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捷克改良及发展前景分析

时间:2022-11-25 05:55:44

导语:艾捷克改良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艾捷克改良及发展前景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各民族乐器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善。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无论哪个民族或地区的乐器,它绝不是某一个个体或某一个时代独创的,而是在千百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灵活接受来自于不同方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演变而形成的。民族乐器的发展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关键词:艾捷克改良;特征;发展

维吾尔民众将其民间所流传的乐器统称为“萨孜”。在维吾尔族居住的南部新疆、东部新疆及北部新疆的伊犁等地流传着众多的传统民族乐器,这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所赋予的。相关研究表明,鼎盛于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乐舞”就沿用着拨弦乐器琵琶(包括五弦琵琶和曲颈琵琶)、箜篌等,吹管类乐器横笛、竖笛、巴拉满、苏乃依等,打击类乐器羯鼓、腰鼓、大鼓、手鼓、拍板、铃铛、铁环、碰铃等多种乐器。在公元9世纪维吾尔族祖先———回鹘西迁后,“回鹘———西域”新型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有的乐器逐渐被摒弃,有的被继续保留,而有的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无论在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又引进或产生了一些新的乐器。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可以分为气鸣乐器、弦鸣乐器、膜鸣乐器和体鸣乐器等四大分类,其中弦鸣乐器还可分为弓弦乐器和弹拨乐器、膜鸣乐器可分为手击乐器和槌击乐器。近现代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的乐器有:弦鸣类弓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胡西它尔;弦鸣类拨弦乐器:弹布尔、都它尔、热瓦甫(含喀什热瓦甫、伊犁热瓦甫、低音热瓦甫)、卡龙;弦鸣类击弦乐器:锵(扬琴);气鸣类吹管乐器:乃依、巴拉满、苏乃依;膜鸣类打击乐器:达普、纳格拉;体鸣类打击乐器:萨帕依、它石、库修克等等。

一、艾捷克简述

艾捷克最早起源于伊朗。公元14世纪前后传入中亚,流传在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以后传入喀什一带,增加了一些共鸣弦,形成了有主奏弦和共鸣弦的原先艾捷克。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清代《律吕正义后编》将它列入“回部乐”。[1]近代以后,艾捷克又逐步进行了改良,摒弃了共鸣弦,主奏弦由一根增加到四根,但刀郎艾捷克,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形制。当代维吾尔艾捷克包括民间艾捷克可分为刀郎艾捷克、哈密艾捷克、塔吉克艾捷克与改良艾捷克(也成为新型艾捷克)等四种。刀郎艾捷克主要流行于新疆喀什地区的麦盖提县、莎车县、巴楚县、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等所谓的刀郎地区,为《刀郎木卡姆》和当地的其他歌舞伴奏。通体长1100毫米左右。多以红柳、胡杨木挖成半球或扁球状共鸣箱,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用杏木或核桃木旋成琴头和琴杆插入箱内,琴头两侧置一或两个琴轸,张一或两根马尾琴弦,琴杆上部内侧另置6到10个琴轸以张钢丝共鸣弦。共鸣弦:有gc1d1e1g1a1b1d2或cdegac1d1e1g1a1两种。主奏弦:有c1或d1两种。主奏弦音域可达c1—g2或d1—a2。演奏时,置铁柱于左腿上或两腿之间,右手持木杆马尾擦弦发声,左手在直板上按弦拉奏。除空弦及左手按弦所发出的自然音高外,右手左手配合还能发出各个音位上的五度、八度泛音,以便与自然音相结合奏出旋律。音色柔和,音量偏弱。哈密艾捷克———亦称胡胡子或哈密胡琴,弦鸣类弓弦乐器。流行于东部新疆的哈密市、伊吾县等地,主要适用于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哈密木卡姆、民间歌曲、曲艺、民间器乐曲等的表演,但总体而言作为伴奏乐器用得多,器乐合奏或独奏形式的表演相对较少。通体长1000毫米,圆柱形琴筒以铜、铁等金属或硬木制成。正面蒙山羊皮或驴皮,琴杆木制,上方置琴轸两根,另在琴杆侧面置4-8个小琴轸,张4-8根钢丝共鸣弦。定弦法因地、因人、因曲不同,有:共鸣弦:d1d1c1c1aaggg1d1c1g。主奏弦:dg和gd1两种调弦法。主奏弦音域八至十度,演奏时右手执弓擦弦发声,左手按弦改变音高,技巧与艾捷克相近,发音优美、浑厚。塔吉克艾捷克———是塔吉克族唯一的一种民间弓弦乐器,主要以塔吉克民间歌舞伴奏的形式为演奏,塔吉克艾捷克是我国帕米尔高原的属于塔吉克族硕格南部落的乐器,在大同公社地区流行。[2]改良艾捷克———弦鸣类弓弦乐器,由刀郎艾捷克改良而来。广泛流行于新疆各地维吾尔族群众中。主要适用于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的表演、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曲艺、民族器乐、民族管弦乐曲以及各种风格的改编曲、创作曲的表演。除了伴奏外,还有独奏、重奏、协奏、合奏等表演形式,维吾尔族弓弦类乐器中用的最广泛的乐器。共鸣箱背以薄木条粘就,球形,上蒙木制面板,面板上开有U形音孔,共鸣箱后壁也开有圆形音孔若干,共鸣箱中部张皮质共鸣膜,膜面有音柱与面相接,琴杆上没有指板,琴头左右各置琴轸两个,张金属弦4根,定弦有gd1a1e2和gd1g1c2两种调弦法,音域可达g—b3或g—e4。演奏时将底部可转动支架置于左腿之上,右手执马尾弓擦弦发声,左手按弦改变音高,右手的弓法与萨塔尔相近,而左手的技法与小提琴相近。

