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与策略

时间:2022-11-25 04:38:49

导语: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与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与策略

摘要: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校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美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将具体探讨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术欣赏;高校;美术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更加关注。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美术课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教学的人文性更强,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为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美术教师可以发挥美术欣赏的实用价值,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

一、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特点不同,学习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快速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很难在短时间内汲取教师传授的知识[1]。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应该采用差异教学方法,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很多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致使美术教学效率很难提升。

(二)教学手段滞后

教学手段直接关系着高校美术教学质量,教学手段越先进,高校美术教学质量越高;教学手段越滞后,高校美术教学质量越差。为了提升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存在很大弊端,极大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教师采用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割裂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美术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美术理论,还要带领学生进行美术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术知识、认识美术知识、应用美术知识。落后的教学手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忽视美术欣赏

高校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每个学生都希望通过美术课堂接受文化熏陶,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家庭、学校都对高校学生怀揣很大期待,希望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会为学生介绍中外美术知识,渗透中外美术文化等。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美术知识、美术文化都是在作品中体现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呈现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以作品为依托,对美术知识进行吸收。部分教师忽视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使美术教学脱离实际。由于美术欣赏力度不足,高校学生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美术课堂之中,导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难以发挥。

(四)教学评价固化

在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评价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指出学生现阶段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学习优势等,发挥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应试教育忽视了教学评价的环节,很多教师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以成绩论英雄,将期末美术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3]。固化的教学评价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使学生对美术课程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二、将美术欣赏应用于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发展

将美术欣赏应用于美术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美术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人文课程之一,美术学习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美术课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在美术课程中带领学生欣赏作品,可以让学生沐浴在良好的美育环境下,感受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我国不仅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要求,还对社会主义环境下的个体公民提出要求,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是成长为“四有公民”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开展审美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优化课堂教学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高校学生处在成长期,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对具象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强。美术作品具有具象性特征,学生对美术图画进行观看,可以自主参与到美术课堂之中,吸收美术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质量,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学大纲对美术教师提出要求:作为当代美术教师,必须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优化美术课程的教学比例,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激发创作灵感

美术学习以模仿为前提,只有对优秀作品进行分析,汲取优秀作品的精粹,才能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创新,使美术作品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创作风格、创作技巧等,学生可以通过美术欣赏收获良多,延展想象空间。在优秀作品的带动下,学生的创造灵感可以得到激发。学生对作家作品进行模仿,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多元化的创作技巧,能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看,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高校美术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举措

(一)深化感性认知

美术欣赏是高校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美术欣赏落到实处,教师应该深化学生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的直观欣赏能力。在刚开始接触美术作品时,学生需要初步认识作品的色彩、构图等,把握作品的外部形式。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刚刚接触美术作品时,学生经常会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长期以来学生缺乏美术经验,无法判断作品所用的美术方法、美术技巧等。因此,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立刻进行美术欣赏,而是应该要求学生先认识作品的外在形象等。很多美术作品具有抽象性特征,很难激发学生的审美反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并对学生的审美判断进行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们美术自信。以蒙克的《呐喊》为例,学生在初步观察这一画作时,会看到对比冲突的色彩,如蓝色的水、红色的天空等等。此外,学生会看到画作的中心人物:一个变形的、张大嘴巴的人。为了传达作品主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作品人物的焦虑情绪。作品中的人物捂住耳朵,张开嘴巴呐喊,表达了无穷无尽的孤独和恐惧,渲染了神秘焦灼的意境。在声音、图像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可以认识作品的艺术特征,深入作品的艺术世界。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想象。仅仅把美术欣赏局限在作品内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情境,延展美术文化范围。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战争背景,让学生根据作品内容,对当时的情境进行想象。作品中有武器,有负伤的人,有死者,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作品之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情绪。

(二)激发审美情感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如美术造型寓意、作品材料质地、自然环境要素、整体空间结构等,以此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教师可以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等,让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自主判断。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这幅图包括“听曲”“观舞”“休息”“赏乐”“惜别”五个场景,表现出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探索作品的深刻内涵。很多作品都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传达出以小见大的韵致,在欣赏这一类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本质。比如,在欣赏《九方皋》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深层意义。画面中的那匹黑色的公马,仿佛忽然见到了知音,它发出快乐的嘶鸣,扬起钢铁般的蹄子跃跃欲试。但是回归现实,徐悲鸿却有感于许多有才学的人不为世人所识,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分析内容形式

为了降低美术欣赏的难度,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作品形式分析作品内容。一般来说,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意象艺术作品;第二种是具象艺术作品;第三种是抽象艺术作品。作品形式不同,呈现的艺术美感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作品的创作时期,对作品进行分类:17世纪和18世纪理性主义盛行,作品的写实风格比较明显;19世纪浪漫主义兴起,作品的写意风格较为突出;20世纪非理性主义发展起来,作品的抽象风格更加明确。四、结语综上所述,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也面临一些新变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美术教学必须承担重要的育人责任,带领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莉.民办高校美术欣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2]石品.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

[3]朱锦贤.高校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试析如何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

[4]唐超.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

[5]姜秋月.美术欣赏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3,(33).

作者:宋延生 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