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时间:2022-03-12 10:42:58

导语: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应对这一发展趋势,高校适时开设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虽然从平时的教学情况来看,该课程的总体运行呈现良好状态,但也存在些许问题。就此,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教学模式各环节为切入点对其展开梳理。结果显示,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中,本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教学程序不畅、辅助条件过重以及评价体系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激发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概况

鉴于本课程涵盖的会计知识与英语知识都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知识,要系统阐释这些知识需安排较多课时,所以本课程的定位是会计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这样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英语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程知识,还可以对前期所学会计专业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目前,开设会计专业英语的班级只有2017级的学生,听课总人数涉及149人。从既有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秩序总体上呈现良好状态。学生能准时出勤、安静听讲、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也能正常使用,只是从每周举行的小测验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究其原因,除了与课程教学模式有关外,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关键[1]。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为参加单招考试而招收的高中毕业生,这类学生没有经过高考英语的应试训练,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这是本课程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如何在既有的英语学习状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是关键良策。

课程教学模式的问题

1.教学目标方面。由于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明确教学目标对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性。这也是为何学术界对教学目标的内涵如此重视的原因。当前,针对教学目标内涵的阐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标准要求说,认为教学主体为教学活动设定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即是教学目标[2];第二类是教学结果说,指出参与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怀有预期结果,且这种结果可进行技术测度[3];第三类是学习结果说,该观点认为作为教学活动目标群体的学习者若持有从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结构改变的心理,即是具有教学目标[4]。显然,这些针对教学目标内涵的解读虽然存在差异,但都强调了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对教学活动的预期。这实质上表示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应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应综合考虑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预期。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巩固会计专业理论的同时,熟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外语知识。具体而言,扩充专业词汇量、掌握基本的专业英语表达方法、阅读英文原版会计资料以及准确、迅速筛选国外会计信息是本课程期望达到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涵丰富。只是这些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预期是决定教学效果能否达成的关键。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超过六成的学生期望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提高听力、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三成多的学生则希望在写作能力上有所提升;约两成五的学生将目标设定在口语能力和语法的提高上。借此看来,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预期并不存在实质矛盾,要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只需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尊重学生的预期次序即可,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强制,并没有突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预期。2.教学程序方面。当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学程序就成为决定教学质量能否达成的关键。合理的教学程序有助于课程知识的传递。由于英语知识的习得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各类英语教学目标实质上都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记忆能力。而一个以提升英语记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程序应包括接收信息、检查、巩固、实际应用和复习等多个步骤[5]。其中,接收信息是英语记忆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明确英语记忆的目标,合理安排记忆内容,提升学生对英语记忆的兴趣。检查是英语记忆的第二阶段。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记忆错误,特别是在英语记忆遗忘率不高的情况下,对学生错误的记忆予以纠正,强化学生对正确知识的记忆。第三阶段的英语记忆教学是巩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个途径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生多感官地识记英语知识点。在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后,将启动教学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实际应用。从学习知识的目的性而言,实际应用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通过实际应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可检验知识是否习得。复习是完成教学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具有不可或缺性。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在英语知识的习得中尤为如此,复习不仅能修补、巩固所学知识,还会激发学生对既有知识产生新的理解。比照上述的教学程序,本课程教学程序存在明显的环节运行不畅的问题。虽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较为宽泛,但依然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导向。只是在课程内容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仍存在欠缺,所以本课程教学程序的第一个环节——接收信息就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也就导致第二阶段的“检查”出现问题。这种问题体现在冗长、繁杂的知识点让学生的遗忘率过高,以致不能全面、细致地矫正学生的错误知识点。问卷结果显示,77.85%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内容较多,不易熟记重点知识。到第三阶段的“巩固”时,受前两个环节的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持有多高的兴趣。在全体听课学生中,有69.13%的学生是因为学校的安排才选修了该课程,而4.7%的学生则是对本课程抱有较低的兴趣。至于实际应用和复习,更是问题突出。根据调查,只有4.03%的学生会在课堂外花费1—2小时的时间学习该课程,而高达53.69%的学生则几乎不会对该课程进行特别的学习。由此,推动教学程序各环节的顺畅运行是必然方向。3.辅助条件方面。教学目的达成除了受师生关系、教学内容等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教学媒体、时间、空间和心理氛围等辅助条件的制约[6]。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尤为明显。以教学媒体为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死板、单一,用音频、视频等方式传播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拓展了课堂知识,为学生呈现更多的知识量。然而,若过分倚重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地位的受限、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机械化[7]。由此,辅助条件的是否适度使用也是影响教学模式能否发挥功效的重要因素。4.评价标准方面。完整的教学模式需要评价标准作为最后一个拼块。评价标准的作用在于教学结果可以参照标准进行评价,用以发现问题并就此进行教学优化与完善,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评价标准的建立对教学模式功效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然则,即使意识到评价标准的重要性,也只有少数课程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标准,许多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还处于构建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评价的重点错置,教学硬件等在教学评价标准中占有过高的权重,使得教学软件受到忽视;另一方面则是囿于教学评价的导向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而造成教学评价趋于形式化[8]。由此,要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需结合课程的实际,厘清教学评价的重点。目前,针对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教案评估、督导听课以及学生评教等。在教案评估方面,教研室会于学期初对任课教师前两周的教案进行检查;到期中阶段,则会进行全面检查;同时,教学督导也会在课堂教学中检查教案。教案的规范程度、设计、备课情况以及教学总结、反思等都会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会安排教学督导随堂听课。教学督导会在课后指出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可取之处,并将听课结果纳入教师考核的范围。在学生评教方面,每学期末学生都会在查询成绩时对任课教师进行评教,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师仪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这些也会成为教师考核的依据。综合而言,教案评估、督导听课以及学生评教等都能为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提供依据,但这只是一般性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科研任务与评价内容的不兼容也是制约课程评价体系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

