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思考
时间:2022-01-14 10:37:32
导语: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置于音乐文化大环境中,重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总结“口传”文化构建民族音乐理论体系,运用“社会大课堂”营建民族音乐传承环境,优化教材内容、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以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较大文化而言,“民族音乐文化”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小文化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陶冶,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解析
文化指涉及知识、道德、信仰、艺术、风俗、法律与社会人所具备的部分能力与习惯,其基本要素乃传统观念与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关键。对照文化概念,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很少提及相关文化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更谈不上传统观念与价值观,这导致学生在民族音乐学习中缺乏文化归属感,自然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本研究解析民族音乐文化,主要涉及观念与价值、语言与符号、规范体系、物质形态四大方面。(一)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与价值。民族音乐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更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经典表达,这也体现在音乐观念与价值体系的表达层面,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换言之,一个人的教育始于诗,规范于礼,成熟于乐。可见,古代乐乃统一和谐之意,具体体现在社会、人际、精神的和谐。(二)民族音乐文化的语言与符号。就语言归属而言,中国隶属于汉藏语文化圈,而汉藏文字对各民族音乐风格的规范十分典型,民族音乐借汉藏文化语言及其符号加以沟通、交流,创造了各民族形式多样的音乐风格与类型,打造出灿烂多姿的音乐文化。汉藏语言体系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思想与行为统一的基础。(三)民族音乐文化的规范体系音乐规范体系,即规定音乐结构的标准。就社会学视域而言,音乐规范体系就是特定状况下施展音乐行为、思考和感受音乐的方式。就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而言,并未规定音乐只是一个“纯听觉”的艺术,其涉及诗、舞、乐,早在汉族戏曲中就已经出现诗、舞、乐综合形式。在儒教、道教、佛教中,音乐已内化为人的内心修养。(四)民族音乐文化的物质形态。民族音乐中,丰富多样的乐器就是音乐文化长期积淀的物质形态,其与文化形态的表现密切相关。有似汉语声调的古琴乐器,还有与蒙古族长调音色完美融合的马头琴、直率的京韵大鼓、细腻的南方小三弦、音色文雅的广东高胡,此类乐器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有机融合,呈现了地方音乐风格独特的文化内涵。
二、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永葆传统文化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乃民族音乐艺术之精华,集中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十分鲜明,是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综合体现,也是各地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呈现。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形式丰富多样,而且群众参与度高,因而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聆听民族音乐,不仅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还可感受深深根植于民族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在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永葆我国传统文化活力。(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益于培育优秀的音乐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各种新鲜事物吸引,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袭,导致民族音乐文化逐步淡出大众视线,这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学校教育应将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重要使命,将民族音乐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加强音乐人才培育,积极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独特的民族气质与情感。因此,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为社会培育大批高素质优秀音乐人才。
三、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路径
(一)总结“口传”文化,构建民族音乐理论体系。本质上,民族音乐文化属于“口传”文化,传统民族音乐教育方法也多为口传心授,凸显出其灵活性、个体性与多元化特征。虽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音乐教育从来都没有广泛普及于大众之中,社会培育音乐人才也多以官方培训、民间自由传习等方式进行。大众学习音乐或因实用需求而拜师求艺,或因爱好而自由传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就是在如此教育方式下不断传承的。现代音乐教育打破了传统口传心授的方法,转而以音乐教材开展教育,具有集中化、规范化、统一化等特点。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否认了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方式,导致民族音乐文化陷入“失语”“无语”之境地。音乐传承不能仅仅依凭乐谱传声,更需创造性、开放性的“口传心授”,如此方可凸显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因此,学校应积极总结“口传”文化,98构建起与西方音乐体系价值定位相同,涵盖传统语言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内的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为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夯实基础。(二)运用“社会大课堂”营建民族音乐传承环境。现代音乐教育多以课堂为主要形式,但我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大多在民间。因此,可推行校外教学模式,运用“社会大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传承环境。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而在“社会大课堂”上对理论加以实践,深入民族音乐环境之中,主动接受其熏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文化,各民族音乐风格根植于独特的风俗文化中,学生深入其中可了解民间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理解何为“俗中有乐”,何为“乐中见俗”。音乐教师要定时、定期深入各民族群众中采风,还应带领学生外出采风。此外,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有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与弘扬力度,增强大众的传承意识,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阵地,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比赛、歌舞剧演出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接触、感受民族音乐文化无穷的魅力,自觉学习之、传承之、弘扬之。(三)优化教材内容,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分支体系庞大繁杂,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材的缺失影响了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民族音乐课程,但缺乏教材,教师不得不自编教材。如此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导致学生难以系统、科学、完整地学习民族音乐理论,更无力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此,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材建设,使优秀民族音乐理论进入课本,做到既不失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又能彰显本地音乐文化特色。在教材内容方面,应选择具有积极向上价值观的民族音乐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其厚重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要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不仅要开设民族声乐课、器乐课,还应将戏曲搬上课堂,全面推行民族音乐教育。此外,学校可根据情况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或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增加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分量,还可依循地域特点与民族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地方乐种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
四、结语
在当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中,众多学者常以“失语”“无语”形容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我国音乐文化记忆日渐消退,致使中国音乐与全球音乐文化交流时面临“失语”“无语”的尴尬境地。为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于坚守我国音乐文化记忆的重要性。面对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各类文化的不断侵袭,音乐教育工作者应秉持民族音乐文化观念,积极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语言与符号,构建完善的民族音乐文化规范体系,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松,樊祖荫,张欢,等.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1):12-23.
[2]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4):217-219.
[3]蔡毅.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7):62-64.
[4]唐禹.探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242-243.
[5]鞠荣丽.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3):94-95.
[6]范雨涛,刘汉文.论学校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以羌族传统音乐学校教育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8):220-225.
[7]张耀春.浅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发展[J].大舞台,2015(6):184-185.
作者:刘剑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 上一篇: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
- 下一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