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时间:2022-03-01 09:44:30

导语:高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报告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吹响了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号角。新时代和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快追赶超越,是新时代赋予西南石油大学的光荣使命。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响应时代“创新”的主题,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教学模式

2015年,国务院公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由此拉开大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关键点,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的发展进程来看,一流的大学一定会有一流的专业学科和一群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就是持续提高学科专业水平,并不断孕育一流人才的过程。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如何更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成效,提升创新水平?这都是摆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乃至所有地方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重大意义。《国际贸易(双语)》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诸多涉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对外经济贸易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西南石油大学首批改革试点的双语类课程。在国家积极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对高校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各地方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以《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应该进行的改革。近几年,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有很多。杨萍萍、袁朋等(2018)提出:创建现代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搭建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兰剑、王荆川(2016)指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该增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有效实践时间(持续性),强化现实环境构建,优化教学内容与效果(现实性),均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专业特色价值(整合性);杨慧磊(2018)认为:地方院校首先应该集中资源建设自己的特色学科,将其打造成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的发展,同时结合区域优势,将自己打造成区域特色型高校,厚积薄发,逐步建设一流学科,逐步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白龙、陈雷鸣(2017)认为: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互为促进,进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培养一流人才的目的;黄进(2016)指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确立本科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坚持奉行“以本为本”,确立“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创新开展以“博、专、雅、实”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工作——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博”闻视野;打造“专”有特色的“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孕育创新精神,激发高“雅”有灵魂非标准的创新思想;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能力。

一以国际化标准培养博闻视野

“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快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把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抓手,但应明确国际化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拿”。它是指通过升级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探索课程、专业、项目等的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等多种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把与国际名校的合作转化为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优秀人才和优秀学术成果引入课堂、推向世界,不断提升“双一流”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西南石油大学《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为例,近年来,学校通过引进海外名校优秀博士,合理组建教授—副教授—讲师“老中青”三代结构合理的课题组,明确开阔学术视野、提高语言水平、更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色的双语课程国际化培养目标,带领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发展前沿,分享最新学术成果,鼓励学生交流展示,并通过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国外专家进校讲座、中外学生圆桌会谈等多种方式,不断践行新时代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以“探究式-小班化”推动课堂革命

“探究式-小班化”教学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高阶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把头抬起来、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课后忙起来”。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关爱学生等言行示范,其育人作用能够得到深度发挥,同时,也能够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促进教学相长。以《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为例,新生进校就按25-30人编班,以小班组织教学。在控制班级规模的基础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简单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照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讨论、案例、问题、游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建立研究生助教培训、选聘与管理体系,选聘优秀研究生,特别是留学生担任课程助教,协助教师进行课前准备、组织课堂讨论、课后辅导答疑等,以利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此外,课题组以“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研讨、方法培训等方式支持相关教师开展探索,以“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及产生的示范教师、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PBL、TBL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推进“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度探索。

三采用全过程学业评价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

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努力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以《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为例,教师将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均计入平时成绩,平时考核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期中考核等多种形式,考核总数不少于6次,并且采用加减分制度,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起计分为60分,教师根据每名学生的平时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学期期末时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每名学生的课程成绩,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从此成为了“过眼云烟”。全过程学业评价实施以来,可以见到的明显效果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各种项目获奖、竞赛获奖表现出来,说明全过程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四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激发学生“脑洞大开”

为改变学生“死记硬背”、“60分万岁”的被动学习状态,从2016年开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试点,启动实施了“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鼓励教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检查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要求课程考核内容注重与时代和学科前沿接轨,多为学生提供诠释和运用知识点的机会。教师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小论文、小设计、读书报告、调查报告、实践活动、文献查阅和研读等,均可作为评价内容,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式”学习向“想象式”学习转变,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同时,更要去想象、去独立思考、去自由探索,激发学生去“异想天开”、创新创造,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标准与非标准考核相结合、灵活考查与基础考核相结合、动态与静态考核相结合、个人与团队成绩相结合的原则,打破了过去将概念绝对化、问题简单化的认知局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非标准答案考试”从制度设计上消除了学生逃课、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现象发生的隐患。如《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考题:“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如果你是中国(美国)贸易主管部门的领导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维护本国的利益?”这类“脑洞大开”的考题,既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热情与潜力,又拓展了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五畅通教师沟通促进教学改革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来说,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主动自觉探究教学创新应该成为常态局面,从而在根本上确保“教师是第一身份,上好课是第一要务,关爱学生是第一职责”。《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组以教师教学发展为抓手,坚持不懈地推动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和方法更新。通过各种“教学沙龙”、网络平台、QQ群等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社区,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教师教学发展研讨活动,增强了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学术上的沟通与合作,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教学业绩突出者在教学社区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不断传播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师的角色不再单纯是知识传授和灌输者,还应该是学生探索未知的激发者、高效学习环境的创建者、知识体系建构的组织者、能力培养的帮助者、人格养成的促进者和价值塑造的引领者。

六在教学改革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双一流”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积极深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质的飞跃。“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课程和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创事业谋事业”的意识、知识、素养和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融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如《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组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培养方案,作为学生的必修环节,实施课程体系建设计划,重点打造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贸易实训》、《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等“理论学习型”、“实践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推行“探究式-小班化”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另外,增设了“多学科交叉型”、“前沿探索型”和“创业结合型”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双创”实验课程体系,实施学生“双创”实验培养计划,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关注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和孵化三阶段发展,着力成就学生的“双创”人生。

七升级软硬件,支撑教学改革创新

“双一流”建设高校应该长期坚持全方位、大力度的本科教学投入,建设学术殿堂式教学环境,形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软件”与教学环境等“硬件”良性互动的“全空间”育人格局。传统的教学空间无法自然形成人性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智慧碰撞的氛围,无法高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配合教学理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依托学校建设的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性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空间与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双向促进,比如将手机互动平台和软件融入课堂,雨课堂、课堂派等工具的有效使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智慧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关注度,有力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八结语

“双一流”建设既是高等学校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双一流”高校应该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培养人才的全课程和全过程,实施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明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学生学习方式的牵引;明确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堂”与“考试”两个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国际化培养、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建立健全多维度、多渠道的一线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改革创新的热情,全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双一流”建设与大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8,6:1-6.

[2]梅雄杰,李志峰.本体与模式:“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8(02):76-84.

[3]马建中.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25-26.

[4]欧阳琰.一流学科建设之道——“研究卓越计划”国际比较及探疑[J].高教探索,2017(02):20-26+80.

[5]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作者:陈雨柯 彭倩 陈曦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