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重构与协作
时间:2022-03-27 03:11:13
导语: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重构与协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逐步深入,技术发展的速度与高等教育自身节奏间如何匹配是新闻传播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以教学目标的调整为原点,强调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获取对于媒介技术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判断能力,新闻传播实验课程才能走向单元化、模块化,高效推进外部资源的协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通过十年的探索与调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能够自我成长的课程生态体系,并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应。
关键词:新闻传播;媒介融合;实验
教学技术是新闻传播教育中无法回避与忽视的影响因素,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这种可能包含了生产技术的改变、传播渠道的转换以及新闻生产流程的整体演进。有学者认为,“媒介技术具有创造想象环境的能力”,而“人无法离开媒介所创造的想象环境而生存”[1]。近年来,随着技术迭代的不断加速,媒介融合逐步深入,技术发展对于新闻传播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的影响也明显加剧。
1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节奏与规律,四年的本科教育包含通识教育、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实验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所占的时长、所需的资源都和高校、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则与节奏。之前,与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相关的技术变革速度远远低于四年这一基本时间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所面临的不再是时间线清晰的技术推进,而是媒介技术的“爆发式涌现”。有学者提出,在未来社会“涌现优于权威、拉力优于推力、指南针优于地图、风险优于安全、违抗优于服从、实践优于理论、多样性优于能力、韧性优于力量、系统优于个体”[2]。可见,强调实践、强调多样性、强调成长,是需要重视的关键词。新技术类型丰富、更替迅速、多线并行、难以预判,四年对于传媒行业而言,足以发生涉及新闻产品样态乃至传媒机构组织形式的变化。如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教学内容,跑赢四年的时间差,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胜任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工作,成了新闻传播教学的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前瞻性,不仅仅指对于未来的一次次准确预判,更在于如何建立业界、科技界的紧密联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判机制与方式,从方法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一现状对于实验课程的环节影响极为直接。科技发展不可避免地引起实验教学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也推动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这都涉及资金、场地等诸多成本。然而,有研究指出,我国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GDP中占比仅为4.15%,对于新闻传播教育领域,资金不足一直是众多新闻院系在新闻改革中面临的棘手问题[3]。如何准确切入,在资金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新方案,对未来的准确预判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新闻传播实验教学自身节奏间如何匹配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教学的对内重构与对外协作成了需要思考的方向。
2重构的起点—教学目标的调整
在新闻传播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新闻实务课程的补充,普遍存在于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摄影等课程中,从设计到实施都与实务教学紧密相关,其改变也是顺应实务教学内容的转变与扩充,媒介技术在此类课程中本就不具先导性。更何况,互联网的组合形态层出不穷,技法已经难以掌握,盲目跟从这种技法更不现实[4]。第二类是实验教学活动,则是利用较为整体的时间单元,以某个具体项目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新闻生产全流程训练,短则一周,长则月余。这些训练多以行业技能竞赛、创作采风等为依托,推动学生实务技能的迅速成长。此类教学活动在体现技术先导方面更为突出,对于技术迭代的适应性也更强。同时,这一类教学项目外部资源结合紧密,如何将其有机纳入整体教学结构中值得探讨。两种形式的教学目标,都以具体的技能掌握为主。而如今,新闻传播实验教学需要完成一场以教学目标的调整为原点的对内重构。在教学目标上,不再是单纯再现某一种固定的新闻生产流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某几种具体的新闻生产技巧,而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媒介技术演进这一动态前进的过程,需要强调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保有强烈的敏感与好奇心,进而获取对于媒介技术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判断能力。为完成这一目标,实验教学需要给出比以往更为立体的综合课程设计:有涉及理念讲述的部分,需阐释技术发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要提供观察与学习的方法与渠道,并将这一理念通过实验课程以及作品沙龙、业界实习等的环节进行具象化和日常化。实验教学需要基于这一目标建立起完整且符合逻辑、能够与实务课程相配合的教学图谱。在这一图谱下,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共同统筹、同步设计与更新,各项资源才能得到高效转化。
3对外协作的方式—项目化与单元化
