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教学论文:当生教学改革

时间:2022-01-13 08:30:13

导语:写生教学论文:当生教学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写生教学论文:当生教学改革

本文作者:文艺工作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明确中国画写生的主旨

写生(panitfromlife),中国大百科辞典中说:“直接以实物为绘画对象的临场习作。在古代中国,写生一词原意指不依靠范本而直接描绘活的花果、草木、禽兽等动植物,往往也成为花鸟画的代名词。在西方,写生的对象除了人物、动物外,也包括风景,还包括石膏等无生命的静物。西方美术传入中国后,写生一词转而用于与西方同义的概念。至今,无论在中国和西方,写生仍被视为培养造型技能和技巧的必要手段或过程。写生仍被视为培养造型技能和搜集素材的途径。……写生的结果称为写生画,亦简称写生。”[1]在《美术百科大辞典》里对“写生”一词的诠释是:“写生,在西洋画中,写生是指直接面对实物作画的绘画方式,也是初学者锻炼造型能力的手段。中国画的‘写生’,有类似于西洋画的内容,还有另外的含义,是指对景作画的意思,也就是‘度物象而取其真’。……《山静居画论》中讲到一般画蔬果花卉,把信手点簇画成的叫写意,用细笔勾勒渲染的叫写生。以为写意画是随意画的,写生则是画活的对象,必须肖似,哪里知道古人所谓写生,就是写物的生意,写生、写意画法不同,要求画出生动的神情则是一致的。就是说既要画得像又要画得活,画得妙,必须写出对象的生动意态,这是写生的又一意思。”[2]这两个解释,只是对写生这个词下了一个准确定义,关注的是写生这件事情本身,而对中国式的写生与西方式的写生之间关于写生的形式、关注的角度、情感的差异、手法的多样等方面都未曾涉及。中国古代,五代滕昌佑“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五代黄筌画的《写生珍禽图》,宋代的“写生赵昌”,元代倪瓒的“始喜写生,脱画家蹊径”……这些画家的写生比之于西方之写生,表述的真正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画的写生是写自然之生态,不是纯粹意义上为了收集素材的对景写生,从对象到一幅作品的完成,经历了“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样一个过程,写生的整个过程始终以自我之心为前提,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目的,其造型不是自然之描真,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笔墨的表现上,是以“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石涛语)。现代的朱屺瞻先生说:“写生须写出活处,写出其生气,写得僵死无生意,便根本上违背了写生的本旨。”毕建勋先生在《论中国画写生的独特性质》一文也提到:“如果写得僵死而无生意,便根本上违背了写生的本旨,如果写得僵死无意‘生’,便根本上违背了写意的本旨。”可见,中国画写生要画得灵活,画得生动,强调作画者个人主观的情感与体验,重在对画面意境的表达,对大自然生命之渴求,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对作品生气的表现。对中国画写生观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才能在写生时处处采取主动,随性而为,随心而动。

改变中国画写生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画写生的工具材料的运用也不例外,中国画写生要将源自现实生活的绘画题材转变为笔墨形式才能完成其对生活的体验历程,往常中国画的写生采用的基本上是铅笔写生,其结果是不能把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运用上去,更无从体会笔墨的艺术韵味。因此,中国画写生教学首先要从工具材料上改变,由用铅笔写生改为用毛笔直接在宣纸上作画。然而,笔墨的技巧决非一成不变,它是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笔墨技巧亦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并随着观念、题材的更新而发展变化。用毛笔直接写生,可以从自然中探求、发现、提炼出某种表现方法,不同的物象其用笔的表现方法亦有所不同,李可染先生说:“客观事物千变万化,以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对象自然景物来论,有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朝霞暮霭……变化无穷无尽,写生时要应当每一笔都与生活紧密结合,都是生活本质美的提炼,只简单画一些符号,还是脱离生活,画出来还是自己固有的面貌。”要能真实地、整体地表现自然,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不断的写生实践,找到适合表现自然物象的笔墨技巧,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是有一定道理的。用毛笔直接写生,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学生的写生难度加大了,实际上在训练学生造型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写生能力提高了,“厚积而薄发”,作为技术层面之上的精神传达变为可能,对写生物象的感受会变得更为敏锐,表达手段也会随之更精妙。用毛笔直接写生,强调“书法用笔”的意识。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说,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书画用笔同法”,元代赵孟頫的题画诗中有“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中国画的笔法与书法的笔法如出一辙,学画中国画而不懂书法用笔,就画不好中国画。在平时写生训练时,直接用书法用笔的笔墨来记录、表述自然物象,能有效地把握当前对自然物象第一感觉到、体悟到的现实美与艺术美,如果用硬笔写生,在中国画创作时,还需要完成从硬笔的线到软笔的线的过渡,当时、当地写生的真切感受,随着转换的过程消失殆尽。所以,养成“书法用笔”的习惯,可以将毛笔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可以有效地提高用笔的趣味性、生动性,加强基本功。

