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策略

时间:2022-06-11 03:53:09

导语: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策略

【摘要】民族音乐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具有不可复制的民族原创性,有利于少数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代文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对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的群体越来越少,民族音乐的继承空间逐步压缩,缺乏传承环境,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这些现状入手,探究在新时期背景下,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现状;创新;研究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迅猛提升,人们也逐渐适应了快节奏、便捷化的日常生活,对文化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少。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振兴民族音乐艺术,才能抵御文化冲击,才能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从这一层面来讲,学校教育作为文化继承的主渠道,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发扬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特点

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56个民族在5000年历史文明积淀中融会而成的音乐财富,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尤其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备多种艺术特性[1]。首先,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调查研究,我国民族音乐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上,并且流传面广,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之间广为流传,并深受人们喜爱。其次,民族音乐艺术种类繁多,具有不计其数的说唱、民乐、戏曲、舞蹈和歌舞等表现形式,品种多样,曲目丰富,在世界民族音乐艺术史上都可以占据优势地位。此外,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情感丰富,旋律动听。民族音乐艺术以本土音乐形式作为主导,以此与传统音乐相比,不受服务对象和活动形式的制约,更加随性、追求自然,因此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音乐风格,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众多音乐形式中形成自己的特殊规律。

二、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艺术是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民族音乐艺术涉及人类生活的多方多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象征[2]。通过民族音乐艺术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们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因此,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将学校教育与基层民族音乐文化组织相结合,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发展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其音乐鉴赏力,才能在新时期探索出民族音乐创新渠道。

(二)有利于展示艺术特色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音乐素养、内在精神的结合体,其文化艺术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不同的民族音乐蕴含着不同的艺术特色。从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的层面来讲,民族音乐富有浓厚的内涵美,不仅音乐技法含量多,音乐审美功能的价值也越来越大,艺术价值丰富。通过传承和创新,可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气质,提升文化自信,展示民族情怀,在当前流行音乐和西洋乐逐渐占据公众视野的今天,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可以展现出独特的东方审美特征,让年轻人对民族音乐不再陌生,让更多的人关注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通过传承与创新可以扩大传播面积,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民间传播、社会教育可以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有利于展示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

三、当前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音乐传承人越来越少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能够历经5000年历史长河发展至今,“音乐传承”起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传承方式主要包含相关书籍、阅读文献、历史影像等,但是最重要的传承载体始终是“传承的人”。每一种文化遗产都是通过“人”的表达才能得以延续,正是如此,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才具有如此浓厚的“人文魅力”,也是民族音乐艺术生命力持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人逐渐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在每年国家相关部门公布的继承人名单中就会有近1/10的人离世,而且名单上的继承人有一半都已经到达60岁,少数民族文化继承的“活化石”逐渐出现消亡状态,甚至一些唱腔和音乐表现形式面临失传的风险,不利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扬。

(二)音乐传承意识不足

在民族音乐艺术继承和发扬过程中,学校教育作为主要继承渠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教师是音乐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和研究,很多音乐老师缺乏传承意识和传承能力,大多数教师不能意识到西方音乐强势入侵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会产生什么影响,多数音乐教师的文化生态意识不强烈。再加之,当前学校音乐教师多数都是在欧洲音乐教育下培养出的人才,在音乐理论认知中带有“偏重思想”,文化价值观缺失,文化传承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师的授课模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中来,就更不用说音乐创新了。因此,学校老师应该更新授课理念,提高自身对本土音乐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意识。

(三)传承方式需要创新

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一般都会以当地民居环境、地理特征、风俗习惯为依托,因此,民族音乐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这样的艺术特征从现展角度来看,如果不采用新时代传播思维就会陷入“创新局限”,难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再加之,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两大主体对民族音乐艺术的管理不到位,无论是传承还是传播,都逐渐流于“形式主义”,社会传承的宣传度不够,宣传方式和宣传手段落后,学校传承过程中,音乐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设施不够。民族音乐艺术逐渐沦为一种“装饰物”,不能有效发挥出文化价值,难以实现文化创新。

四、当前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继承和创新出现问题的本质原因

从当前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音乐传承人越来越少,根本原因就是当前社会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逐渐处于弱势地位,对民族元素的拓展和应用不够全面,直接导致社会上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对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的需求逐渐降低,民族音乐缺少传承和创新就成了一个现实性的困境,社会发展迟滞,创新意识不足,民族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呈现出被动状态。其次,民族音乐的学校教育功能不能及时凸显出来,其本质是当前教学具有功利性质,很多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音乐学习年限较长,音乐思维受限,固化地认为学好音乐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对流行乐、西洋乐较为看重,逐渐忽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更不用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了。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片面的、错误的民族音乐学习观、发展观亟需改变。

