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优化路径探究
时间:2022-01-12 10:37:02
导语: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改革优化路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下,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教学标准较之过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增加了基础音乐教学相关的课程内容,对教学大纲、培养目标也进行了调整。调整的核心从原有的以传授技能为主转向注重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及其重要性
(一)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现状。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者开始重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仅有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有专门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其他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不完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意识还是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大体可以分为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民族音乐教材有待更新以及有关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内容过少四个方面。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待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度较低上,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部分学生存在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历史、文化、传承等内容不甚关心的情况;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不够了解,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缺少吸引力。教师需要提升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地位、价值、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性的探索,减少照本宣科式的讲述,提高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掌握深度。此外,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教材不够完善,过于陈旧,缺少吸引力,也亟待提升和更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非常重要,比如,东北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源都可以融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中,合理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资源,正是提升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二)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民间音乐领域更是如此。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丰富多元的音乐形式不断涌现,在某种程度上给民族民间音乐带来了巨大冲击。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此更好地将其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的冲击、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学生数量逐渐下降,会导致民族民间音乐在传承中出现断层现象[1]。作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实践者和改革者,相关教师必须要意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去探索新的内容,并创新教学和传播路径。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对其高度重视,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而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认知东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渊源以及民族风格特色。对上述内容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学生掌握东北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风格特色,领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所具备的艺术美感,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其有更深的认知,才能寻找今后发展的全新方向,才能创新发展。创新不是单纯的出其不意,还需保留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原有特色,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为母体,衍生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门类或作品,在保留原汁原味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进行创作,增添新的生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征
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历史非常悠久,在发展的进程中又吸收和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使得创作中蕴含了多元而丰富的民族音乐表演艺术特征。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如东北的民歌、秧歌、二人转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可谓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与此同时,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又融合了多种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喜庆热闹,虽也有略微沉重的音乐形式,但依然以热情欢快的艺术特色为主,并将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加以传递。东北民歌主要是流传于东北三省,以诙谐、幽默、风趣等特点著称,其将东北人活、俏、逗、奔放的个性特点展现出来,把东北人民爽朗、火爆、粗犷的性格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因此,在进行表达时,东北民歌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多以开门见山的艺术表现形式直接呈现给观众。东北民歌中的歌词较为规整,以最为质朴的语言构成歌词内容,表达着歌颂和赞扬东北人民的感情色彩。同时,在歌词的渲染下,增强了歌曲情感表达的浓烈程度,让听众在欢快跃动的旋律中,品味浓郁的地方特色。东北秧歌是集歌、舞、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这一艺术形式与东北文化以及东北风格息息相关,一脉相承[2]。东北秧歌的动作既哏又俏,既活又奔放,动作和音乐的搭配将东北秧歌泼辣、火爆的特点进行呈现。东北秧歌音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演唱部分和乐器伴奏部分。乐器的伴奏则主要是以锣鼓、打击乐和唢呐为核心,音乐的节奏欢快、活泼,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表现热烈的场面,它既是东北人民过去在劳作之余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是现在联络情感、释放自我、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渐渐地,东北人已经将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生活当中。提及东北民间音乐,大部分的人一定能够想到地方戏。二人转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它富有地方特色,来源于民间,也发展于民间,其源于东北民歌和秧歌表演,形式也极为灵活,时刻与百姓的生活和兴趣结合。二人转体现了东北文化的风格特点,包含了说唱、载歌载舞,形式生动多样,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东北二人转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东北独有的艺术精神和东北人的独特性格、精神风貌。在二人转的表演艺术中,喜剧元素的融入成为表演风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二人转中的舞蹈还融合了众多民间舞蹈元素,运用了手绢、扇子等作为辅助道具,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逐渐成为东北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吉剧也是根植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一个剧种形式,是以二人转作为母体,同时又融合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吉剧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剧种形式,但是其形成正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吉林省的特色文化。吉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是研究者们始终坚持不懈,力图能够通过吉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吉林本土文化传播弘扬。吉剧运用、融合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在众多作品中都有符合东北生活习惯、语言风格、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这些内容也充分地彰显了东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可谓是反映百姓的生活,扎根于百姓生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在进行制作和形成的过程中,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其中包含东北地域文化和东北的民俗文化更是当地历史发展和社会人文演变的有力佐证材料。通过音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将东北民族精神呈现给大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北民族民俗文化的核心和精神本质。如二人转,就是通过对东北人生活的场景、生活的习惯、民俗相关的文化进行融合,以此形成了反映东北人生活的一面镜子。二人转中所唱所说的故事内容包含了东北人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家常,也会上升到社会秩序等大的道理探讨[3]。东北二人转正是融合了大俗大雅的艺术,让民俗文化以最为真挚、朴实、动人、俏皮、活泼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易于接受,形成情感共鸣,同时还能够对东北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从某种程度而言,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是对东北文化的一种宣传、传承,让更多的人透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能够了解民族民俗文化,了解东北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借助不同的艺术形式,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的更为广泛,其宣扬着东北人乐观、向上、积极的精神,反映着东北民俗文化内含的精神内容。艺术是地域文化、人文情怀、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无论是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集东北文化、音乐、表演于一体的,集中展现了东北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质,且扎根民间,为百姓服务。