二、艾捷克的改良背景

众所周知,维吾尔族传统乐器以其独具特色的样式、优美的音质、更以其丰富而别具特色的表现力,深受广大维吾尔族群众的喜爱,它不仅是维吾尔族群众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里的珍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代的发展迈出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影响下,人民的欣赏水平及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中,各民族艺术家、音乐工作者得到了重新认识维吾尔族乐器的机会,发现个别维吾尔族乐器音律不一致、音量小、音域狭窄或个性太强而难以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就这样,对于维吾尔民间乐器的改制改良工作从此就开始了。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与前苏联演出访问团的交流中,时任南疆党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的麦苗发现,该国乐队里就有很多高、中、低音的民族乐器,而且在他看来编配效果超乎他的意料。他还了解到这些乐器不少是经过改制的。当时麦苗所主管的乐队里几乎所有都是高音乐器,无论演奏何种器乐曲或声乐伴奏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在他看来表演效果总是轻飘飘、浮在空中,缺少浑厚饱满的感觉。后来麦苗开始着手维吾尔民间乐器的改制工作,想方设法打听这方面的相关专家。不久,经过时任南疆党委书记王恩茂同志的批准,段蔷、张峰两位专家来到了喀什并与麦苗、当地著名演奏家赛买提•阿不都拉在一起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维吾尔民间乐器的改制、改良工作。经过初步商讨后这几位专家进行了大致的分工。地方文艺工作经验丰富的麦苗同志负责提供基本思路,专业业务能力尤其对各种乐器构造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段蔷同志负责具体改制方案,当时喀什地区第一位掌握演奏小提琴的赛买提•阿不都拉同志负责具体制作。具有历史意义的维吾尔民间乐器改良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根据当时的乐队中弹拨乐器多、具有润滑音乐作用的拉弦乐器少的情况,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首先改制民间艾捷克。接下来的首要问题就是怎么改?如何改?如何保留维吾尔民间艾捷克———刀郎艾捷克自身拥有的音色优美、原始风味的情况下把它改革成功呢?如何才能达到改制后的艾捷克拥有音域宽广、音量不弱小呢?段蔷先生眼前放着一把小提琴、一把刀郎艾捷克深思了好久。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比较、认真琢磨,最终,在段蔷先生的脑海里形成了初步的改制方案。首先把艾捷克以前用的马尾弦换成钢丝弦,还有就是艾捷克外表面的蒙皮放置在了内部,内蒙皮和上面的面板中间配置一个音柱,而面板上还设立了个舌形音窗,艾捷克琴头还开了若干音孔。他的原则其一要保留艾捷克的原型,其二采纳西洋乐器小提琴的原理扩大音域、增强音量,其三保留艾捷克的原始风味。