五、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一)教育部门要提高传承意识

要想实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传承意识。对高校民族音乐艺术传播工作要提供支持,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导性意见,增加民族音乐艺术教育经费,培养并引进民族音乐教育人才,合理安排并选配民族音乐课程,充分考虑民族音乐在当前时代的重要性[3]。在发展本土音乐的同时,为培养新一代的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人提供可能,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教育观,把西方音乐、民族音乐、西方文化、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文化音乐生态圈”,切实做到民族音乐艺术的“多元共融”,摒弃全盘西化的思想,也反对“音乐排异”论调,应该鼓励当代学生树立多民族音乐艺术共同发展的思想,避免文化价值的盲从和漠视,要在多种音乐的碰撞下深入挖掘本土音乐的时代内涵,为音乐继承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要提高传承能力

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的重中之重,要想让学生自觉进行民族音乐传承,高校教师就要提高文化生态意识,提高自身音乐文化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音乐知识体系,拓宽教学视野,提升音乐传承能力[4]。首先,要提高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演唱能力和弹奏能力,不断丰富和扩充传统民族音乐的乐理知识,将音乐背后的地理文化、民俗文化介绍给学生,既加强了学生对音乐创作背景的理解,又为多学科融合提供可能。其次,老师还应该注重方式方法,改善之前服从与被服从、教育与被教育的师生关系,应该在和谐、自由的环境下引导学生对民族音乐发表见解,帮助学生树立整体音乐观。教师还可以积极参与民族音乐艺术教材的编制工作,在国家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多民族音乐元素,从而维护多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

(三)善用科技媒体,丰富创新渠道

除了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还要注重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方式,在社交媒体逐渐多元的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为民族音乐艺术创新提供可能。在传统民族音乐传播时期,人们的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渠道并不广泛,如果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可以先找到对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的部分群体,将爱好者们聚集到社交媒体网站,或者建立QQ群、微信群、论坛、短视频平台,创作并音乐视频、音频、舞蹈,将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基层工作相融合,拓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渠道,通过分享和传播,将民族音乐推广到更加广阔的平台,不断更新、扩大“音乐圈子”,让爱好者们能够在社交平台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传承与交流,实现民族音乐艺术的创新发展,让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紧密相连,逐步实现“活态传承”[5]。

(四)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实践

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还要将传承与创新落实到行动中,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首先,在高校课堂中,要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搬上课堂,鼓励并支持“民间艺术家进校园”“民间艺术进校园”“民间文化进课堂”等活动,让学生与民族音乐人开展更加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技术探讨,充分发挥“活化石”的作用,实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血脉”传承[6]。其次,鼓励学生深入民间接触并学习民族音乐,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资源,尤其要积极参加当地民俗文化活动,感受民族音乐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点。再次,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观看或参加民族音乐演出,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其音乐研究能力,切实做到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喜爱本土音乐,从而自发地履行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的责任和义务。

(五)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从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得知,音乐本身带有文化属性,并且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因此要想加强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就必须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将民族音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从社会传承角度来讲,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应该在固定节日宣传音乐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自行设置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将互动内容和具体创办过程通过网络媒体、社交账号出来,利用互联网优势,吸引社会群体。在高校教育中,可以将民族音乐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完善学生的精神品格,各大高校还可以开设民族音乐鉴赏课程,或者为学生讲述民族音乐史,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创新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审美,丰富其精神世界,充分发挥民族音乐的情感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对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充满敬仰,从而实现民族精神的渗透,也能加大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最终提升学生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的决心和动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音乐传承人越来越少,音乐传承意识不足,传承方式需要创新等。因此,教育部门要提高传承意识,教师要提高传承能力,还要善用科技媒体,丰富创新渠道,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实践,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风采,实现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若斯.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以河北民歌为例[J].锋绘,2019(010):25-25.

[2]俞婕.“互联网+”时代高师本土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创新与实践[J].四川戏剧,2020(07):163-165.

[3]于秀慧.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思想理念创新研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113-113.

[4]谢姿媚.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研究》[J].林产工业,2019(10):85-85.

[5]李建军.恪守传统还是剑走偏锋?——评”新时代民族音乐文化创新传承与多维传播高级研修班”[J].人民音乐,2019(7):52-53.

[6]翁鹤.大数据时代高校民族声乐艺术多媒体教学探究——评《大数据驱动下的教育变革与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270-270.

作者:杨颖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