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族音乐论文
时间:2022-12-01 03:26:49
导语:学校民族音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音乐,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倾诉力。民族音乐用最易懂的语言和最简单的形式描述着风土、生活、习惯,将民族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淳朴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系统的民族音乐课程学习,可对自身民族的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些宝贵的民族音乐频临失传,对这些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懈怠的责任。通过民族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热爱自身民族的音乐文化,提升他们从事民族音乐相关事业的兴趣,培养具有较深厚民族音乐修养业余人才的同时积累传承民族音乐的专业人才。著名的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创造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从学校音乐教育入手,继承民族音乐传统。柯达伊认为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族音乐才是引导孩子进入音乐世界的基石。学校音乐教育选用民族音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须从小抓起。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独特而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应属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据考证,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游牧文化的产物,被誉为“草原文化活化石”。2005年11月,长调民歌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见长调民歌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长调民歌的特点是音域宽广,字少腔长、旋律高亢悠远、节奏舒缓自由,极富装饰性,蒙语称“诺古拉”,是长调歌曲特有的演唱技巧。长调民歌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段构成,内容绝大多数为赞美辽阔的草原、奔驰的骏马、甜蜜的爱情或者感恩父母、歌唱自由美好的生活等,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古族长调贯穿于蒙古族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它以鲜明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诉说着蒙古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因此将长调民歌导入学校音乐教育中,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概括起来讲,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学习有以下五点价值:
(一)认知蒙古族悠久的文化历史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辽阔的大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从额尔古纳河岸的山里地带迁移到蒙古高原,生活方式也从狩猎转换为游牧,在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长调民歌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从那时起长调民歌承载着蒙古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对艺术的感悟,走到了今日,被称作“草原文化活化石”。即使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孩子,也可以通过学习一首长调歌曲,了解蒙古族祖先从古至今走过的历史进程,了解蒙古族人民纯洁、古朴、豪爽的性格。
(二)掌握长调民歌的独特唱法
长调歌曲的唱法与其它民族及国外的唱法不同,它以真声唱法为主,被誉为“与大自然最接近的声音”。同时还有其独一无二的演唱技巧———“诺古拉”。“诺古拉”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一种波折音,是声带颤动的一种技巧。因此,至今长调民歌以独特的演唱形式在蒙古族音乐中占主导地位,成为蒙古族音乐在世界大舞台展示的最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是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让下一代认识其严重性,唤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蒙古族对面对大自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是谦卑、尊重、源流相济,多数长调歌曲表达了这种感激之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草原对于蒙古民族说来,如同一位严厉的母亲,随时以空旷、寂寥、风雪、干旱考验草原儿女,但蒙古人民对大草原却是报以深深的感恩之心,感恩草原大自然赋予他们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用长调歌唱大草原,赞美大草原,例如著名的“辽阔的草原”、“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每一个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生来与骏马为伴,在他们眼里马不像普通牲畜,更像是自己的亲人,因此,等到骏马衰老后蒙古人不忍心猎杀,也不忍心看它死去,会让它回归大草原。有许多赞美骏马的长调歌曲,唱出了蒙古民族对马的情怀,也唱出了蒙古人宽大仁慈的的胸怀。例如“小黄马”、“走马”、“金鬃马”“小黑马”等。因此,可以说长调民歌是蒙古人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产物,蒙古长调唱出了世间的大爱,被诸多音乐家誉为“心籁与天籁的完美结合”,是对人们保护自然意识的一种唤醒。
(四)学习丰富的草原文化语言
蒙古族长调歌曲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息息相关。学习一首长调歌曲可以接触到日常生活里接触不到的最丰富的语言文化。例如一首赞美骏马的长调民歌《小黄马》,可以学习到有关游牧生活的蒙语词汇。关于“马”,蒙语有很多词汇,比如除了常用词“毛日”以外,还有“阿都”、“阿格嗒”、“乎鲁格”等诸多称呼。再细分母马称“格乌毛日”、一岁的马驹称“奥那格”,两岁的马是“达噶”、三岁的马称“苏亚纶”、四岁的马称“西都楞”。“牛”在蒙语是“乌合日”、奶牛称“乌尼额”、一岁的牛犊称“托古勒”、两岁的牛称“别如”等。还有马鞍各个部位各个零件都有各自的称呼,相信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里是没有的,它是游牧民族特有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如今丰富且精致的蒙语宝库。
(五)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
目前,在内蒙古演唱长调歌曲的人越来越少了,由于大多数长调民歌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下来,随着老一辈长调民间艺人的相继过世,师承关系未能得到及时延续,加上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草原音乐活化石”频临失传。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也将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典型的例子即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鲜卑语的失传,其民族文化也逐渐与汉文化水乳交融,失去了本色。蒙古族长调音乐是极其宝贵而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对于当今长调音乐走向衰颓趋势,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学校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培养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音乐自豪地将自己民族的音乐表达出来的孩子。让这些将蒙古族音乐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的孩子,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特征,让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和价值。通过民族音乐的指导,让孩子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危机感,唤起他们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人类文化的学习是从母语开始,同样音乐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民族音乐教育开始。文化遗产的继承是贯穿于教育全体的重要使命之一。音乐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唱歌、演奏或者是学习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民族音乐文化与有无意识无关,是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的音乐。每个人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这些音乐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被遗忘。音乐教育应将无意识变为有意识,通过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民族音乐的同时,培养学生将它积极地传承发展下去的意识是最重要的。有意识地保护和传承无意识间继承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无形的传统文化一旦失传,将永不复苏。它是各国、各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民族音乐的民族化与普及化的困境面前,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长期关注和努力的课题。学校音乐教育必须开展民族音乐相关学习,精心挑选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合理安排教学形式,最大地发挥其价值。
作者:韩玫瑰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 上一篇:艺术文化民族音乐论文
- 下一篇:影视作品民族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