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与评价分析
时间:2022-08-19 05:25:41
导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与评价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试图在口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反思的指导下,进行一堂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首先简要介绍口语微格教学的参与者和课程设置,然后说明一些具体阶段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任务,最后对口语课程教学进行评估,以便促进对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反思,提高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口语;教学设计;评价
Tomlinson(2001)认为所有教师都应将教学理论应用在他们的课堂上,并且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一些以具体准则为基础的教学评估指标,例如设计的任务是否适合教学情景以及是否适合参与者的现有水平。此外Schon(1983)认为反思对教学理论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与实践有助于后续实践的提高和对方法论的深刻理解。基于这些观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微观教学的实施以及评价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1口语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在设计这门课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评估学生的特点:低龄学习者。考虑到低龄学习者往往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通常比成年人更不受控制,自我意识不够强(Harmer,2007)。因此会课程设置中安排更多种类的活动,以保持他们的动力和注意力。此外,虽然低龄学习者可能会热衷于参与游戏和活动,但他们开始说话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有时他们甚至会说母语,因为他们的认知语言和语言发展有限(Willis,1999)。因此,在课程活动设置中禁止学生使用母语是不自然和不现实的。考虑完这些因素后,教师将组织三个主要阶段的任务和活动:开口说话前(pre-speaking)、言语交际活动中(while-speaking)中以及后续(follow-up)和反馈(feedback)(Harmer,2007)。在开口说话前,教师会设置很多活动让学生做准备。首先,复习学生上节课掌握的动物知识,这与前一节课有很好的联系,激活了学生的词汇库。学生准备进一步学习之后,教师展示各个动物的照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图像被认为是理想的练习方式因为它可以直接呈现出意义而且学生通常对彩色照片比较感兴趣(Nunan1999)。接下来,教师开始关注语言的结构呈现,把一些语法结构融入一些有控制的活动中。具体来说,教师要求学生用幻灯片上给定的结构唱诵和重复(见图1),以方便同学注意和组织语言。图1另一个注重语言形式的活动是捉虫游戏(见图2),老师在捉到一只昆虫时问Whatisthis,然后用吟唱来回答。通过这种方式,输入再次增强学生的记忆(Ellis,2005)。在所有这些输入和控制活动之后,教师进入言语交际阶段(while-speaking)。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讨论,然后与同学分享。教师展示图片和句子(“Whatisthis?Thisisadragonfly.”),并要求学生跟读。在向学生展示表演示例和指导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和练习“Whatisthis?Thisisa____.”。当讨论结束后,教师让2-3名学生展示,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以及纠正错误,并考虑是否适合进行下一个阶段(Hedge,2000)。接下来是最后一个环节,跟进阶段(follow-up),老师通过询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并给他们布置作业“到公园里去识别那里的昆虫”,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Littlewood,1981)。
2词汇课程教学的有效评价
在培养口语技能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如PPP(陈述-实践-生产)(Littlewood,1981)、engage-study-activate(参与-学习-激活)(Harmer,2007)和inform-accuracy-fluency(告知-准确-流利)(Hedge,2000)。虽然这些模式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关注语言本身,通过语言的受控使用来掌握形式以及通过语言的交际使用来发展交际能力。因此,对一项活动的评价可以基于这两个角度。从反馈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大量的控制练习。此外,互动模式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很少有学生对学生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仅仅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动机就会降低。此外一些课程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以一个活动为例(见图3),教师展示图片和句子,并要求学生跟读(“Whatisthis?Thisisadragonfly.”)。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和练习“Whatisthis?Thisisa___”。这一活动缺乏交际目的,只有语言形式的练习。如果从激励和效率的角度分析这个活动,这个活动实际上是不太合适的。因此,应该通过添加明确的目的来进行一些调整,以提供明确的结果。例如,可以使用成对的猜谜游戏,让学生猜出他们所拥有的图片,直到他们猜对了为止(Willis,1999)。图3总体而言,虽然口语课程设置的整个过程并未能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但是达到了意义以及形式的呈现。因此,尽管有一些小的缺点,考虑到初学者的水平,我认为口语课程设置的活动总体上是合理的(见附录2)。
3词汇课程教学的及时反思
根据Levelt(1989)的研究,口语交际中有三个基本的过程:conceptualization(概念化:决定你想说什么)、formulation(公式化:决定怎么说)和articulating(清楚的表达)。Goh和Burns(2012)强调了说话的核心技能,即说话者使用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和策略(strategies)。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些共性:知识在大脑中被加工成概念化的操作和技能是影响语言表现的主要因素。前者侧重于学习者大脑的运作,后者侧重于方法论,两者对口语课程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口语课程设计任务将主要集中在任务型活动上,帮助学生在潜意识中习得和说语言,而不仅仅是学习(林琴英,2015)。以下是课程设计方面的一些具体反思:3.1充分利用互动帮助孩子学习语言。互动可以被认为是沟通的最后一个核心过程:表达。根据Vygotsky(1978)的观点,语言的发展主要来自社会互动。他认为,如果孩子们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中互动,他们更有可能习得目标语言。因此,他提出了“ZPD(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理论,意思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孩子在一定的帮助下即将达到的能力。Harmer(2007)认为真实的材料在课堂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强调教师提交的听力文本和相关数据应该是真实的。以微格教学中组织的采访活动为例,访谈活动要求学生用幻灯片上呈现的语言结构作为支持性指导来完成采访交流。当学习者采访他人时,他们可能会协商他们各自语言的意思,使其成为可理解的输入。此外,通过采访,他们可以观察其他人如何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表达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注意的产生将有助于习得,正如Schmidt(1990)所提出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注意到的时候才会发生。因此,在未来的口语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真实的互动活动(如:采访,角色扮演)。此外,根据Schmidt(1990)及其同事的研究,他们认为一对一的互动可以让孩子接触到调整到他们理解水平的语言。因此,可以推断,在一对一的互动中,当初学者理解有困难时,通过互动中的不断复述和解释,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可理解性输入。3.2教师在交际课堂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根据Harmer(2007)的研究,教师在交际性课堂中有三个主要角色。其中之一是促进者,即传递正确的信息促进课程发展。第二种是参与者,最后一种是学习者和观察者。如果教师作为课堂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在口语课活动中一些低效的活动是可以被发现的。教师不时地从黑板上移到课堂上,观察所给的任务是否太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果有,教师可以立即调整游戏,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scaf⁃folding),减少学生的困惑。每当教师提问时,应该观察学生的反应并检查学生的理解,通过提问一些学生,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给出答案。如果学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老师就不需要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促进者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换句话说,教师扮演了一个控制者的角色,决定了活动的开始、结束和顺序,而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对交际类课堂是无效的。教师在设置任务后,应从黑板上走出来加入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促进课程的进行,在活动之间建立联系,逐步推进学习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直接找出一个任务。
4总结
通过对小学英语口语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教师对于小学英语口语课程的设置更清晰,提升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不断地评估和反思之后,有助于提高小学口语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Branden,K.Task-basedLanguageEducation:FromTheoryto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1-16.
[2]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3]Goh,C,C,M.andBurns,A.TeachingSpeaking:AHolisticApproach[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2.
[4]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Z].Ox⁃ford:MacmillanCh.14Teachingvocabulary,2007:229-247.
作者:王苗苗 单位:英国利兹大学
- 上一篇:情绪管理在小学生短跑教学的应用
- 下一篇:提升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