三、改良艾捷克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改良之后,还有很多维吾尔族音乐家对改良艾捷克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已故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西尔艾里•阿西木、著名艾捷克演奏家阿不都拉•阿木提、研究员木合买提•阿西木等人在段蔷等人所做工作基础之上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使艾捷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艾捷克原有的音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其音域,改变了传统艾捷克声音较小的致命缺点,音量比过去增大了两三倍左右,过去相对暗淡的音响效果变得格外响亮。艾捷克改良不久,各族音乐家又做了比较大胆创新,对艾捷克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都进行了改革,制造出了高音艾捷克、中音艾捷克和低音艾捷克、倍低音艾捷克,以此推动了维吾尔传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艾捷克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乐器形制、演奏技法、演奏形式、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有所提升与改进,这些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艾捷克的音量增强了,并且每一种艾捷克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艾捷克所拥有的古老的音色;2.艾捷克的音域扩大了。原有一个八度的音域扩展到了三个半至四个八度;3.艾捷克的调音根据科学定音法,改换为五度调音法;4.无论左手还是右手拥有了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可能;5.艾捷克的左手技法成功结合了艾捷克传统的技法和小提琴、二胡等中外弓弦乐器技法,由此而来,具备了处理高难度作品的技术可能。[3]6.演奏形式原先的伴奏为主的单一演奏形式发展为独奏、合奏、齐奏、重奏等各种演奏形式。

四、艾捷克的发展前景分析

艾捷克是维吾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乐器之一。在千百年的维吾尔文化尤其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从最早的一根马尾弦的艾捷克到现在钢丝弦的改良艾捷克,经历了无数的改革和改变,不断完善和发展。艾捷克的改良并其种类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拓展了艾捷克的实际应用范围。相对而言,传统艾捷克的实际应用相对单一,即主要以歌曲伴奏、刀郎木卡姆伴奏,很少有独奏表演,更谈不上重奏表演或类似于西方管弦乐队的合奏表演。而改良之后,其实际应用得到了相当的拓展。出现了独奏表演形式、协奏表演形式、重奏表演形式以及类似于西方管弦乐队的合奏表演形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良艾捷克正式纳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各地区艺术学校的专业行列。推动了此乐器专业化发展。在学校专业教育的推动下,改良艾捷克无论在演奏技法、创作作品以及艺术表现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演奏技法上不断接受了小提琴、二胡等弓弦类乐器的表演特点;创作方面,随着不断接受国内外音乐理论、创作技法,也出现了不少结构和织体上类似于二段式、三段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的作品;表演形式上,出现了艾捷克二重奏、三重奏的表演形式。随着改良艾捷克在近现代以来在形制、功能、选用材料、制作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它在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当代创作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中的独特表现不断得到公认,变为区内外甚至国内外“热门乐器”。改良艾捷克的不断普及,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艾捷克演奏家,从而推动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它已经变为新疆各级各类文艺团体的重要领域。区内外相关院校的艺术专业也把改良艾捷克作为重要专业方向开始招收学生,推动了从单一民族民间乐器之角色逐渐变为新疆甚至全国各民族共同喜爱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载体。艾捷克自从最初的改良至随后的不断改进并开始,再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普及高峰到新世纪以来的较高水平的发展,经历了60、70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很多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的同时,还促进了该领域各种风格、各种体裁题材之作品的出现。这些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丰富了艾捷克的表现力,作品的多样性一方面满足了欣赏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拥有了不少新的技法。艾捷克在维吾尔民间音乐发展的不同时期总是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民间麦希热甫表演或是在民间木卡姆的表演中它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而经过改良后的艾捷克在形制、功能、选用材料、制作技术方面都进一步完善,在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新疆各民族民间音乐、当代创作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中的独特表现不断得到公认。除此之外,艾捷克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交流、交融和改进,能够充分感受到,除了自己本身的特点之外,创造性、时代性,包容性协同发展的特点。可以说艾捷克的发展不仅促使当地民间器乐和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增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创新和发展,在近现代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中体现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吉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周宗汉.塔吉克族乐器[J].乐器科技,1979(03).

[3]阿不都克力木•吾斯曼.艾捷克教材[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古丽扎尔•哈力克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