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音乐思想探讨

时间:2022-01-12 10:33:52

导语:青主音乐思想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青主音乐思想探讨

摘要:后,西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音乐美学开始影响近代中国,音乐理论家青主便深受其影响。青主一生致力于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音乐本体发问的音乐理论家。综观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他对于“什么是音乐”有着独特见解。他认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直接表“情”的;认为音乐具有世界性,“国乐”不必分为中西。青主还提倡学习西方音乐,反对抱残守缺,主张吸收各民族音乐的精华。就其历史价值来看,青主对音乐本质的阐述具有创新精神和进步意义。

关键词:青主;音乐思想;音乐美学;音乐通论

“什么是音乐”本是一个事关音乐本体论的哲学和美学问题。青主在《什么是音乐》一文中,以欧洲浪漫乐派为评价音乐的标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对当时中国音乐创作发展的建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这篇文章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正如青主的弟弟廖辅叔在他的《乐苑杂谈》中所说:平心而论,青主的音乐思想有其合理因素,而且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又不能不承认他内心世界的矛盾。仅仅因其掺杂了一些唯心主义的东西就给他戴上一顶唯心主义帽子,一棍子打死固然太简单。从青主作为国人中向音乐本体发问的第一人,以及向中国传入欧洲音乐思想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承认青主的音乐思想具有创新和积极意义的一面。本文拟结合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相关论述,对其音乐思想做初步探究。

一、青主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倾向

青主原名廖尚果,曾经是活跃于政治、军事领域的革命者,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通缉,他短暂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在留德老同学萧友梅的帮助和掩护下,远赴德国留学,主修法律,因童年爱好而兼修音乐,从此改名青主,远离政治,转而投身音乐事业。青主幼时曾被送往广州读书,那时正值中俄战争结束不久,年幼的青主不懂得什么是帝国主义战争的道理,只知道是亚洲国家第一次打败欧洲强国。之后,青主进入陆军学堂,被潜伏在学堂的孙中山同盟会当作革命的发展对象,在同盟会提倡国民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他青年时期激进的革命思想。青主在理性层面上坚信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现代文化,要使中国不至于沦丧,须学习西方,青主对中国音乐的展望也是建立在这种理想上。许多学者认为,青主音乐美学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义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局限。正是由于“向西方乞灵”这句话,使青主在当时的学术界一语成名,许多理论家对青主进行批判,使他几十年都背着“崇洋媚外”的骂名。但真要追溯起来,这句口号却不是青主“发明”的,鲁迅先生在青主提出这句口号的五年之前,就曾经在《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中向青年提出了他的忠告:“我以为要少一或者竟不一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二、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

青主出生于书香人家,因为有过目不忘的学习能力,被父亲当作成神童培养。与当时老旧的教育理念不同,父亲觉得四书五经枯燥难懂,因此选择教习《左传》《战国策》和《诗经》,以一粧粧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又让青主阅读优秀文章,这才滋养了他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2]。因此,青主面向音乐本体的音乐思想与我国古代文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有着共通性。中国传统文人的音乐美学思想既不是儒家美学思想,也不是道家美学思想,而是建立在儒家“修身”思想基础之上并借助道家思想融合而成,是在文人这个特定群体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音乐美学理论成果,其史料主要保存于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文中。他们对待音乐时,首先要立足于自我,形成“自娱”“自乐”精神,其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个人”与“境界”[3]。例如,弹奏古琴是文人抒情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在器乐审美方面,唐代白居易可以说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对音乐的审美上,他提倡“情感先行”,认为在艺术活动中情感所占比重非常大。在《弹〈秋思〉》中,他曾写到:“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这说明白居易不仅不要求有知己,还以“无人听”而感到高兴。他认为越是“无人听”,琴声的境界就越高。这也说明“自娱”在文人音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影响。这是理解青主音乐美学思想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音乐思想来讲,青主虽是老、庄的信徒,但在德国留学期间,他选修的是音乐与哲学,又受到唯心论的影响,唯心主义哲学对他影响很大。在国乐与西乐方面,青主虽然提倡学习西乐,但他也不是一味排斥国乐,他还曾为改善国乐而提出改良乐器的建议,甚至提出改造国民精神等一整套方案。他反对抱残守缺的守旧派,但他对民族音乐却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五四时期,强调西化甚至主张全盘西化,是当时革新派的特点。批评他们固然容易,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主晚年翻译丽莎的音乐美学著作,表明他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偏颇而想办法弥补自己的错误。

