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3篇
时间:2022-04-23 03:03:28
导语:高职生思想品德教育论文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诚信做人,加强诚信教育有助于高职生学会为人处世
中国古人认为: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圣经》中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从伦理的角度看,“诚”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主要是指真实无妄、诚实不欺,它既是一项做人的道德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高职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高职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信用意识缺乏,拖欠助学贷款;人际关系淡漠,自我意识强烈。在现阶段加强对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要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这一内容,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活动、生活当中,督促高职生“诚信立言、诚信修身,诚信待人,诚信做事”,这将会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高职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从创新诚信教育理念,建立诚信教育体系,构建校园诚信信用体系三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诚信教育体系,突出政治诚信、学习科研诚信、交往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职业诚信等重点内容,使高校诚信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切实使大学生都能在诚信教育下得到修炼和收获,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更好的存身立命,更好的为人处世。
二、感恩回馈,加强感恩教育将引导高职生懂得回报他人和社会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也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所谓“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还有学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列活动过程”。笔者认为,“感恩”和“感恩教育”无论如何定义,其关键词就是“感激,感谢”,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将“感激,感谢”付之于报恩的行动。实质上,感恩教育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的个体施加影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情感,从而化作一系列回报行动的动力,其内在逻辑则是:蕴情———感悟———筹谋———践行———升华。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从生源来看,高职学生既有参加普通高招录取的“普招生”,也有从中专技校对口升学的“对口生”,无论学生的文化素质还是思想道德素质都参差不齐。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充分协调和发挥社会、学校与家庭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立足校内,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献爱心活动,以及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等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真情的氛围中成长。
三、热爱生命,加强生命教育能够夯实高职生人生大厦的根基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青少年死亡的主要途径一是意外死亡,二是自杀。我国青少年死亡问题也十分严重。新华网消息,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所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据2007年重庆市首份大学生自杀心理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自杀意念发生率达13%,自杀未遂发生率为1.7%,近一年内的发生率为0.6%。数据显示,一成以上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现象仍值得社会关注。近十年来,国内大学生每年都出现多起轻生、杀人的恶性案件,触目惊心,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令人我们严肃反思的是,在中国现有的各类教育体系及内容里,生命教育几乎了无踪迹。然而,生命教育恰恰应该是思想品德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的美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有责任认真面对现实,要有机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专业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教育好学生,将生命教育视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内容,并教给他们自我保护、自我完善的方法,帮助学生筑好人生大厦之基,使他们坚强、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仪式约束,加强仪式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学习成才的外在驱力
这里所指的仪式是指贯穿大学各阶段的结合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而设计的,从内容设计、参与主体和预期效果都进行了具体设定模式化的教育载体,包括开学典礼、入党宣誓、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升级仪式等。仪式与礼仪相关,但仪式教育与礼仪教育是不同的。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追求教育对象的文明修养的收效,前者更注重教育类别、阶段及过程,后者则是侧重教育方法、内容及效果。客观来看,仪式教育在我国在大学校园内基本属于空白,仅有简单化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即使在国内中小学,能够体现仪式教育的项目也是少之又少,成人宣誓仪式算是仪式教育的最好展现了。仪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式,具有警示作用、约束作用、暗示作用、渗透作用、示范作用。依据仪式相关要素构成不同,可以将仪式教育分为:过程性仪式、活动性仪式、集体性仪式、个体性仪式、激励性仪式、鞭策性仪式、特定性仪式、常规性仪式等教育类别。通过开展必要的仪式教育,学生从仪式的体验中升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感受自身走过的每一串足迹,有利于规范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教育效果。由仪式所塑造或唤起的情感体验能够长期凝结在群体和个体的内心深处,既能让参加者反复回味和再体验,也能延续而作为一种源动力固定下来。将仪式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中,旨在将传统的德育说教转化为学生的一种亲身体验。通过仪式教育,能够让高职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强化自身的使命感。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这类教育方式的潜力巨大,有待于好好挖掘。
五、劳动光荣,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生存、就业、成长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往往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有缺失的。可以说,在近二十年的中国高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缺乏对高职生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鄙视劳动,厌恶劳动,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为了获得脱离劳动的“纯知识”,更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分子”的头衔而轻视劳动者,教育是为劳动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劳动教育误区,就需要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解决之策,最重要的是在课程计划中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量化考核学分,在解决好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抓好三个环节,即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和公益性的劳动,进而让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达到坚强意志,培养精神,锤炼品格,体悟劳动之美。
六、偶像引领,加强偶像教育促使高职榜样内涵趋于具体化、人格化
