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进思路
时间:2022-05-09 03:55:58
导语: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进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
从会计教育的角度来考察,会计职业能力框架是为合理确立会计教学目标,恰当组织会计教学提供依据。
(一)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有关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功能分析法(FunctionAnalysisApproach/PerformanceOut-comesApproach)和能力要素法(CapabilitiesAp-proach)(许萍,2005)。其中,功能分析法着眼于会计人员的工作结果,能力要素法着眼于会计人员的投入,因而能力要素法与学校会计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其系列研究中将会计职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三方面(I-FAC,2003)。
(二)教育在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功用
在学校教育中,会计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中对“知识”的要求,而“技能”和“职业态度”通常是由教育方案的整体结果和职业经验来培养的。正如Albrecht和Sack(2000)强调的,会计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及如何学习,以此凸显会计基本原理/基础原则的教育和技能培养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据李晓慧(2009)对英国会计教学体系的考察,英国大学会计教学目标凸显对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传授和学习是基础,而认知和智力技能(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核心和转换能力(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即培养学生运用能力、自主技巧)等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附加价值,也是学生必须获取的高层次“运用技巧”。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取这些高层次“运用技巧”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基本假设和原则等知识,更能牢固地掌握和运用会计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更能适应雇主的要求。
二、以激发职业热情与求知欲为立足点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相关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是尚未掌握相关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大学生,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基础性概念、观点和原理,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对初学者而言入门较难。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职业热情与求知欲,是推动学生今后自觉积极探求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国外的会计教育非常重视入门教育,主张把会计入门知识教育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即让学生在经济生活、资本市场、企业经营管理、商务活动等大背景下认识和了解会计是什么,为解决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掌握哪些会计知识,会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在哪里。这一思想应贯穿于整个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中。
(一)重视开堂教学环节
在基础会计学的首堂课中,应着重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会计职能与内容的扩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引入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后,应从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方式———公司制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即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与问题出发,从服务对象、目标、遵循规范及其审计要求等方面阐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主要差别,指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提供其做出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会涉及更广泛的利益主体。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知识,而且要能在遇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冲突时,自觉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端正立场,采取恰当的行动。会计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讲授基本会计知识时要强调和要求学生建立基本的理念,即会计职业道德的实现必须要靠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并以自律为主。
(二)重视整体观念的形成
为了使学生在短期内对会计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应对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可以把整体内容分成三个模块:第一模块着重从会计循环的角度介绍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基本方法体系;第二模块以生产企业为例,按照主要业务类型,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商品销售、财产清查和财务成果核算,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即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知识;第三模块结合会计模拟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回顾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相关知识,并对会计核算形式和会计工作组织进行简介。第一模块中的内容安排与教材的区别较大。首先应从财务报表入手,指出财务报表是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会计循环的最终目的,然后结合财务报表引入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由于按照会计要素提供的信息过于笼统,还需要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引入会计科目。要全面、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对会计科目的影响,需要引入会计账户和会计账簿。经济业务的具体影响可以通过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进行恰当反映,这里包含了会计凭证的格式与基本内容。最后需要解释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会计基本方法后,应进一步介绍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本观点(会计假设、权责发生制、计量属性及其选择)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理论观点。从学生的反馈意见看,按照这样的思路学习,有助于他们理解会计的功能与作用是如何通过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现的。
(三)重视知识点的深层分析
在具体讲授知识点时,应重视把知识点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分析。比如,在讲解材料采购业务涉及的债权债务时,可将应付账款与预付账款的转化与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分别从企业管理角度和信息使用者角度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做;在讲解生产业务核算时,应引导学生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角度考虑问题,结合企业管理需求去理解生产核算的基本程序和核算要求;在财务成果结转业务例解时,应在提供企业收支数据等资料时,向学生提问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引导学生结合同期开展的模拟实验,理解手工会计下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基本会计循环。
(四)重视其他课程的引入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相关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关于会计职业、准则制定、会计学科、经济法、管理学、金融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讲解现代会计阶段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时,可简要介绍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及其演变;在讲解资金筹集业务时,可适当涉及公司法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在讲解会计凭证时,可适当涉及内部控制和审计学的内容;在讲解财务会计报告时,可通过共同阅读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让学生了解可能的财务会计学及高级会计学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主次得当,其他简介主要为抛砖引玉之用,同时还可适当采取欲擒故纵、欲言又止的策略,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以智力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由于基础会计学是学生学习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受专业知识限制,学生还不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把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和运用等认知和智力能力上,并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其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知。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和原理时,既要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更要重视从其内在的逻辑性进行探讨和论证,通过问题的引入或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比如,在讲解“会计主体”时,首先让学生分析其个人财务收支情况,辨明其收入来源,如父母亲戚的资助、助学金、打工收入等,以及其支出方向,如学费、生活费、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等,然后,提出问题“如果现在我是银行的信贷员,要考察你所在家庭的财务状况,以决定是否对你的家庭发放贷款,那么你个人的各项收支,是否还应归入相应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使其认识到,父母的资助属于家庭的内部交易,在以家庭为会计主体分析收入和支出时,由于其并不带来额外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所以既不能像核算其个人财务收支时归入“收入”项目,也不能像核算其父母财务收支时归入“支出”项目,因此,财务收益的正确计算必须以明确的会计主体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结合企业组织方式的演变,探讨“会计主体”的概念、发展和作用等理论问题。