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的思考

时间:2022-10-11 10:51:53

导语:小提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的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提琴音乐与民族音乐相交融的思考

一、小提琴与我国民族音乐融合的发展情况

小提琴自国外的传教士带入到我国之后,它便被人们所喜爱,小提琴最初只可以在宫廷内被皇家贵族们所使用。在当时的社会中,小提琴只是专门为了统治阶级和贵族来服务的。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我国的国门才被迫被打开,小提琴这一乐器才逐渐被老百姓所熟知。但是最初并没有专业的人会演奏小提琴,更没有专门的人可以传授小提琴的课程。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小提琴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影响,虽然,这一时期受到战争的影响,我国的精神文化发展较为坎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小提琴艺术也在曲折中得到了发展。音乐家和教育家们为了发扬小提琴这门艺术,他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才得以创办了像“上海音乐管”等音乐教育机构,从而才培养出一大批音乐人才。这一时期的小提琴音乐,无论是在音乐作品的数量上,还是在小提琴音乐作品的质量上,都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马思聪《内蒙组曲》和《牧歌》,这些小提琴作品都借用了民族音乐的音调,再通过节奏、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处理所完成的。

二、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民族音乐相交融

我国的小提琴之所以有了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为小提琴发展事业而鞠躬尽瘁的艺术家们。马思聪他是我国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杰出贡献者,更是引导小提琴发展的一位重要领导者,马思聪自十一岁起便开始就在法国生活,从小就有专门的私人教师为他讲授小提琴课程,马思聪长到了十七岁时在小提琴界已经小有名气了,他被法国舆论界称为“中国音乐神童”。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以马思聪为代表的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教育家与演奏家,就一直活跃在我国的小提琴舞台上。马思聪他继承并发扬着我国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带给了他不少的创作灵感,使得马思聪为我国的小提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还在西洋乐器演奏技巧与我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上发挥着引导性作用。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情况是人们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更是人们思想情感及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这些都是与我国民族的民族内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对小提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精神更是对小提琴的内在丰富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把民族音乐的题材作为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来源。纵观我国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多是运用民歌、戏曲或是民族乐器的曲调来进行创作的。由于小提琴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的歌唱性十分强,而且音域十分的广阔,很多作曲家都喜欢把一些电影的插曲或是经典歌曲与小提琴所结合进行改编。比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的红》,就是经过了重新编曲而成的。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再加上运用了小提琴这一演奏方式,就使得该曲成了我国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三、关于小提琴音乐民族化问题的思考

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内涵给小提琴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这让民族化的音乐风格扎根于音乐的土壤之中。民族资源的丰富性同时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与创作的源泉,这些都将民族化的音乐、思想与审美融入了小提琴的演绎过程中。戏曲是最能够展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特点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积累而成,它综合了我国的精神文明、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而产生的。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初期就是伴随着戏曲音乐而产生的,很多小提琴音乐作品中都吸取了戏曲的精华,并运用了其中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虽然运用的是西方的奏鸣式写作方式,但是主旋律则选用的时同名越剧。作曲家利用戏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作为创作的素材,再重新加工改造,使得音乐作品更加流畅、优美,更加适用于用小提琴来进行演奏。

四、结论

小提琴音乐艺术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在外来乐器上所发展出来一种艺术形态,其外来的技巧与我国民族传统的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小提琴音乐与民族音乐是相互交融的,在技艺上,小提琴借鉴了民族乐器的传统演奏技法,使小提琴的音响更为丰富,演奏的旋律色彩更强,在音乐的内容上更加具有民族韵味。小提琴作品中的民族化风格展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形态,民族化的音乐形式使其更加追寻意蕴上的优美。小提琴音乐的发展需要对传统音乐风格有很深的理解和领会,使其能够融入自身的文化修养中去,这样才能够明确小提琴艺术形式在我国音乐作品中它的存在意义,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小提琴音乐。使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自身音乐风格的形成,又能够展现出本民族音乐的特点,使小提琴音乐与民族音乐都能够更好地发展。

作者:黎敏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