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探究

时间:2022-01-12 03:23:11

导语: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美术教学审美情感培养探究

摘要:美术是对学生开展美育的核心课程。美术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技法层面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审美和创作时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与较强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扩大对美的认知。基于此,教师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美术素养能够获得提升。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情感;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课程,美术作品带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通过欣赏艺术形象,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想象深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有效达成美育的目标[1]。

一、多角度感受,深度激活学生的审美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细致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凸显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一方面,教师要拓展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多有生气、有新意的作品,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增添、穿插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和感受的作品,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吸引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与发现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角度更加细致地感知美。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欣赏直观的视觉审美,又可以在点墨勾画中让学生创造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鉴赏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思想共鸣,深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是广泛的,除了绘画,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筑、雕塑、编织、印染、拼贴等艺术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之精妙,产生浓烈而深厚的审美情感。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教师可利用当地的一些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还有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景观、现代建筑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理念。教师让学生多角度接触、多元化欣赏,由此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增强。

二、有机互动,在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应该是内容新颖的。教师应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充满兴趣,有充分的热情探究、思考知识。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应当是充实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充分互动。在语言、情感、元素的交流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美术学科的内在趣味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思考、有创造、有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实现有效审美。美术的美是具有创造力的,有生命的。教师要落实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目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加工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较强的满足感、成就感、新鲜感。美术是一门欣赏课,也是一门创造课,更应该是学生自主表达、展示的课堂。在发展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与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深厚的情感,并积极地用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形成个人的见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欣赏作品,而且在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学生恰当的点拨,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使其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含义。教师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身的视觉感受,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细致、深入地观察。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理解能力。此外,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容易激发创新思维,使自身的综合能力获得发展。

三、各具特色,在相互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无差别地对学生采用统一式引导,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向多层次审美逐步迈进。通常来讲,绘画作品根据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再现性作品和表现性作品。再现性作品多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绘画作品中,其表现性和再现性往往包含多层次的内容[2]。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读显性的再现性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隐性的表现性内容。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对美术元素的感知和理解往往不同。对于同一幅画,有的学生看到了未来,有的学生看到了母爱;对于同一个主题,有的学生选择用高山表达,有的学生选择用大海表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比较与鉴别的平台,让学生从多角度入手鉴赏同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欣赏作品。有了比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美术作品的风格和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同一位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往往有一定的差别,同一时期的不同画家在创作内容、创作技法等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术的魅力,有效激发自身的审美情感。这样,教师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知。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学会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多感官融合,运用通感学习美术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显著不同之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过程中的多感官融合。如,人们在鉴赏绘画作品时,作品的构图、色彩等会传递给人们多重美感。从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神态,或惊恐,或高兴,或悲伤,或愤怒,或安详,或猜疑,等等。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画面中展现的一些生活场景,如热闹的集市、温馨的家庭聚会、平静的海面等,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成功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画面感,而且具有较强的情节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可以逐步得到强化。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互通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系统学习美术。如,在欣赏一幅中国画时,教师可以根据画面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并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开展有效的情感交流,认真体味画面中的各种艺术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线条、色彩、意象的分析,升华自身的审美情感。教师播放音乐,可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又如,在鉴赏一件瓷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瓷器相关的历史背景,并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瓷器的肌理质感,敲一敲瓷器感受声音,听一听其他名家对这件瓷器的评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体会欣赏的乐趣,增强对作品的生动感知。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多学科融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美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众多学科有机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作品。在评价、学习这些作品时,学生需要从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生活、哲学理念等方面综合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让学生单纯地围绕作品学习,而应综合融入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地理、外语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树立较强的文化融合意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美术的认知。如,在学习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美术教学,为学生介绍中国古诗词、绘画工艺、雕塑等相关知识,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检索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样,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对美术的既定认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化学习,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大量的信息和科技产品的应用,可以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促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到更高的境界。这样,课堂教学的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更加高涨。这不仅可以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向纵深方向发展,显著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六、立足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学法、教法、素材、作品等层面,而且要体现在立足于对价值观的引导,综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现欲望层面,从而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新空间[3]。在设计美育目标的过程中,除了鉴赏作品,教师还应探索不同的渠道,引领学生逐渐成长。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表达提供有效空间,让学生积极表达自我,彰显美术学习的互动性。教师可结合预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积极表达自我的同时,学会聆听并提炼、概括他人的发言,使学生深刻理解美术审美的意蕴所在。除了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视觉方面表现美、感受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味作品本身境与意的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将作品欣赏与审美理解有机统一。教师可借助文化阐述、情感烘托等方式,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教学为例,教师要借助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基调,品味山水之外的生活小品意趣,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游览过程中接触的一些自然风光,增强对作品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受到熏陶和教育。最后,教师要增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审美教育。学生要想具备优秀的审美能力,就需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多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中国的剪纸、泥塑、年画、服饰等,都可以被有效运用于教学。以服饰艺术美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服饰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审美价值观,纠正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一些片面求新求异的审美偏差,教会学生借助服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情感升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元的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效创造。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而且要善于拓展学生创造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法,从多个角度开展美术创作和展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和情感创作出更多积极健康、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使他们的意志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人格更加完善,使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学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10):87.

[2]项友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和审美评价[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261.

[3]范晓燕.中学美术因材施教的策略探究[J].速读(下旬),2019(6):259.)

作者:李珊 单位:南京市秦淮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