据2008年,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偶像教育呼之欲出。偶像教育的提出,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现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偶像教育,是对榜样教育拓展,但是偶像教育却是一个未被重视的教育盲点。偶像本质上即是榜样,可以说偶像教育,就是一种提倡把偶像作为榜样的教育,不过新时期的偶像教育与传统的榜样教育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以往的榜样多数是公众化、完美化、模式化的先进或英雄人物,具有明显的外驱、空泛、单一的特征;当今的偶像为称之为榜样,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现实、立体、生动和多样,使“高、大、全”的榜样教育内涵趋于具体化、人格化,让模仿力较强的青少年从那些富有可信度、形象性和感染力的偶像(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形成心理认同,在悦纳中产生实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作为榜样教育新范式的偶像教育,则有效地拓展了榜样教育,采用偶像教育新范式进行榜样教育,不但迫在眉睫,而且任重道远。教育者必须要打消原来片面认为偶像、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是洪水猛兽的观念,以理性和平常心态对大学生的偶像去加以认识、了解、研究。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深刻、理性地对偶像进行认识和评价,做到深入而客观地了解、认同偶像,选择多元化的偶像,确定适合于自己的榜样,找出偶像值得自己学习和认可的方面,把笼罩在偶像身上的光环去掉,去观察偶像内在的人格魅力,深入了解到他们成功的真正原因和主要因素,由此促进高职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七、环境和谐,加强环境教育是一种践行的、终身的生存教育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计划署在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会议发表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和关于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书,在著名的宣言中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是:“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做出反应的教育”。高校开展环境教育应使大学生个人加深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学生都为生活做好准备。同时,通过环境教育还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做到人与环境的自然统一。目前,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普及率低。很多高校的环境教育仅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并且是作为专业课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二是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依然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环境教育离不开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保护、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问题的关注与了解,加强实地考察与环保社会活动应是高校环境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三是教材建设落后。环境教育教材的专业性较强,针对非环境专业的、普及性的环境教材较少。由上可知,高校应针对在环境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力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大学生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开展资源国情教育,加强环境教育立法宣传,培养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开展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形式的教学,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环保社区”、“生态社会”创建活动。
八、创业带动,加强创业教育是高职生与社会成功接轨的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并不等于是创建企业的教育。对此,英国人有着独特的认识,他们认为创业是指在混乱无序、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既指向目标达成,有时也指向“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作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的自大的价值就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广大学生积极就业,有效促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它不仅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创业需要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即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准备,使未来创业者具备战略眼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和决策能力,并具备较好的情商。一项调查显示,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我们认为,创业教育的对象本身应细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大众化的,即面向所有在校生,培养每个人的创业意识和素质;另一个层次是个性化的,对部分确有创业愿望并具备相应条件的,给予个别的指导和服务。前者才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后者只是力求的“亮点”而已。正如广东省教育厅领导直言,“不能把创业教育理解为让难就业的大学生去创业”,“其实,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并非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马上都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经营自己的店铺”。事实上,世界上任何高校都不可能出现大部分毕业生去创业的现象。
本文作者:张伟东李玉春工作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加大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力度
基本技能就是常说的基本功。“三字一话”即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小学教师另加简笔画,这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毕业生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但目前一些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尽如人意,如写粉笔字或歪歪扭扭或太小或书写速度慢,讲几句话或语音不准或磕磕巴巴或音量不足等。这些虽可通过之后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练而消失,但这样的毕业生必然在教学实践中受基本功的牵制而难以大施拳脚,就业竞争力也大大削弱。我院语文教育专业开设了书法、普通话等课程,对“三字一话”进行训练。大多数学生在课程开设期间,学习、训练热情高,但课程一结束,便很少去关注。语文的基本技能课,教师课堂的讲授训练只是一个敲砖石,要想很好的掌握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训练。我们可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常态化。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设三笔字班、讲故事班、演讲班、美术基础班、音乐舞蹈基础班,学习训练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一周1至2次课。这些兴趣班的老师主要从大二的学生中招募,每个班的“小先生”必须在本班教学方向上有特长,有一定的理论和教学基础。每个班安排一位老师对“小先生”的教学计划、教案设计、授课情况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其他学生应该有计划地在两年内经历不同班级的学习和训练,使得语文基本功有一个全面而持续的训练,最终得到很好地掌握,学生从教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力度
(一)转变教学观念具先进性、全程性
经常听到教学改革,教师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向,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惯性,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本位现象,仍然沿用大学本科体系,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科师范教育相比很难具有竞争力。[1]因此,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语文教育专业老师中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我的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无法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我没多大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课程实践性强,实施起来容易些;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习,学生可以在大三实习期间运用和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从教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是仅仅某一门课程、某一学期应该实施的,而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
(二)整合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实用性