教学目标的调整是观念革新,据此所带来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能够把握住技术先导的特质、把控科技更新所带来的未知风险,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教学新内容,成为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难题。这些难题不仅包括针对某一门课程、某一项技术的具体内容演进如何实现,更是如何提供一种机制保障,保证课程能够进行顺畅,迅速完成实时内容升级。在高校,一门课程至少需要保证近40课时的教学容量,内容升级包含了教学目标的再度调整、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教学内容的完整更新、成果衡量的标准设定,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面对现在媒介技术发展的不确定、变化快等特征,新闻传播实验教学课程可以尝试着进行单元化、项目化的改造,这样,课程更新的频率可以大大加快,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的内容升级也成了可能。在这样的设计中,固有时间线条被打破,每个单元都被赋予更为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由不同的教学者承担,4~6周的教学周期也更为适应与社会媒体实践项目的结合。在技术迭代过程中,单元成为内容更新的基本单位,每个学期完成一个或者数个单元的更新,整体课程的动态变化、不断演进成为可能。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尝试与观察。2009年,学院启动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改革计划,整门课程由每学年的8~10个工作坊完成对150名左右的学生培养。每一个工作坊由不同教师主持,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学生以个人兴趣与专长做出选择,和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确认工作坊名单。工作坊主持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业界观察、个人研究兴趣或者选课学生的人数变化,决定下一学年是继续开设相同项目还是对项目内容进行更改,甚至是结束项目。学生盲目投票的方式,也给各位课程主持者带来了压力,知识更新的速度显著加快,对于新的媒介技术、媒介生产方式的观察也变得更为密切,许多工作坊都和社会媒体、全国性媒体比赛紧密结合,以此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同时也激励着教师做出更多改变。在10年的课程推进中,我校先后设立的跨媒体工作坊近100个(次),参与学生总人次超过2000人,举办全院范围的学生跨媒体作品竞赛10届,大赛延请评委60多人次,包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知名主持人、制片人,也邀请了腾讯、优酷等互联网媒体的高层与专家。学生在工作坊中完成的优秀作品在《新京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上得到发表,也在全国性学生竞赛中收获了许多奖项。
4实验教学平台的新职能—课程群落设
计者与支撑平台搭建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灵活扩展的教学体系,面对实验教学的内容重构与对外合作,实验教学平台的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环节参与者,而将成为整体实验课程群落的统筹者,并为这一课程群落的发展提供支撑。如何打造一个虚实结合的全新教学平台,是教学设计能否落到实处的保障。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实体平台“小步快走”的建设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可,“大而全”的任务则转由虚拟教学平台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平台完成通识教育、基础实验部分的学习,教学单位摆脱了大批采购实验教学设备的负担,尤其在如今的技术发展趋势下,这些设备是有可能很快被淘汰的,同时大型机房等部分实验教学空间被释放出来,以智慧教室、研讨室、小型工作室等形式重新分配,直接对应单元化与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教学资源也变得比以往更为充裕,时空限制被打破,实验结果可以被记录、比对、回应、调整。正因如此,教育部也于2017年提出大力建设虚拟实验教学项目的倡导,“统筹规划到2020年认定1000项左右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目的也在于“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5]在虚拟平台的配合下,实体平台也将得到更为细致专业的规划,教师工作室、学生作品孵化平台、与外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各类模式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活力,为未来媒体技术的探索提供场域。
5结语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回应业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应对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冲击,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做出相应调整,在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上进行全新的设计,充分引入社会媒体资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跨媒体传播实验通过十年的探索与调整,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能够自我成长的课程生态体系,在高度关注业界发展的同时,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慎重而勇敢的尝试。希望未来的实验教学能以全新教学目标为核心理念,以外部社会资源作为学分以外的驱动因素,让学生充分浸润在理念熏陶与技术完善为主体的实验教学环节中,无论课堂内外,都对专业前沿动态与技术发展保持高度敏感与关注,成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能自如应对的融合媒介从业者与引领者。
参考文献
[1]吴飞.媒介技术演进脉络的哲学考察[J].新闻记者,2018(12):30-44.
[2][美]伊藤穰一,[美]杰夫-豪.爆裂:未来社会的九大生存原则[M].张培,吴建英,周卓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蔡雯.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J].国际新闻,2017(3):6-18.
[4]唐海江.互联网革命与新闻传播学科重构之反思:一种技术自主性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6(7):143-149.
[5]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EB/OL].
作者:罗雪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上一篇: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拓展与变化
- 下一篇:少儿合唱团训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