对策建议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由于本课程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会以教师的安排为优先,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学目标与学生预期的偏离。而这种偏离如果不能得到矫正,将直接影响教学程序的运行。鉴于此,在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将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等纳入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当然,这并不表示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唯学生预期而论,还是应紧扣教材内容,将学生预期与教材内容相融合来设定教学目标。其次,理顺教学程序。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课程应重视教学程序的启动运行,尤其是在检查、巩固、实际应用和复习等环节。这些环节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在加强教学双方互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用WordRelay(单词接龙)等游戏方式将教学程序中的检查、巩固、实际应用和复习等环节实施完成,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要将教学程序中各环节的作用发挥充分,还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才能配合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程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摆正辅助条件。诚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的演变受益匪浅。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的转变已然表明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但这也不表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课程教学的全部,相反这些技术只是课程教学的工具,应避免课程教学沦为这些信息技术的“展示秀”。而且知识的传递强调的是长久性,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种注意力是否因知识传递手段的新颖而具有长久性还值得商榷。由此,在课程教学中,应适度运用辅助条件。最后,完善评价体系。常言道,“育人如种树”。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园丁要对树木进行细致的修剪才能保证树木的健康。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体系亦有此功能。囿于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的达成往往会出现偏离,所以要保障教学效果的实现必须构建适宜课程特点的评价体系。而目前的教学评价方法一方面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框架;另一方面也为评价体系的内容提供了一般性的参考建议。基于此,本课程可结合实际探索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施晓燕、黄鷁飞:《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性别差异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69-72页。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第328页。

[3]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68-69页。

[4]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94页。

[5]晓晨:《英语教学中培养记忆能力的教学程序》,《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2期,第60-63页。

[6]曲艺:《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第39-40页。

[7]王玉霞:《多媒体情境下外语教学模式利弊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第8期,第159-160页。

[8]贺怡冰:《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第5页。

作者:李孟珂 冯力沛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