首先要围绕中小学教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实际需要。站在整体高度,我们要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再增加一些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法规、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打破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习惯的做法是选用本科教材,且教学内容按照语文教师专业化、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等一直到复习考试评价,老师一章一节的讲,学生一章一节的听。一些内容在从教过程中极少甚至并不会运用到,但老师和学生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需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三大项目:课程理念、职业素养与认知、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其中项目三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是重点,分解为18个子项目,包括导入技能、展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说课技能、阅读教学技能、作文教学技能、口语交际教学技能、综合性学习指导技能、教案编写技能等。
(三)改变教学模式具多样性、实效性
大学课堂通常都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则是一味听、一味记,学生缺乏思考,不利于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我们要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时用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和进行各项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实训。[2]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观感,消除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陌生感,为日后的实训提供参照物,同时引发思考、疑问与争论。对于课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问与争论,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者推荐行业网站让学生深入关注和了解下次可再交流。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教授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实训。比如讲导入技能,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点等这些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中小学的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入的设计;接着模拟中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尝试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导入语的修改。教师可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外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试讲,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体验的机会。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正确和熟练,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是练习。既然如此,教师最好当好导演,而将“舞台”更多的让给学生“表演”。
三、加大实习落实力度
即使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教育实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育实习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并且时间短。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学生很难对学校教学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许多学生反映,实习刚刚进入状态,结果马上就结束了。其次是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一方面由于实习学校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很多学生实习期间仅仅讲了一两堂课,其余时间就是听课、改作业、改作文及帮助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安心教育实习,却忙于找工作。[3]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到了实习学校就成放养的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有些学校可能中途会去实习学校巡视,但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指导和解决。实习时间可以延长,安排可以更灵活。许多毕业生反映实习后才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悔在学校时没有认识到并且没有认真学习。其实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得到,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时,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诸方面的不足。当再次回到学校时,学习的方向就会更明确、动力也会更强大。其余问题的解决要靠教学实习的指导及管理力度的加强。每个实习点都应当安排老师蹲点,对学生实习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管理。包括教学、生活、心理等诸方面,同时负责与实习学校各方面的沟通。指导老师与实习点的学生可以组成教学实习合作小组,一起进行课堂观摩,进行有协商的教学设计,同学之间互相听课,共同参与课后教学讨论和评价等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快速进入状态适应实习,树立从教信心;同时也可以严明实习纪律,提高实习效果。
四、结语
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时时刻刻注重学生的实践,让他们成为教学理念新、基本功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准教师,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文作者:肖琼工作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引言
反思性教学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后,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教学反思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标准。杜威曾对反思作出过定义:“(反思)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关注某一问题并予以周密的思考”[1]。而教学反思也被有关学者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2]。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师的教学反思已经成为继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之后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外语教育研究的后方法时代广受关注。Poser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3]。Wallace也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以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反思模式来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化职业能力的形成[4]。鉴于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众多的学者呼吁,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应从教育实习开始[5-7],并为此提出了包括引导实习学生开展行动研究在内的实施建议[2,8]。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外语教师反思教学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且研究对象多为在职老师[9-12]或是高校外语教师[13-14]。但是与在职教师相比,实习教师的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这种特殊的身份会不会使得其教学反思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在职教师的特点?作为促进反思性教学而开展的教育行动研究又能否促进实习教师的教学反思?这些都是未知数。因此有必要弄清楚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现状以及行动研究是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校外语系10级三个班134名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同学,他们是本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我校扶贫顶岗实习支教的相关要求,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大三学年会到农村中小学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所以这一学期既是教育实习,也是顶岗支教,以置换部分在岗教师重回大学学习提高。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在大学派出的带队专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在岗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为期16周左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了克服实习学生重实践、轻调查,教育创新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低下的现象[15-16],强化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批参加实习支教的134名学生在实习前都接受了由课题小组组织实施的为期16个学时的行动研究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实施方法、行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
