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
时间:2022-02-22 10:20:30
导语: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精神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比起温饱需求,精神需求变得更加重要。初中教育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丰富以及人文精神的升华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是艺术教育的领头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人文知识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展开探究,旨在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出努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人文精神;教学现状;构建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人们所关注的不再局限于“温饱”,他们开始追求和感受艺术,领悟艺术给人带来的精神熏陶。初中生对艺术的追求往往是依托美术等素质学科的学习。美术是初中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素质教学的领头学科,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艺术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艺术脱离人文就缺失了一定的灵魂,艺术与人文不断影响人类向美的目标前进。因此,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要重视从人文精神的渗透入手培养学生鉴赏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从而合理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落实美术教学的作用,全面推动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升华。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知美术中的人文精神
初中美术教学处于瓶颈中,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下,美术课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副科”。当前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相对单一、枯燥,很难让学生真正爱上美术,很难让学生从美术学习中挖掘到其他育人素材。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端正教学态度,没有真正意识到初中美术教学的内涵与意义。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往往会出示一张示范画,并将课堂大部分时间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主仿画,美术演变成绘画课。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绘画技巧的教授,鲜少关注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久而久之,学生很难在初中美术课堂上感受到艺术与人文的共存,很难借助美术知识的学习与艺术作品的鉴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很难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为了充分提升初中美术课堂的质感,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转变教学理念,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跨步,带领学生认识美术中的人文精神。首先,美术不是画画,也不是涂鸦,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美术学科中,学生可以接触的内容非常广泛,且任何一个内容背后都蕴涵着艺术熏陶。在学习绘画后,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颜色的冷暖搭配,还能从这些颜色搭配中领悟色彩带来的感受;学生学习剪纸后,能从中感受中国民俗文化的意义;学生学习雕塑后,可以在雕刻中看到建筑的美,感受艺术作品创造背后的辛酸……其次,在初中育人阶段,美术并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美术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都有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时,应该有意识地结合其他学科内容,在融合教育中推动学生发展。最后,艺术作品是需要创造的,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同时艺术创造又需赋予情感和思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人文精神的绳索,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感的出口,从而为他们正确三观的建立、情感的抒发、文化修养的沉淀和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二、提升素质修养,挖掘美术中的人文精神
无论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都要进入教与学的环节中,真正为学生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带领学生提高能力。换言之,在初中美术的人文精神熏陶教学中,教师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因此,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素养,拿到教学主题时,不仅要从美术专业方面对其进行赏析,还应该从文化素养的角度对其进行鉴赏,从而挖掘主题教学的多面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例如,在带领学生欣赏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独树一帜的中国画”中的《洛神赋图》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感受画中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细腻的“高古游丝描”的技法,感受画中人物的衣带飘飘、神态从容,感受整幅画卷的翩若惊鸿,还应该带着学生走进这幅画的背景中去了解画作背后的人文精神。《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这一赋一画最核心、最根本的相通之处在于思想感情,曹植与洛神这一段爱恋情真意切,却无力抗衡命运,那撕心裂肺的永诀,古今共感,人神同泣。《洛神赋图》是一幅旷世奇画,具备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美学特征。带领学生鉴赏这幅名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其艺术的构图和对人物、环境刻画的精妙绝伦,还能从中看到当时我国文人学士表现出的一种“清谈”思想,感受艺术人文的个性张扬。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指一种色彩、形状的叠加,多重绘画要素中蕴涵着饱满的人文知识。如果美术教师缺失必要的人文素养,他们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就只会单纯地描述美术作品的表层意义,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也不利于唤醒学生的艺术情感共鸣。比如,在带领学生欣赏九年级上册的“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中的《奉先寺卢舍那佛龛》时,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人文素养,只会带领学生欣赏佛像的雕刻技艺,包括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等,那学生对佛龛的欣赏是毫无感情的,是片面的。美术教师在带领学生对佛龛进行认知和学习时,应该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入手,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佛像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个理想化身,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佛像文化的崇敬之情。可见,美术教师在拥有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文知识,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从美术作品中挖掘更多人文知识。
三、注重学生情感,升华美术中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小学生是一张可塑性极强的白纸,那么初中生就是一张具有自己色彩的卡纸。初中生不仅拥有对人生的初步认知和态度,还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绘画的技巧工艺,还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情动人,以情服人,注重学生心灵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促使学生进一步走进艺术作品的精神世界中。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石,教师在教学前必须找到作品中的情感宣泄点,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情感、理解情感。例如,杜键绘制的《在激流中前进》的油画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热爱之情;又如,黄胄的《洪荒风雪》中国画中,蕴涵着作者对由地质勘探组成的驼队队员不畏风雪、不畏艰辛地为祖国探寻宝藏的意志和气概的歌颂之情;如,詹建俊绘制的《狼牙山五壮士》油画作品中蕴涵着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可欺辱、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坚定信念。收录在初中美术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作者浓厚的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尤其是鉴赏教学前,一定要挖掘出作品中的情感,借助情感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比如,在带领学生鉴赏徐悲鸿的《奔马》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讲述徐悲鸿的一生,进而延伸出“为中华民族争光”的爱国情怀。接着,教师再借助《奔马》图上的题跋引领学生了解作品的战争背景,从而让学生借助历史背景感受当时徐悲鸿心急如焚的心态。将学生带进画作中,感受画作之魂,共鸣画作之情,感受徐悲鸿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的理想,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熏陶。在带领学生学习和欣赏《民俗文化展》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锣鼓喧天的春节气氛,并问一问学生了解的过春节时的民俗文化展现方式。有的学生说元宵灯会,教师便可以出示赏识豫园元宵灯会的照片;有的学生说贴春联,教师便可以展示浙江金华农村在新年里贴对联的图片等。可见,美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艺术领域,不仅包含了绘画,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鉴赏,不仅有艺术大家的艺术作品,也有普罗百姓的民俗文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对春联和民俗文化的认知,则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民族之情,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之间的关系,落实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四、结语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是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也是对学生艺术素养一次又一次的熏陶与感染。美术学科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知识,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挖掘出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加以合理整理,并有效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与生活结合、与情感融合、与学科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初中美术学科的教学意义,推动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素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慧.人文精神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2015(35).
[2]廖琛琳.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学方法的浅析[J].新课程,2016(11).
[3]叶洪成.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03).
作者:沈灵敏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中学
- 上一篇: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机专业词汇分析
- 下一篇: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探讨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