三、青主的音乐思想

(一)“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直接表“情”的。廖辅叔在《纪念青主百年冥诞》中曾提到:“青主自己说他的理论是受到赫尔曼?巴尔著作《表现主义》的启发,巴尔观察绘画用‘精神的眼睛’,现在青主谈论音乐,所以用‘精神的耳朵’”[4]。表现主义的核心是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彰显自我,抵制对外在世界的展示与临摹,力求呈现灵魂深处的感受。虽然青主对于表现主义音乐论述得较少,但他曾在其文章中分析过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的音乐技法,并认为勛伯格的创作是由内心世界生成,是有感而发,这与青主“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观点不谋而合。我们可由此推断,青主音乐创作的理论基础为表现主义。青主在《乐话》中分别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以及音乐的功用等方面对“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个命题展开详细论述。在音乐的本质上,他认为音乐是直接表“情”的,因而如同眼波、眉语一样,是可与人的灵魂相通,是“灵魂说向灵魂的语言”[5]94,每个人都能听出它的意义。在特殊性的解释上,我们从“音乐是上界的语言”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青主认为一切艺术都是精神世界的产物,“一切艺术的根源,本来都是一样的”[5]18,即一切艺术本来都是相通的。青主既拥有埋藏在心底的爱国热情,也拥有决定判断力的技术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例如,他曾批评莱布尼兹等人“不论在哪一个三和音里面,都要把那种所谓形而上的道理寻出来”@,把“曲调当作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音乐元素的错误,强调音乐中不能没有情感。青主还从音乐与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对音乐的特殊性进行阐述。他认为音乐不是任何物质的附庸,在所有艺术中,文学需要通过故事情节去描述,绘画需要现实世界来打造,而音乐则可以完全摆脱物质束缚,仅仅用音响效果就可以充分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二)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独立的艺术。在音乐的功用上,青主强调音乐的纯粹性,认为国乐不必分为中西,音乐是具有世界性的,即它是“世界的艺术”,是“灵魂的世界语言”,并且“没有种族和国家的界限他说,“中国人如果会做出很好的所谓西乐,那么这就是国乐”@,而如何判断一种音乐是否是国乐,“唯一的归结点,就是美与不美的问题”[5189。在音乐的纯粹性上,他还提出,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更能宣泄人的感情,净化人的灵魂,即音乐可以治理我们的灵魂。青主曾在《音乐通论》一书中,评击了我国历史上传统的音乐美学“礼乐思想”,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不小轰动。传统礼乐思想认为“乐”是“礼”的附庸,在青主看来,中国旧日的音乐被文人儒者包办,成为声韵的附庸,没有独立的生命,栖息在诗的底下,这使音乐失去了独立性。他说:“你们承认音乐是一种独立艺术,那末,你们便不能把他当作是礼的附庸”_,“必要把这一类学说打破,然后音乐的独立生命才有着落”^。他认为只有独立性的音乐才能发挥它净化灵魂、宣泄情绪的作用。(三)要吸收各民族的音乐精华。青主强烈抵制在当时风靡一时的“流行音乐”,他认为那种音乐会使人“荡心丧志”。为了使人们能鉴别出那些无趣低下的音乐作品,他发表了《怎样认识m〇zart的伟大》《论印象派的音乐》等文章,致力于音乐普及工作,并呼吁在各学校加强音乐教育,组建合唱队。因担心音乐会成为机械的产物,他写了《作曲与谱曲》等论著来普及作曲常识,提倡新的音乐创作。他还身体力行地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艺术歌曲,例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等。他期盼着有一天,音乐可以在中国被普及,可以真正地改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期待中国也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大国。青主是肯定民族音乐的存在的。在《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的一封公开信》中,他提到:“人类公有的正当的音乐,虽然可以包含一种民族色彩,但这种民族色彩,不过是音乐的附属品,并不是美与不美的唯一条件。,他又认为音乐是具有世界性的,是不受语言束缚的艺术。这才是青主心中“美”的音乐。自“海通”以来,我们的世界已经形成了文化交换的局面,这更加促进音乐的世界性,因此青主主张“把种族和国家的界限打破”“不论哪一处的民歌,只要它是好的,我们都可以拿来唱,正不必把它的民族性妨害我们的乐性”。可见,青主将世界性置于民族性之上,主张吸收各民族音乐的精华,用于提高本民族的音乐水平,使之被全世界所承认,成为民族音乐。“只要民族尚存,民族性就不会丧失,全盘他民族化就绝无可能。就个人而言,其作品可能不具有民族性;就一个民族而言,担心丧失民族性,担心失去传统中的优秀东西,则是杞人忧天。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狭隘民族主义、庸俗爱国主义是保守派的武器、现代化的大敌,在整个文化领域是如此,在音乐领域也是如此。”[7验时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青主认为音乐是一种“世界的艺术”,(四)音乐是“避风港”,是精神支柱音乐对于青主而言,仿佛是一个“避风港”,可以远离政治。他曾在《音乐通论》中写道:“比方你受外界压迫,不能满足你的某一种心愿,你可以用一个个的音响把你的心愿唱出来或者奏出来。那个压迫着你的外界是不能够禁止你唱奏。”|5]96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青主还是一个刚刚踏入音乐界的新人,而他笔下的“外界的压迫”似乎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势力。细细阅读他的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亡命乐坛”的知识分子,将音乐视作自己的精神支柱,视作“上界”。它不惧刀枪剑炮,不怕通缉监禁,是任何“外界”都无法征服的;它脱离众生、脱离现实而存在,但却像昏暗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

