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业能力本科会计教学模式

时间:2022-05-13 11:15:00

导语:会计职业能力本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职业能力本科会计教学模式

摘要:会计教育观念必须跟上商业社会的发展需求。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由于高校缺乏与需求方的沟通交流,导致本科会计教育与市场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不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本科会计教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此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师考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未来职业成长所需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

关键词:会计教育;会计职业能力;会计教学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商业模式及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逐步迈向世界,这使对于懂国际经贸规则、精通国际会计惯例、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基于这种需求下,会计教育改革成为会计教育界、实务界探讨的焦点话题。

1会计职业能力内涵界定

关于会计职业能力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67年的《职业知识框架》中指出,成功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如信息处理、沟通表达、领导决策及经营管理等能力及职业道德。IFAC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于2003年的IEP2中,系统地总结了各方研究成果,提出将会计职业能力依据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分为三大块,其核心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沟通与交流技能和理性思维能力。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国内学者许萍和曲晓辉(2005)借鉴IFAC的观点,提出了我国高级会计师的能力框架。200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中规定,职业会计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运用技能、个人技能、人际沟通技能以及组织管理技能。财政部颁发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指出,高会人才的能力要求包括:精通业务,熟悉规则,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参与战略经营管理决策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文章以这一观点作为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2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学校会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会计本科教育的普遍性问题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缺乏与实业界的沟通,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偏重专业知识讲授,技能训练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这种无视实体企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而进行的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体系设置,导致培养目标有偏误、课程设置有遗漏、专业课与基础课比例失调、专业课之间内容重复,与之相应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出现许多弊端。

2.1培养目标整齐划一

我国本科院校大部分都开设了会计专业,这些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基本上都是依据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即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的高级会计人才。笔者所在的一所刚由二本院校升格为一本院校的大学,将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掌握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胜任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显然,这是依据标准而制定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忽视了各高校的自身特点、专业条件及市场差异化需求。

2.2课程体系设置偏差

课程设置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部分。目前,国内高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均大同小异。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以“两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学、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为主。公共基础课设置主要在大一、大二,占用的学时和学分也较多;从大二开始陆续开设学科大类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等课程,以及会计专业基础必修课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专业课主要在大三、大四开设,如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财务分析、审计等必修课程,以及金融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评估、项目评估、公司理财等选修课程;大四下学期主要是毕业设计,一般不再安排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国际化课程以及信息技术、数据开采工具和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开设不够的问题。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经济活动日渐跨越了国界,若不熟悉国际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自然就无法胜任并处理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业务,更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

2.3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部分高校在大二学年末或大三一期进行为期两周或四周的会计手工模拟集中实习,而能够把全套业务资料完成核算处理,将产品成本核算出来,最后编制出正确的报表的学生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模拟实习前期不动,等到实习结束时抄袭同学的资料,实习效果一般。部分高校在大三时实行分散式专业实习,要求学生落实实习单位,时间一般安排在期末,以便学生利用寒暑假自行延长实习时间。尽管部分高学要求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督,做好与学生沟通的过程记录,但仍然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专业实习,并达到预定的效果。大学最后一学期,高校都会安排半年的毕业实习,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该阶段大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有的忙于各种考试,如公务员考试、考研复试等,根本无心按实习要求系统地实习。纵观高校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会计综合实训及会计分析等管理型实训缺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突出,会计技能实训不够,致使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大多只会依据会计准则要求进行处理记录、编制报表等工作,不能从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4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

高质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科学有效实施,而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安排的课时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毕业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本科会计教育扩招后,许多高校的师生比大大低于教育部要求的水平,因扩招而造成的师资相对短缺,使得小班讨论在大部分学校难以实现。另外,大学教师在科研考核的压力下,对课后辅导、作业辅导等所花费的时间远少于以前,故学生普遍感觉到辅导不够。当前,会计教学中教学内容以准则为主,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且大多是对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的简单讲授,对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同时,由于缺乏实际的业务经历、经验,致使学生缺乏对经济业务的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记住专业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来检验。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习进度,检验学习效果。传统考核方式一般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考核的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部分(多是通过平时作业、课堂参与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考试)和终结性考试部分(多是每学期期末学校组织的集中性、综合性的期末考试)。其中,体现形成性考核部分的是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作业、提问等组成;终结性考试部分即期末考试,其形式相对单一,包括统一命题、统一答案、闭卷或开卷。传统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难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综观上述分析,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高等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任务是探索符合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创新性实践标准,进而提升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模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会计教学模式构建

