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
时间:2022-04-10 03:40:33
导语: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对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就出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但是在这些不同的乐器表达和音律构造的缝隙中,人们也能从中感受到异曲同工的妙处。鉴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为研究本课题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异同;对比
一、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差异之处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我国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尊奉的是儒道思想。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生产力在遥远的古代相对比较低下,所以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大自然的馈赠,这就使得人们几千年以来都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植于思想观念中,而重视家族亲情和伦理道德的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也比较盛行。而西方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古希腊,那个时候的古希腊正是海洋贸易兴起和实现城邦制的时期,西方人在长期的交易和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想法和观念。除此之外,因为西方国家遵循城邦制的治理原则,他们把人分为了奴隶主和奴隶等不同的等级,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都是主客的关系,不存在平等和和谐的说法。
(二)演奏乐器的差异。我国的民族音乐用得非常多的器材都是来自于自然,例如笙箫、二胡以及笛子等乐器,它们的构成非常单一和环保,也正是因为构成简单,所以一定程度上完成不了和声的演奏内容,但是其特有的音色更能表现出我国古典音乐的静谧幽远之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听觉享受。而西方音乐中的乐器一般是使用金属材料来进行丰富和细致的构造,也正是因为工序复杂,所以在音色和和声的表现方面更加具体和生动,能够瞬间把人们带入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三)音乐创作的差异。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关注音乐所要表达的美好意境和和谐思想不同,西方音乐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把线条当作主要创作思想,而西方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逻辑结构。中国民族音乐因为缺乏全面具体的作曲法则和理论基础而使得很多好的曲目迷失在了时间的长河中,而西方音乐因为有了非常全面具体的作曲规范和理论基础,所以很久远的音乐作品也能留存至今。
(四)音乐形式上的差异。中国民族音乐一般是把曲调当作主要表现内容的单声部音乐,强调了线条化的思想形式,其更加关注对于倚音和滑音等音相关的修饰内容,以此来传达音乐作品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而西方音乐一般表现为立体化的复调音乐,其由多于两个的存在辩证关系的旋律声部同时进行,多种旋律声部的相互重叠和共同作用,更容易给人带来一种浑然天成的气氛感,所以西方音乐一般都显得气势磅礴。
二、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共同之处
相关学者经过研究和分析表明,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情感表达和音乐的社会功能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一致性。用音乐来表达情感一般是通过音乐的节奏而不是音乐的语言内容来表现的,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种感情的时候,会在音乐的韵律和速度方面表现出一样的特点。例如表现高兴和愉悦的心境时,二者都会使用生动、灵活且轻快的音律,而在表现忧伤和悲痛的心境时,二者都会使用缓慢、安静且绵长的音律,让不同的听者在听到两者所表现的音色和音律时,都会产生一样的心境和感受;其次,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在社会功能上面也体现了相同之处,二者都相信音乐的功能在于提高受教者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品格,二者都把音乐当做陶冶人们艺术情操的制胜法宝,以此来保障政治安定和社会和谐。比如,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学家孔子的观念中,音乐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用音乐的方式来育人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道德的途径。这种观点的提出在国内几千年的音乐教育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古希腊非常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音乐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对人们的心灵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同时音乐也应该和国家的政治思想相互吻合。
三、结论
连接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纽带就是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这两点共同之处使得音乐不受国界、地域和民族的约束和限制,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经济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理解和包容全球范围内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各个民族和国家只有相互学习、各取所长,才能在音乐表现上一起发展和进步。
作者:叶柱 单位: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2]田明.浅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异同[J].青年文学家,2014.
[3]陈利敏.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探讨——以音乐剧的“五位”为纬度[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2).
- 上一篇: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 下一篇: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