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02-28 10:31:38

导语:“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背景下,面对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新时期加强高校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迫切地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影响到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就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深层次剖析其中的问题,提出合理措施进行改革,以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改革

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下,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迫切地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可以推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应该立足实践,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理论和实践联系,建立完善的应用型教学体系,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依据。

1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经济法”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紧紧围绕实际纠纷评判展开,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但是,综观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来看,“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却有所不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法学能力培养。由于陈旧理念束缚,部分教师将自身的法学思维直接强制性加给学生,阐述法律的相关概念和原则。[1]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最终的教学结果却同预期相背离,尽管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客观,但是经管类专业学习成效却处于较低水平。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需要紧紧围绕经济和管理思维着手展开,教师不应该从律师角度来分析问题,而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从经济学思维来分析问题,更容易被经济专业学生所接受;从企业管理角度来分析问题,更适合财务管理和工商管理学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可以了解到,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目标设置方面,由于理念束缚与学生专业相背离,挫伤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1.2教学重点缺失。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中,尽管经济法相关教材内容众多,但是不同教材内容差异显著。部分教材经常使用,覆盖内容较为广泛;部分教材则注重法律实务,以求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相关操作。[2]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过分关注教学章节内容,忽视学生对法学思想的认知,影响到“经济法”实践教学质量。所以,需要在分析和解决法律时间问题基础上动态调整,以便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推动学生实践思维创新。1.3教学手段单一、陈旧。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多数高校在教学中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实际教学方法单一、陈旧。[3]尽管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与此同时,单一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经济社会需求相脱离,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1.4理论和实践脱节。综观当前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现状,由于“经济法”课程自身特性,对于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特点,但是在具体经济纠纷解决中,如果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充分,无法厘清法律本质和法律关系,将难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自身所学的理论内容。[4]与此同时,在“经济法”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基本的理论问题分析,致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所以,推动“经济法”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2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2.1坚持服务专业为中心,推动教学内容改进。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持续深化下,现有的专业分类尽管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批判,但是分专业教育仍然占据主流。专业教育主要是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如何通过专业思路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当前主要任务。在专业教育环境下,应该深入调查人才市场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深化。[5]所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推行校企合作方式,重点讲解《合同法》和《公司法》内容,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讲解中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所以,以坚持培养学生法学思维方法和学生权利意识为目标,优化课程设计和概念讲解,列举实际案例贯彻法学思维方法,提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实效性。2.2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后续岗位实践工作能力。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可以学习“经济法”相关理论知识,对经济现象具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是否存在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法律风险等问题,以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奠定基础。故此,构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市场交易法、市场主体法、市场竞争法以及经济纠纷解决法,在此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梳理经济纠纷,把握经济管理和法律之间的关系。2.3列举实际案例,创建情景课堂。为了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知识,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提供案例后,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实践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大概为十个学时进行一次案例分析,这种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学生可以充分吸收和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生收集资料尽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未必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数学生对于课下的学习任务感到十分反感和抵触,如果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次数过多,会令人觉得教师在敷衍了事,降低自身的教学工作强度,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需要合理把握案例应用次数,穿插式教学,结合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分析和探究,以便于保持学生的学习新鲜感,在解决实际案例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面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建立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立足实践,推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覃翠爱.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1):113-114.

[2]邱俞捷,雷裕春.创新创业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法制与经济,2017,23(5):50-53.

[3]杨秋明.应用技术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11):85-87.

[4]李喜燕,封红梅.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50-153.

[5]单盈.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研究与改革———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29-32.

作者:邵永山 单位:聊城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