各高校的培养目标修订和课程设置体系调整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角色要求的转变。通过调研企业、走访企业家和企业高管人员,了解实业界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和当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并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以调整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3.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过程化教学模式

通过调研走访后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体会发现,通过过程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现和创造,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式发展。该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步骤:第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的系统化教学资源设计,并分阶段、按进度及时上传,以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在线学习内容,实现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促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灵活学习,进而提升课前预习效果;第二,课堂精讲章节体系重难点,帮助学生把握知识框架,同时结合学生在线学习后台自动跟踪记录反馈信息,线下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并解答相关问题;第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知识点内容,组内协作完成项目内容,制作微视频并上传,通过相互点击观看、组间评论、质疑、互助答疑、投票打分的方式,进一步修改完善视频内容,实现学生由灌输式被动学习向协助式主动学习的转变,以提升课后学习效果;第四,小组课堂汇总报告展示,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师生研讨总结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通过展示过程化学习记录及提交的资料来考核学生,能够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3.2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研究性教学方法

商业环境是不确定的,职业知识也是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的,职业能力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核算型会计专业人才供给远超需求,而具备职业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分析型、管理型高级会计人才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结构化显性知识可以习得,非结构化隐性知识(如职业经验、直觉判断、决策等)则需要会计人员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干中学”和情境学习等方式获取。研究性教学即问题式教学。首先,改革课程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整合专业课程,构建知识体系框架,整合能力训练,嵌入通用能力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团队合作能力训练。其次,项目分组、学生参与式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包分组方式,以项目任务和问题为导向展开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切身体验职业环境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由组长带动组员,主动去学习课程群的相关知识,开展小组讨论,并在问题讨论和项目任务实施中实现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最后,通过专业认证考试、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潜能;通过模拟经营、投资训练学生会计信息收集与运用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决策以及战略规划设计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3.3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教师考评方式

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对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及富有创造性,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尽管目前各高校会计教学课程体系中,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了一定的实验课,也在探寻校企合作模式,但因双方缺乏利益共赢点,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实习基地挂牌等名义性工作上,而难有实质性合作。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增加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企业模拟经营、会计仿真类实践课程,如程序结构、Python语言、ERP沙盘模拟、企业模拟经营实训、财务大数据应用、管理会计实战平台等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再现企业生产、管理、财务等各个部门的业务环境、业务操作流程场景。通过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系统训练,使学习者把握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核心精髓,进而提升其综合管理决策能力。其次,提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与能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任何好的课程都是由高水平的教师来实现的,高水平的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学科的理论素养,还要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从而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整体性分析与驾驭能力。同时,高校要鼓励教师利用闲暇时间走进企业、到企业去做一些兼职工作,如担任顾问、担任独立董事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习、调研、参与管理决策、案例分析与研讨等广泛的途径来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自身实践,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实例带到课堂上,并结合实践进行理论阐释,能够使课堂更为鲜活,同时能够运用恰当的理论指导实践,针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科研项目从实践中来,科研成果为实践服务。最后,改革教师评价体制。目前,高校师资队伍评价制度主要是科研考核。多数高校鼓励教师申报和承担国家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在国际主流高端学术刊物和国内高端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这种价值取向下,教师的理性选择是以最少的时间和最低的标准去完成教学,拿出更多时间去搞学术研究,对教学工作则采取应付态度。如何健全会计教师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将更多大学教师从过多注重研究的状态引导至关注研究、教学和实务上,以均衡分配时间,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推动协助教师研究、教学和实务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社会平台构建,建立帮助教师全面发展的保障机制,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例如双师型培育制度,参加各种会计实验教学研讨会,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软件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到国内具有会计学特色专业或重点专业的高校以及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观、交流、学习等等。

4结束语

随着“大智移云”技术引领的智能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数据的采集和加工等传统会计核算业务将逐渐被计算机信息处理所替代,新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升级需要高水平的会计人才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理论水平与能力,以问题导向项目式教学方法融合于过程化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教学的改革,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12(1):25-35.

[2]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3-15.

[3]李明娟.基于职业能力供需差异的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170-172.

[4]王胜清,冯雪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以2015—2016年北京大学开设的混合式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11)71-77.

[5]韦冬余.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55-157.

[6]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80-85.

[7]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J].会计研究,2007(3):55-63.

作者:李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