训练“寄情于物,状物抒情”的写生思维方式

西方绘画注重对物象的解剖、透视、光学及色彩原理写生珍禽图黄筌五代的科学性,他们的写生方法,几乎是科学和自然的翻版。而中国古代画家对待中国画的写生态度则倾向于对待客观物象的精神体验,是人的精神与自然物象的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是借物喻己。恽南田云:“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只有画者自身对对象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因景生情、因情活景,画中不可须臾离开“我”的观照,不能离开“我”的精神感应和感情体验,时刻以自我的情感体验为依托。晋代文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写生的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感受、体察、认识自然界,找到与自己情感相合的契合点(题材),带着“寄情于物,状物抒情”的思维方式去写生,写生出来的作品才会动人心弦。初涉中国画写生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写生的思维方式,当他们行走在乡间村野、山花烂漫的美景之中,只是觉得好看、漂亮、舒服,但是,到底美在哪里,好看在哪里,就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局部着手,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从局部到整体,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与表达。人们常常评价画花和画鸟“画花似闻香,画鸟如欲语”,“画花花带笑,画鸟鸟传情”,香、语、笑、情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述,大自然是美不胜收的,画画不在于一定要画什么,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入画,哪怕是一株蔬菜,一丛长在地里的苦瓜、丝瓜、西红柿等都可以入画,就是一株已经干枯了的植物同样能被画出独特的美。大自然处处充满着美,我们要擅于发现它,并表现它。宋人小品《疏荷沙鸟图》中,一只沙鸟停落在一支斜倚的莲蓬竿上,沙鸟回头仰望左上方,其视线落在一只正在飞行的长脚蚊的身上,我们似乎听到了蚊子“嗡嗡嗡”的叫声,又或是沙鸟被蚊子的叫声吸引,画面一下就被画活了。齐白石画了一幅题为《自称》的画,画上方横一长秤杆,一端垂一铁秤砣,一端系一大秤钩,一只硕肥的鼠攀爬在秤钩上,得意洋洋地自己称自己。这是齐白石的一幅讽刺漫画,讽刺生活中的一些人,常常把自己膨胀得很厉害,胡吹海侃,好像没有他,地球就不转了。其实一只可怜的老鼠,在秤钩上有多少分量呢?老鼠本身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而且“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齐白石的笔下却是或机敏伶俐,或贪婪可笑,或狡猾可喜,无不幽默诙谐,表现出乡野风情的闲适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体验,培养“寄情于物,状物抒情”的写生思维方式,从山、水、花、鸟、虫、鱼的各种神态中引发出自己情感上的激奋与联想,分析、研究并找出规律,然后默记在心,为以后的中国画创作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是写生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培养写生构图的能力

构图,谢赫的“六法论”中称之为“经营位置”,也就是说,画面中各个物象的位置的摆放就像经营店铺一样,苦心经营才会有所收获,然而,面对自然界写生时,自然物的摆放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好看,这样就需要以敏锐的知觉去体察、感悟,以审美的眼光去捕捉,有时候甚至可以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根据画面的需要把别处的花草移摘过来,不管适不适宜,只要画面合情合理就行了,这种概括、取舍的再组合,往往就是一幅结构合理、虚实合宜的画作构图,这幅构图既以自然对象为参照,又是不完全忠实于对象的再创造。面对大自然进行写生,学生常常感觉到课堂上学到的构图知识,在写生实践中似乎都运用不上,更不知道从何着手。首先,构图的选择是情感的选择。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触动自己视觉的美好形象,有一种想表现的冲动,写生的过程时刻保持着这种体察,以审美的眼光去捕捉这种知觉,对象位置的经营也以这种感知为基础,根据这种感知来概括取舍所观对象,再配合以宾主、开合、对称、平行、参差、虚实、掩映、错落等构图的规律进行有意识的编排与组合,创作时不需要对写生稿进行过多的加工和修改,可以更好地保持写生时对自然物象的原生态感受。其次,在写生中寻找构图。树木的穿插、大小的对比、参差的变化、山峦的起伏、虚实的处理……一切精妙的构图均来自于大自然,长期坚持下去,这些组合关系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深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一旦运用起来,便可得心应手。再者,进行小幅构图草图练习。在写生中捕捉构图中的点、线、面、势等关系,可以领会许多构图关系的精华,把握构图中的整体关系。培养写生构图的能力是提高学生水平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这几个方面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画写生教学中需建构一个中国画写生教学的科学体系,从视觉与精神相融合的角度,从人与自然的艺术精神方面出发,结合古代画论中关于“师法自然”一系列观察写生的艺术主张和方法,在写生中,变被动为主动,探索出适合自我的表现方式,在写生中寻找自己合适的表现主题。“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存。”(陈师曾语)中国画写生教学从情感出发,以写生为基础,提炼创作意象,不断坚持探寻,中国画课将会出现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