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措施
时间:2022-09-04 08:18:15
导语: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音乐在英语中称为ethnicmusic,广义是指中华民族各民族的音乐,具体是指各个不同民族,包括少数民族风格的音乐。民族音乐植根于各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及社会生活中,具有本民族传统音乐人形态特征,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音乐艺术成就之一。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主要有中国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几大类别[1]。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2]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当代表达,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绚丽的花朵之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负有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也应担负起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和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3]。
一、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必要内容。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不仅是为了完成音乐知识普及的任务,也是年轻学生充实校园生活的关键载体。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纪轻、爱活动,思想活跃且不定型,现在的校园文化不再全是单纯、清新,里面各种文明相互交融,当然也在接受各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4]。如果不注意占领这块阵地,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意识就会去渗透、去占领;如果不能及时让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占领高等职业院校这个特殊的位置,那些颓废的文化和思想势必会以各种方式侵入大学生的生活。作为传承我国精神文明的纽带的民族音乐是一股清流,可以荡涤冲刷腐朽的糟粕,让那些低俗的垃圾音乐离开校园,继而增强学校文明建设和艺术氛围。因此,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民族音乐教育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必要内容。(二)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丰富的内容。民族音乐主要关注内外美的统一,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表现在旋律的横向美,强调旋律的形态美和旋律的意境美,讲究风格、诗韵等特点。从民族文化音乐的角度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通过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掌握并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感知音乐的魅力,熟悉音乐的表现和思维,充分了解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精髓、艺术风格、美学特征和人文精神,这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加强思想品德和社会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这包含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情感素质及人生观和审美价值观。在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反映出学生许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民族音乐文化是建立在以文学、艺术及其他知识之中的,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修养,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并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也才能把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缺乏民族音乐的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拓展和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民族音乐的教育,这已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
二、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措施
目前,虽然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加入了民族音乐文化的课程,也加强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意义也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者的关注,但这些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我国的民族音乐在职业教育中仍处于弱势状态,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更不可能确立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角色和相应地位。对于当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改变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在现行的教育思想现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5]。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这块阵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全面列入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立相应的课程教材,加大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普及;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应该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意识,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一)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民族音乐教材及课程建设。在文化音乐大纲的编写中,应该体现高等职业院校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树立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重建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及教材建设。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音乐类课程主要以欣赏课为主,如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并且都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完成的,民族音乐课程占的学分很少,学生是否选择全凭自己的喜好,再加上学校对选修课的教学倾向性,导致音乐选修课的效果更不理想。学生对音乐艺术类的课程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学习,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民族音乐教育始终处于弱势文化状态。另一个问题是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音乐文化课程的教材应该本着面向基础教育的原则,体现地方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中既要有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全国性的统编内容,又要有体现各地域及民族特色的地方性内容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经典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使用的民族音乐教材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和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及责任感。(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师的综合音乐素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引导、指导的关键作用,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师的音乐素质是改变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较为精确地熟悉、区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还要了解一定戏曲、曲艺和音乐的艺术特色,如除京剧、越剧、豫剧、京韵大鼓、苏州评弹等外,还有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作品的能力,并且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但目前我国音乐科班出身的音乐教师短缺,高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有很多教师只会给学生放视频音乐,不能利用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让学生得到训练和指导。一些教师自己演唱、演奏不错,但教学水平堪忧,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有些音乐院校毕业的教师本身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责任心缺乏,艺术实践能力也很弱;有些音乐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只用播放器给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听,不讲或讲不出音乐的意义。所以,要想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具有较高的基本音乐素养和内涵及坚实的文化基础。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掌握熟练的表演技能,才可以贯通今古、广征博引的讲授民族音乐理论,在民族歌曲和戏曲的教学中,轻松地示范演唱和演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要给音乐教师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学习艺术实践,通过在民族区域合作、岗位实践、交流培养、专业进修等多途径培训,提高他们的音乐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极有必要对现有音乐教师分层次进行培训,使其尽快达到要求[7]。(三)创新高等职业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教育的普及。很多高中都是只有艺考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再加上一些落后地区师资匮乏,教学设施也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导致很多学生音乐知识和素质普遍低下。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欣赏课一直是作为其他知识的补充与调剂勉强加入教学中,因此,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看视频、录像,或编排民族舞蹈等,让学生体会各种体裁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表达的感情。在教学内容充实的基础上,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民族音乐艺术,希望民族音乐的朴实、古老和趣味性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空间,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人生体验,而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在其中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教学方法由被动欣赏型转为主动参与的实践型,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实践,不但能很好地演唱民歌,并能拓展民族文化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8]。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对原本的教学内容可以加以补充,而且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充分结合来接受音乐知识,这无疑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民康.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狭义性和广义性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1):5-8.
[2].系列重要讲话读本[EB/OL].[2017-10-12].cul.china.com.cn/zt/node_544806.htm.
[3]李娟,韩鹏杰,梁睿.中国传统音乐赏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11.
[4]陈业秀.中国民族音乐及其教育困境的生态学分析[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10(3):95-100.
[5]张蓓蓓.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6(22):27.
[6]管建华.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3):84-94.
[7]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27-38.
[8]时爱华.试论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2):89-91.
作者:时爱华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 上一篇:交通局党建工作半年总结
- 下一篇:民族音乐学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