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时间:2022-11-30 09:48:56

导语: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摘要:作为我国素质教育重要传播手段的美术教学应紧扣时代的发展脉搏,充分发挥德育的优势,深挖美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探寻新时代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与践行策略,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现阶段,我国突出强调德育核心地位的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新的时代意义。为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各学科均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传播手段的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优势,深挖美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寻找新时代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资源优势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凭借好奇尚异、求知若渴的精神勇于探索、创新,但其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效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凭借艺术特有的感性魅力,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观,以促进其完善人格的建构。1.高中美术教学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高中阶段审美教育重要环节的美术教学,渗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视野,增强其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立异求新的精神。鲁迅曾论及美术的德育功能:“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高中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美术素养认知和表达现实世界,提高其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和对事物美的洞察、分析能力,帮助其激发创造潜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强化其感受自然美、体味社会美、创造艺术美的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高中美术教材呈现了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以优美的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璀璨夺目、异彩纷呈的中国美学精神与审美积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爱国情怀,而且可以凭借艺术形象丰富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思想共鸣,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畅神怡情的过程中深化思想、升华灵魂。高中美术教学有效运用美术课程以美化人、以美启智的独特魅力,熏陶和浸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高中美术教学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扬善、以美辅德、以美怡情,可谓与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通,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是二者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高中德育可以通过美术教学加以开展。高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深挖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以美育人、怡情益智”打造成新时代德育的有效形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推动德育的有效实施,通过美术教学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丰富德育的形式。2.高中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美术教学是高中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美育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以艺术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施路径往往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的欣赏,对艺术家审美理想的感知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浓缩与提炼,是内容与形式的契合,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典型,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夙愿和审美追求,其中凝结着艺术家深厚的思想感情。高中美术教学以美为媒介,通过作品欣赏、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认知、体悟及创造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同时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修养,间接促进其正确“三观”的建构,此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恰当地运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对学生开展德育,体现了德育风格的创新性与审美化特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塑造的关键期,以往的“填鸭式”德育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面对以往德育的弊端,教师应打破固化思维的束缚,采用革故鼎新的教学模式,以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模式更富艺术性与趣味性。教师应运用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隐性德育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美术实践体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形成认知、积极互动,进而使学生自觉树立道德规范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怡情益智,最终向着人格的最高境界升华。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美的元素,让艺术的感性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美进行结合,变填鸭式的强制灌输为启发式的以情化人,让信念支配行为,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促德”[2]。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

美术教学本身具有教育功能。早在南朝时期,谢赫就在《画品》中阐明了美术的教育功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3·]教育的本质与根本目的决定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融合统一的必要性。高中美术教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学生技法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美术感性的学科特征,通过大量人类的艺术文化瑰宝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首先,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推动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作品往往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饱满的情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如善良、勇敢、正直、勤劳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最终将这些卓越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价值,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也是审美理想的最高呈现形式。高中美术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感悟及判断能力,帮助学生运用艺术美的规律建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美,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美术作品鉴赏、技法训练、社会实践等课程中,教师利用彩陶、青铜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民族艺术瑰宝,可以激发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景仰之情,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强化其社会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意识。最后,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与永恒主题。历代大师遗留的璀璨瑰丽的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现的是人类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倾向,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增强识美丑、辨善恶的能力,塑造其积极的审美理想;在实践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践行策略

美术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与中国美学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笔者从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能力的学科特点出发,将德育从欣赏课、技法课、实践课三个方面加以渗透。1.通过美术作品鉴赏,利用审美教育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水平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历代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蕴含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及其对现实的理解与评价,而且是对艺术家内在特质和道德风貌的映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正确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挖掘并体味作品的内在意蕴,以此让学生在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升华思想道德与审美情感。教师应通过培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的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2.以美术实践活动推动德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美,感悟人生真谛,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美、生活美,提升其审美素养,拓展其思维能力。美术具有开放、自由的艺术特性,相应的,美术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校园文化展示、美术课外活动等。教师应打破以理论学习为唯一手段的固化的德育模式,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审美特质,以美术实践活动创新学校德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3.以美术技能训练增强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中美术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临摹与创作我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技能技法及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我国的传统绘画在材料、题材及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在对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层理解的同时,也被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折服,从而增强自身对传统美术形式的热爱,产生继承并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由此得以深化。

结语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与成熟,通过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人文情怀;通过德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渗透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以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其文化道德修养,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望.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56:3.

[2]李忆菲.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兼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

[3]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等.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7:.

作者: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