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探析
时间:2022-06-30 05:31:24
导语: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金课”是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金课”建设是强化本科教育关键。本文以离散数学课程为例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出发,针对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学习兴趣培养、文化自信培养、信息化教学等问题,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金课;改革;教学质量
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金课”概念。吴岩司长在建设中国“金课”报告中指出课程解决的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1]目前,部分课程仍存在着学生“碎片化”学习模式、课程兴趣不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以离散数学为例,结合实际课程教学情况,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离散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初学者易感到抽象,知识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感觉离散数学难学甚至产生厌学的心态。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需在培养数学思维的同时,引导学生用计算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至关重要。(一)“串联”章节内容。对于离散数学课程,其章节内容包含了集合论、数理逻辑、组合数学、图论等,这些章节内容单独都可成为一门数学分支,许多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仍是一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其内部的主线。如何“串联”起这些看似独立的课程内容,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离散数学的一部分,其章节间必然有本质的联系,且章节间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套路”。其研究思路可大致归纳为四大步:一是定义研究对象,二是定义“运算”,三是探究性质,四是应用。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知识点进行严密的定义和扩展延伸。(二)趣味性、情景式教学设计。离散数学内容较多,易使学生感觉课堂枯燥,这其实也是目前许多数学类课程遇到的共性问题,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有必要加入趣味性的内容,如集合论时提出理发师问题;数理逻辑部分提出渡河问题;图论部分介绍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等,甚至在设计具体知识点时,也可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思考,从而调动整个课程的氛围。同时在教学设计时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授数理逻辑推理理论时,可加入一些逻辑推理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推理场景。在讲笛卡尔积的时,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到选课的情境中,以选课信息表和基本情况表作为入口,将学生带入笛卡尔积的情境中,去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2]。(三)知识点的融入及学科间结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有会疑问学习的课程到底会有什么用,学习离散数学课程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等作用,说起来太过空洞,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到其实际应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知识点之间的融入及学科间的结合,可以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解决学生对课程作用的疑问。如在命题逻辑时,设计一个问题:小明说小李在说谎,小李说小王在说谎,小王说小李和小明都在说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其求解。引导学生通过主析取范式,和后续课程数字电路的逻辑代数打通;通过编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编程能力。对于其他知识点教学设计时,也可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结合。(四)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大学所有课程都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离散数学作为一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除了需要传递课本的知识点以外,还需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因此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数学史、数学文化的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发现数学之美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二、“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离散数学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感觉课堂较为枯燥,学生的参与感较低,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离散数学作为一门覆盖内容极为广泛的数学课程,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熟练地对知识点进行应用,因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尤为重要。针对离散数学的特点,可通过利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完成疑难解答、创新引导。该模式由Lage等人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使用。对于离散数学课程,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要求,设计学习的任务单,并针对教学重难点录制微课视频,时长5~10分钟;建立交流平台,传输视频和学习任务清单;在授课阶段,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模式,由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进行课堂总结和问题延伸,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实际授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串联性、趣味性、应用性,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金课”,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王维花,宫成强,王志巍.《离散数学》情境式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以“笛卡尔积”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3):65-67.
[3]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9):22-28.
作者:吴杰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下一篇: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探讨
精品范文
10课堂常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