三、优化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路径
由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根植于民俗文化的土壤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多元文化的融入使得东北民族民族民间音乐相对受到冷落。因此,高校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需要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同时,改革音乐教学的路径,以期实现东北本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传承发展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教育价值。优化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路径,首先要从意识上提升重视度。无论是教师抑或是学习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就是要将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推广、发展。作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受教双方都应该秉承这种文化传承理念,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以真正领悟到艺术教育价值的精髓。学校教育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东北民族民间艺术能否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其演员素养息息相关,那么艺术类高校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就需要高度重视。对于艺术类高校而言,要将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自小从事二人转、吉剧的部分演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文化素养有待提升。而学校的学生,通过相关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学习,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可舞台实践经验却比较少。如果一些学校能够整合多方面资源,邀请有经验的演员作为客座教师,为同学们呈现原汁原味的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多为同学们提供演出机会,丰富他们的舞台经验;定期开设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研培班,为当地演员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论水平和音乐文化涵养,让更多人在传播和传承东北本土音乐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分别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以求进一步推动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学校音乐艺术教育与民间音乐艺术教育的结合,是丰富音乐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地方音乐艺术资源。因其包含多样的音乐形式,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则需要对音乐形式的历史背景、艺术形态有正确的认识,深入了解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激情和热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如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革,就要有效地运用地方音乐艺术资源。要在保持民族文化原始形态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流行元素,使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创新。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培养时,既要努力培养出具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表演技能的人才,又要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传承者。东北民族民间音乐集中体现了东北文化的魅力,对于培养塑造东北人的性格有着积极健康的一面,也同样能够给东北人民带来一定的文化自信心。在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价值,以此更好地去传承和发展。东北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都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走到了今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需要不断加强保护,而这种传承和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努力。每一位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中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展现出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和东北人民质朴真挚的情感,而这份生命力正是需要每一个艺术学习者以及教育工作者去思考、挖掘、传承和发扬的。(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调整。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应该突出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如完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人才培养等,使其更加合理、清晰、标准。而相关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和秉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针,不宜因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课程过多而忽视了实践课程。理论内容过多,过于枯燥乏味,实践环节又缺少创新性,会使学生无法提起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时,明确教学计划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具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如可以适当地安排学生和教师深入地方考察,感受东北民族文化和本土民俗文化,以此进一步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结合实践和传承的经验再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课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既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又能够完善和促进本土艺术资源与教学的融合。(三)提高教师自身民族民间音乐业务素养。针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创建需求,以及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需要,需要教师能够从自身科学地认识民族音乐的特质,能够从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业务进行提高,只有自身业务不断地提高,音乐素养逐步提升,才能更好地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历史背景、历史延展、知识内容、音乐价值传授给学生。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提高和完善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由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和特点多样化,教师也应对其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深入研究,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合理地指导学生。教师应具有发展和传承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能动性,重视对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学术研究,广泛地参与和开展相关的教研、科研活动,积极提高自身能动性。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民间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到学校、进课堂进行相关的讲座、研讨等,促进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既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实践的技能,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地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将学术界以及自己的教学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时,也需要在知识结构和知识容量上进行调整和拓展,要注重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结语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东北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积淀,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艺术,还有东北人民的内在精神。相关高校与教师要认识并重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价值,通过共同努力,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扬,让东北精神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柯林,卢国文.民族音乐续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陈旸.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与东北文化[J]文艺争鸣,2009(2).
[3]孙喜军.创造欢乐——对二人转文化精神的思考[J].戏剧文学,1996(7).
作者:曾勇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 上一篇:青主音乐思想探讨
- 下一篇: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