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的应用
时间:2022-07-08 08:27:33
导语: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一个分支,因其具有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而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民族音乐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民族音乐的创作离不开作曲技术理论的支撑,作曲家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科学运用各种作曲技术理论,才能促使民族音乐的延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应用;音乐艺术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反映民族地域与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情与民族特色。[1]民族音乐是以民族特色为基础的音乐作品,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其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运用和升华,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面貌及精神状态。在创作民族音乐时,作曲技术理论不可或缺,研究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相关应用能够更好的推动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一、简述何为民族音乐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延续几千年的民族音乐文化不断融合相生。[2]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各民族从古至今创作的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简单来说,分为民间戏曲、民族器乐、民间歌曲、民间歌舞以及说唱音乐等等。民族音乐来自民间,在民间流传和发展,主要以表现劳动生产、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为主,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音乐不断地加工改造、筛选提炼,流传至今的民间音乐集结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身份的人民大众的情感体验和集体智慧。我们在了解民族音乐时,仅仅会哼唱中国民间歌曲或是会几门民族乐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考察民族音乐,探究其创作的过程和基本内涵,并深入了解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价值和影响。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命脉。[3]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促使他国与中国加强往来和沟通,其中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密切。例如,隋唐时期中国与亚洲邻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天竺、高丽、缅甸等国,往来使者,不绝于途,尤其是日本,隋唐时期近三百年间,共有23次派送使节,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和桥梁的作用,基于此,民族音乐文化创作素材得到了极大地丰富。第二,中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起源之一,尤其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地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汉族音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殷商、西周的音乐。第三,四域音乐,主要是黄河流域之外的其它中国音乐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戏曲音乐以及说唱音乐等等。
二、何为作曲技术理论
作为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对音乐实践能力和基本理论知识都有所要求。[4]作曲技术理论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其运用是否科学和准确直接关系到听众的感受,只有合理运用各种作曲技术理论才能创作出美妙的乐曲,才能以乐曲为媒介和听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直击人心,展现音乐的价值。总的来说,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涵盖以下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和声,它是表现音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多声部音乐的基本形态,从广义上来讲,一个频率组合以上的声音都属于和声;从狭义上来讲,和声是不同和弦之间组合搭配产生的音响。在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和声是基本要素之一,运用和声处理音乐不仅可以准确表现音乐内容,还可以实现各声部之间的有机组合,进而科学构造音乐结构。第二是复调,它可以对多个声部进行融合,复调中的各声部是独立的,但又彼此作用,相互依存,在创作曲调时,对位法是常用的方式,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旋律不同,在合适的时间点相互融合,是具有对比特征的复调。二是具有相同的旋律,旋律在不同的声部总是错开出现,形成一种模仿特征的复调。民族音乐创作中复调的运用可以清晰地展现作者创作的意图,同时也可提升作品的声部特征,促使观众能够感受音乐中不同层次的魅力,以及各声部的有机联系。第三是曲式方面,曲式指的是音乐的框架、框架之中各部分所运用的创作法以及创作的内容,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中的曲式学能够为优秀民族音乐的产生提供保障,在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时,必须从音乐史、创作流派以及个性化、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第四是配器,从字面意思就可知,配器就是指各声部分别配上乐器。而在配器之前,应该基本确立主要声部或是结构因素,在各声部不同乐器的配合中展现乐器的性能、音色以及配合演奏的声效,在科学搭配中统一作用于乐曲,以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我国民族音乐中常运用各种形式多样化的配置各种民族乐器,所产生的音乐效果也是各具特色,仿佛能够用音乐将人带到创作的时代背景中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相关应用
(一)和声的运用。民族音乐中的和声赋予了音乐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和声是民族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有了和声,音乐便有了灵魂。我国民族音乐常使用五声音阶,通常都是交替使用三度和弦和非三度的叠置和弦,在进行创作时,多声部民族音乐中的高声部音乐要合理协调,如此才能体现各声部优美的和声,产生具有独特色彩的音乐。在进行作曲实践时,和声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作用。首先,作曲者优化组合各声部的音乐,这样能够体现完整的音乐内涵和主体,能够清晰表达音乐的核心思想,人们通常将这一过程称作组合和声;第二,在和声的作用下,音乐的框架和布局将更加科学,音乐结构也更加完整有序;第三,科学的和声表达能体现作者创作时的真情实感,引领听者进入作者所创造的音乐世界,促使听众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文化和内涵,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富有感情的和声音响还能丰富表演者对音乐的想象,进而提升音乐展现的整体质量。(二)复调的运用。复调技术运用于民族音乐中,其特征是各声部能够单独存在,又能彼此作用成为和谐的整体,在不断地模仿、对比中产生完美的音效。复调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是对位法技术,音乐创作中对位法是在一定规则下将各音合理调配,同时结合成不同的旋律,横向上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纵向上又能产生和谐的音响。民族音乐作品中,复调大多采用模仿和对比的手段表现,模仿主要涵盖严格模仿和变化模仿等方式,对比则反映在旋律、节奏、调性等方面。在创作民族音乐时,常采用多种复调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增进音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给音乐注入更多活力和新鲜感。同时,复调的运用可以对各声部做细微改变,适当偏离规律的旋律走向,以此增加音乐色彩,丰富音乐的表现力,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此外,作曲者常常通过复调技术深化音乐内容,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声势,优化听众的视听感受。总的来说,民族音乐与人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展现了我国各民族地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面貌,作曲者在创作时需深入民间,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灵感,了解民间各地生活的真实状况,感受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淳朴自然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创作出贴近现实的作品。(三)曲式的运用。曲式技术理论运用于民族音乐创作,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运用方式,分别为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同时又是空间的艺术,在创作时可以根据这一特征运用相对固定的结构和章法,有效提升创作效率。就目前的传统民族音乐而言,其曲式类型有多种,一是小型曲式,例如一部曲式、二部曲式等等,结构比较短小;二是大型曲式,主要有奏鸣曲和变奏曲等等,常常表现强烈的音乐情感,给人振奋人心之感。现阶段,很多作曲人员在创作民族音乐时会选用对比、重复和变奏的手法,借助不断交替的章法来构建曲式结构。(四)配器的运用。很多民族音乐都是通过器乐演奏的形式展现的,合理的配器可以增强音乐的表现效果,在民族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大力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未来发展,确保民族音乐的科学传承。值得一提的是,配器在作曲技术理论中属于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作曲人员要基于整体对各声部配器,根据频率和音色特征选取适当的民族乐器来丰富音乐的色彩,这其实也是对音乐的二次创作,对民族音乐的音响效果和舞台效果有直接影响,作曲者要充分了解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特征,不断尝试和调配,以创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理想音乐。
四、结语
综上可知,将作曲技术理论运用于民族音乐之中能够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使民族音乐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创作时,离不开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相关理论,将这些技术理论与民族音乐有机结合能够启发作曲者的灵感,帮助作曲者创作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我国各民族音乐经历的漫长的发展历程,渗透着具有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深厚内涵,是广大音乐人对人民生活的记录和总结,体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意志品格,作曲者要结合相关实际,运用作曲技术理论,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梁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6,09:41-43.
[2]曹红英.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推广与普及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7,01:43-44.
[3]姜毅.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探索[J].当代音乐,2016,01:89-90.
[4]张月月.关于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的建设构想[J].当代音乐,2015,11:31-32.
作者:杨一伦 韩晴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 上一篇: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下一篇: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