(二)研究工具
为了全面了解实习支教学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情况,课题小组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研究工具开展调查。问卷是研究小组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特点,在借鉴美国学者Ste-phenD.Brookfield所提出的“通过教师作为学习者和教师的自传、学生的眼睛、同事的感受以及理论文献”四种反思方式的基础上改编了谢清平的问卷为《英语实习支教学生教学反思能力调查问卷》[17]。问卷主要围绕教学反思的四个途径设计了四个维度的内容,即从学生、自己、同事和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反思,这4个维度构成了对支教学生的综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的衡量。问卷共25个问题,其中学生角度为第1-5题,自己的角度为第6-15题,专家理论视角为第16-20题,同事的角度为第21-25,所有题均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法的选择题形式。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收集问卷结果和访谈记录两类数据。问卷派发分两次进行,都是由课题小组成员统一发放并及时收回。第一次问卷调查是在行动研究培训之前实施,目的是了解学生参加实习支教前已有的关于教学反思的知识。第二次问卷调查是在学生完成支教回到学校以后,目的是了解其在支教期间的教学反思开展情况。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小组还随机对12名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以获取更多信息,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访谈工具为自编访谈提纲,采用现场记录的方式对访谈过程进行记录,每次访谈持续15分钟左右。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将两次问卷的结果输入电脑,并借助SPSS17对问卷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方法为描述统计和配对样本T检验。访谈所获取的定性数据作为量化分析的补充。
三、结果与分析
(一)行动研究培训前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概况
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其实践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18],成长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对于实习学生而言,教学方法和实践知识都是存在于大脑的隐性知识,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只有当他们在实践中被需要时,实践者才会用到它,所以理论知识需要见诸于实践。所以教育实习是实习生经历真正课堂,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于教学实践的平台。表1显示了被调查者初始的教学反思能力:对实习支教学生的初始反思能力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综合反思能力及其四个维度均处于一般水平(mean=2.3938;2.2413;2.4824;2.1465;2.0357)。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的选择并不趋同,具有一定的差别(Std.=3.35),这说明初始阶段每个实习学生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和教学反思能力是有区别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的结果与Filiz的研究结果一致:比较而言,英语专业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总体上不如在职教师,并且实习学生之间的教学反思能力也存在差异[19]。
(二)实习支教结束时实习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概况
为了弄清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反思能力发展情况,课题小组在其实习结束时实施了第二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表2实习结束时教学反思能力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为期16周的顶岗实习支教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学生普遍在四个维度的反思能力都有了提高(m=3.9513;4.2131;3.2547;3.0382),综合反思能力也有所提高(m=3.8478),学生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也比之前趋同了(Std.=2.85)。根据王蔷的研究结果[20],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开展行动研究并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能促进其开展教学反思。在访谈中,学生也多次提到了行动研究对教学反思的促进作用,比如编号为7的学生在访谈中就提到:“教学反思,根据我后来的理解就是行动研究的时候,你要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你要发现问题,那就必须去想你的课教的如何。学生的反应啊,课堂的掌控啊,知识点的讲解啊什么的,这些是不是就是教学反思啊......”
(三)行动研究对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
对实习学生实习前后的教学反思能力调查显示通过一学期的教育实习,不管是他们综合的教学反思能力还是在四个维度的教学反思能力都有提高。为了分析两次问卷调查的平均数变化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从而探明实习支教期间的行动研究对实习学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影响,我们对两次问卷的结果在反思的四个角度及综合反思能力共五个维度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教育行动研究,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高。其中,学生视角、自身视角、专家理论视角的平均数都有比较明显的增长,平均值差分别为-1.7102、-1.7307和-1.0025。这三对数据的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也分别达到了0.000,0.000和0.002,均小于0.05,说明几组数据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通过实习支教,实习教师在从学生视角、自身视角和专家理论视角这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而整体的教学反思能力方面,也就是综合反思能力方面,实习前后的平均值差为-1.4540,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也达到了显著水平,为0.001。这说明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促进了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的显著提升,行动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实习学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审视和分析实习期间教学活动及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省、思考、探索来解决它们。访谈结果也显示,行动研究可以帮助实习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有学生说:“我觉得我开始时是为了完成那个报告(行动研究报告),于是注意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开始的时候觉得没什么问题,过了大概两周,考了一次,问题就出来了,哈哈。单词是最大的问题,记不住,学生也不去记。然后我就想怎么办呢?我自己是通过词汇表来记单词的,我让他们也这样,可是他们觉得好麻烦,也没有趣味。后来我就问指导老师,他说初一学生,可以通过教读单词或是图片辅助记忆。我就系统地教音标,汉语拼音那样地,一周以后,基本每个学生都会自己拼读单词了。我发现他们自己会拼读了以后就能自己读背单词和对话了,图片我只是在讲单词是为了增加兴趣才用。这个方法我后来一直用,觉得学生会读单词后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四、结语
近年来,培养反思型教师也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共识。顶岗实习支教是职前教师成长的重要舞台,实习支教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要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还要注重以教学反思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在行动与反思之间建立联系,把“行动”和“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探讨新观点和新方法,从而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对大纲、教学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其结果是教学实践更深入的发展[21]。因此,从实习阶段开始,通过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反思型教师,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反思型实践者的重要手段。实习教师要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反思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本文作者:张双华周艳斌工作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 上一篇:县域教育科研体制改革思路
- 下一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标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