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时间:2022-02-11 11:28:15

导语: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近年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各行各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域块等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的运用,不仅意味着会计行业在未来将面临巨大的冲击,而且预示着传统会计教育模式将不再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本文以人工智能对会计人员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构建一套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财务岗位大幅减少,亟需进行转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财务机器人的逐渐普及已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会计行业中大量基础性重复性的低级工作将会被财务机器人所代替,市场上对于财务岗位的需求量会逐年削减。财政部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我国累计共有637人通过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其中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师人数分别是443万、180万和14万,初级会计师的占比高达69.54%,而高级会计师占比仅有2.2%,说明会计行业人才两级分化趋势十分明显。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财会人员要想在激烈的“人机”大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在实际工作中的战略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努力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转型。(二)人工智能催生“人工智能+会计”人员需求。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无论是财务软件在工作中的运用还是财务机器人的开发、应运和维护,均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财务机器人使用方法的专业会计人员与计算机研究人员紧密配合,协助开发和维护系统程序。人工智能和会计学科不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两个学科,相反它们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工智能+会计”无疑是会计人员转型的新方向。(三)积累跨领域工作经验,学习国际知识开拓国际视野。受到专业性质、思维模式等众多因素的束缚,大多数财务人员只关心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财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所处行业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关注,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力度更是微乎其微。为了实现财会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财会人员跨领域知识学习显得至关重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一些大中型企业、科技文化创新型企业都纷纷迈出国门,实现经营业务的全球化。同时,一些国外的企业也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经济行为日趋频繁,这些业务除了要求企业聘用的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外,还要求其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熟悉和掌握分支机构所在地和派驻机构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以及会计准则等相关知识。为了在跨国工作中能得心应手,财会人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二、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计不合理,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随着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各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的会计专业学科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但是课程设计明显呈现出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管理会计等为辅助的特点,同时大部分院校还是主要采用以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换句话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多关注核算能力,忽视了管理能力;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高。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机器人逐步取代高标准化、规范化和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工作,但无法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控制和筹划,即无法替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因此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应当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课程体系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平稳过渡。(二)师资队伍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无法适应现有的招生规模。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领,是推动会计教育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会计教师队伍力量明显很薄弱,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问题,首先,教师内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其次,大部分教师只注重本专业的研究,基本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也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双语教学模式基本不能实现。此外,我国高校的会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小,教学实验基地、“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设施亟待完善。(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在会计教育中,考核评价是实施教育管理控制的主要手段,也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会计教育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即高度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这一考评机制的严重弊端体现在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会计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其特殊性和综合性。如果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无疑会误导学生只重视课程学习,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等教育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各种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还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人工智能背景下,各高校应当顺应时展的最新现实需求,坚持以培养“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不断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向社会输送大量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性会计人才。(一)实现“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课程体系转型。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出发点,坚持“一个转型,两个加强”指导方针,从教学中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一个转型”是指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转向以“管理会计为核心,财务会计为辅助”,提倡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础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管理会计分析数据、解决问题、合理筹划企业资源。“两个加强”之一是加强跨学科选课力度。随着财务机器人在会计行业的应用,财务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系统的维护愈加重要,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人才除了丰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因此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跨越学科边界学习,对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两个加强”之二是加强网络教程的力度,近年来,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成为一种新潮流,通过提供线上学习可以解决学时短、课堂时间难以全面掌握所学内容、理论和实践集中讲授造成时间浪费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壮大教师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应当重视国内外优秀会计人才的引进,不断为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对教师团队培训,改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此外,选拔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为双语教学做好准备。随着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收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更不会让其接触核心会计资料。针对在会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各高校应当采取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集教学、实验、应用、操作为一体的会计审计实验室、沙盘模拟推演实验室以及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三)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各高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建立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考核评价机制。在评价学习能力时,遵循“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由化”的原则,合理分配笔试成绩、实践操作成绩以及口头表达成绩的比重;平时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学生在平时案例分析、小组作业以及课堂互动的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在实践能力考核时,对学生在ERP沙盘模拟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打分,综合学生参与会计专业类竞赛等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最后将二者的加权平均分数作为实践能力评价依据。在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时建议引入学术创新学分,如成立创新计划项目小组、学术科研兴趣小组,使用等级评估法,将最终总成绩作为最终评价创新能力的依据。

四、结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财务机器人在财务工作中的大力推广不仅对会计人员职业规划和发展转型提出新的要求,而且对各高校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时展的新需求,各高校应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构建符合现实需要的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等教育在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云虹 王俊霞 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