求双方加强沟通与合作,无论少了哪一方,教育都是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结合本地实际,“家校互动”模式主要以电话、短信、家长会、家长自由校访、书信、家校合作卡及作业签名等形式进行。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平台最为便捷,短信次之,而家校合作卡方便明了。因互动内容各异,形式有所侧重。在构建“家校合一的餐桌文化教育”体系时,我们首选家校互动卡。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家校互动卡的内容除相互联系方式外,在学校通往家庭方面,主要内容为班主任对特定日期里学校和班级的重要活动,日常行为提示,学生在校表现等,十分具体。特别是对农村寄宿生来说,一般情况下,每周一次反馈和交流。学生回家带来的互动卡成为家长得知孩子在校情况的最大期待。如遇特殊情况,就有电话和短信联系。在家庭通往学校方面,家长通过学校递送的互动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提出反馈意见及建议。“如果您不满意请告诉我们,如果您满意请告诉他人”;“育品学兼优学生,办人民满意学校”———这是打印在我们课题实验学校“家校互动卡”上的前言。去年秋季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学区教研室的配合下,有四所课题实验学校建立了“家校互动卡”,加强了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验证明,“家校互动卡”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高效健康的开展,保证了家校所有联系方便的通畅与快捷。如学生在校遇到突发事件,学校可以马上联系到该家长;家长若有问题,也可以马上找到学校领导或老师。“家校互动卡”极大方便了学校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家长教育孩子的情况,加强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使老师能够更好地实施教育,家长能够更好地教育子女成才,真正架设了一座家庭和学校互动的“连心桥”。

作者:李国雄李梦瑶工作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