再如,在讲解“权责发生制”时,可以以自己开立事务所提供会计咨询服务为例,通过不同的收入合同安排(如每季度末向客户收取咨询费)和支出合同安排(如每季度初支付办公场所租金),让学生分析一月末营业结束时应该如何核算本月的收入和支出;为什么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要与权利的取得和义务的发生联系起来,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本例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时,还会带来什么样的会计核算问题(即基于复式记账法,还应同时确认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然后,假定客户由于自身经营状况不佳倒闭了,已没有能力偿还应付的咨询费,而房东却一直催交款,让学生分析,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的利润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在遇到的财务困难,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收付实现制”的要点、优点及缺点,以及为什么现代会计在反映信息时要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进行结合。由于在学习《基础会计》时学生还没有专业基础,因此,问题的设定应尽可能贴近生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应用会计知识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图表辅助思维
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WolcottSperry)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如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等;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如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若能采用恰当的图像方式,将知识、概念或构思等利用视觉方式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协助其厘清概念间的关系,加强理解,帮助记忆。在《基础会计学》教学中,可尝试在多个环节利用图表方式进行辅助教学。首先,《基础会计学》中的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相关内容,都可以用真实的或逼真的凭证、账、表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具体感知教学对象的有关形态、结构、内容等特征。在讲解企业的资金运动(资金循环和周转)、账务处理程序、主要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等内容时,都可以用示意图来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步骤间的关系,建立整体观念。对于账务处理比较复杂的经济业务,如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本年利润的核算等,可以用“T”字形账户和箭头进行演示,明确其核算内容及与对应账户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会计基本概念,也可以通过恰当的图形化方式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实质。比如,在解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比性”时,可采用图1以直观的方式进行说明。(三)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会计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对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有不同的解释,但通常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方面。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1)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2)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4)察觉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5)从多种角度考察合理性;(6)在更大的背景中检查适用性;(7)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批判精神是指有意识地进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图和倾向,包括六大要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周青等,2003)。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到常规的教学中,结合常规课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组织中,应注重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堂提问、组织讨论、实际操作、课后自学等。比如,在讲解会计凭证时,鼓励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会计凭证,然后以这些实物为例共同分析其应具备的要素、填制要求和审核要点。在讲解存货盘存制度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永续盘存制和实地盘存制的要点和特点,然后以经营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为例,让学生根据日常观察说明超市与个体经营户采取的存货管理方式是否相同,进一步总结不同存货盘存制度的适用范围。在组织讨论时,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讨论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开展。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问中要尊重学生,语言使用上要有礼,对错误的回答采取不批评、多引导、多鼓励的态度。从教学效果来看,相比单纯的讲授来说,生动活泼的课堂提问与讨论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保持思维的积极主动状态,并能借助群体的智慧和作用,多向传递信息和研讨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增长见识。
四、以“有效教师”和“有效教学”为核心
(一)“有效教师”与“有效教学”
“有效教师”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教师专家加里•D•鲍里奇博士提出的,是指能够构建“影响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表现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的教师。该概念的核心是将研究的焦点由原来专门指向教师,转向现在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包括在内。“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关键在于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有无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
(二)如何成长为有效教师
有效教师首先应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与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有言云“先学后教”,有效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为了保证讲课内容能够跟上形势变化和学科发展前沿,应坚持定期阅读专业期刊与书籍,时刻关注有关社会经济领域新趋势与新政策的新闻报道,敏锐捕捉其对所代课程的影响,不断充实课程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互联网络更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学习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学习和探索,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手段。勤于反思,才有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对相关内容和进度做出调整。每学期末,抽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调查及个别访谈,了解和评估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各方反馈意见和自身教学体会对相关的教学要件进行必要更新。
(三)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离不开“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课后练习”这几个关键教学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科学,应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该适量、适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法的选择应灵活、恰当,服务于所确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明确课件是为课程服务的,应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式与风格,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效果。此外,课件与授课的配合非常重要。在授课之前,要对本节课的基本授课顺序、引导问题的设置、讲解的主要内容、练习思考题等方面做统一规划,然后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插入图片、超链接、动画功能等,有效实现教学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语言应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时间组织要恰到好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即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教学问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同时,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能力”,即能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此外,还要有良好的“评价指引能力”,即教师的评价应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点拨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了确保学习成功率,教师应在课后安排适当练习或问题讨论。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综上所述,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学》,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全面掌握会计方法与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会计知识体系的精神。(本文来自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杂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许燕工作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上一篇:怎样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果
- 下一篇: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