四、青主音乐思想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一)青主对音乐本质的阐述具有进步意义。青主对音乐本质的阐述在当时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就一般艺术来说,每一件作品并非全是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其中总会蕴含着艺术家们的一些独特的创造,这样的艺术才具有其特殊意义,音乐也是如此。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承认音乐的客观性,但更加突出强调对人的本体的思考与选择,这样的思想看似陷入唯心主义,但实际上,音乐创作本就是一种避开客观生活、以表达主观感受为主的艺术形式,音乐的本质其实是“美”,而不是“认识”。如果一件音乐作品仅仅是反映了现实生活,那就违背了音乐的本质。就音乐而言,声音不能像文字那样直观地记录感受,也不能像绘画那样表现物质,但它却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冲击我们的灵魂。仅凭这一点,我们对待音乐就不能像对待其他艺术那样留心关注其“认识”世界的作用,而是应重视其“审美”功用。(二)青主的音乐思想富有创新精神和革命意义。综观青主一生,他始终将“把人类改变成尽真、尽善、尽美”作为自己的音乐理想,而对于青主音乐美学思想的评价,我们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做到客观与全面。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虽然具有“欧洲中心论”倾向,但在他的创作中,还是无法跳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对国乐改革的初心。虽然其音乐美学思想建立在以古典主义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青主向中国引入德国表现主义,客观上使中国音乐发展变得更加丰富,为当时中国音乐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强烈批判礼乐制度,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主的革命活动和音乐实践都具有艺术气质和浪漫主义色彩,符合14一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他的艺术活动在当时也是富有创新精神和革命意义的。(三)要理性对待西方的文化思想理论。把西方文化思想理论、主张和话语体系奉作圭臬的人认为,只有西方思想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的文化的发展,因此主张将西方理论直接嫁接到中国,而无视中国问题的特殊历史语境。正确的做法是,在“拿来”之前,首先必须弄清西方文化理论及其实践模式在他国是否有生存土壤,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对他国有意义,如果只是盲目地“拿来”,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西方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化身份、文化个性和文化传统而言,对中国思维方式和实践基础而言,依然是“他者”的“水中月”“镜中花”,是一种只能“隔岸观火”的镜像理论[8]。理性对待西方文化理论,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艺术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廖辅叔.乐苑谈往——廖辅叔文集[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20?121.

[2]徐冬.略论青主的音乐思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3).

[3]廖乃雄.略论青主的生平[J].人民音乐,1980(1).

[4]廖辅叔.纪念青主百年冥诞[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994(2).

[5]青主.乐话*音乐通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6]青主.给国内一般音乐朋友的一封公开信[J].乐艺(上海国立音专乐艺社编辑出版),1930⑴.

[7]蔡仲德.青主音乐美学思想述评[J].中国音乐学,1995(3).

[8]田青.浸在音乐中的灵魂——兼评青主的美学观[J].人民音乐,〗983(10).

作者:王猜萱 盛露露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