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时间:2022-02-11 09:49:26

导语: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摘要:模拟法庭训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然而因各大院校法学专业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以及未能利用实习基地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等因素的影响,该课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从校地合作入手,通过阐释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现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弊端,提出校地合作模式下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改革方案,以培养反应能力快、思辨能力强的创新型法律人才。

关键词:校地合作;模拟法庭训练;教学方法

一、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概念和教学目标

(一)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概念

最早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是14世纪英国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林肯学院、格雷学院、内殿学院和中殿学院。通过组织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决定哪些学徒可以成为英国律师协会的正式成员,由此获得出席正规法庭辩护的资格[1]。现在各大高校的模拟法庭训练课程大多由此演变而来,是真实庭审的模拟仿真。由学生根据所选案例,自行担任审判长、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等角色,运用所学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法庭上按照不同性质案件的开庭审理流程进行模拟审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法学应用型人才。该课程帮助学生开拓新的知识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对所选择案件的模拟庭审,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程序,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加深学生对有关程序法的理解,锻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通过“亲身、亲历”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成果、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反应能力与思辨能力等。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民事、刑事以及行政等不同性质案件的庭审流程,掌握民事起诉状、代理词、公诉意见书以及辩护词等基本法律文书的写作,还要求学生能够查阅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对案件信息进行抽丝剥茧,合理运用法言法语去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二、现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弊端

现行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主流教学方法为“表演型”模拟法庭。这种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操作模式基本如下:首先,由授课教师选择近几年有争议和讨论点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组长,以组长抽签的方式,让每组学生拿到一个不同的案例。其次,学生自行分配角色,了解庭审程序,进行庭审模拟。在庭审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再次,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庭审程序后,指导教师再次对学生进行指导,从程序把控和文书写作等方面给予学生建议。最后,在所有学生在场的情况下,以表演的方式进行验收,指导教师总结并点评。这种“表演型”授课模式,能够达到学生初步掌握庭审程序这一教学目的,也能够让学生初步掌握法律文书的写作,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法言法语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但是这种模式演练的痕迹太重,缺乏法庭辩论的紧张气氛和真实性[2]。

(一)过于注重“表演”,对抗性不强

因最终验收方式为“表演”,学生在案件模拟过程中满足于能够形成相对较完整的庭审笔录,写出形式合格的法律文书,完成庭审流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审判庭对于整个庭审节奏的把控,忽略了法律文书中己方观点有无清晰明了的表达,忽略了层层递进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重要性,甚至对于举证质证环节的重要性也不甚明了。即使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往往表现为在庭审过程中增加自身所扮演角色的情绪表达,增加庭审的可看性和趣味性。这种传统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下,学生似乎只是根据剧本进行表演,未能充分体会到法庭审判的真谛。

(二)角色缺乏实情仿真,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强

整个庭审程序由本组学生共同完成。为了完成模拟法庭的验收,学生已经通过查阅资料、查找案例等方式提前准备好了庭审所需要的法律文书。并为了通过最后的模拟法庭验收进行了多次私下演练。庭审过程中的程序或者具体细节,也有指导教师对其提供指导意见。因此,在验收过程中,审判庭对于原被告或者控辩双方将要打出的“牌”心知肚明,原告或公诉对于被告或辩护提出的代理意见或者辩护意见全然知晓,庭审判决事先写好,整个庭审过程缺乏对抗性,因此学生对于充分论证自己观点的积极性不够强烈,进而审判庭对于小组设计以外的程序不够了解,难以处理突发情况。原告或者公诉与被告或者辩护方对于对方观点的反驳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更没有通过大量收集相关案例来寻找足够的证据以及理论层层递进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没有组建教师团队,指导教师相对单一

虽然各大法学院校模拟法庭课程的指导教师大多数为“双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书,也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往往以教学为主,执业为辅,以及一些学校将研究论文发表的质量以及数量摆在对教师工作考查的首位,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办案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得授课教师在模拟法庭指导课程中更偏向于教授学生书本知识的运用,而对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指导不足。即使部分授课教师有办案经验,也只能从律师代理或者辩护角度给学生一些指导,而对于法官审判庭的庭审控制和检察官的公诉要点等内容,授课教师无法进行充分指导。因此在课程指导方面,有必要利用各院校实习基地,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专家组成复合授课团队,从不同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庭审模拟的指导建议。

三、校地合作模式下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改革方案

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基本都有法院、律所等实习基地,这就为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形成以司法实习”为中心、以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3],也为模拟法庭训练课程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形成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案例库

法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当认真学习书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当亲身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现状,关心社会热点,查阅各类案件的审判结果与法官在判决中的说理,深入理解“公平正义”的理念,以弥补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第一,学生应利用毕业实习、暑假见习等机会,由办案法官或者办案律师推荐,收集法院、律所有价值、有争议的案件,形成案例库。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法院网等官方网站收集案例。第三,对近期媒体报导过的热点案例进行收集和编撰。这三种形式都可以帮助学生缩小与案件的距离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贯彻“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收集案例的过程中,应海量阅读实习单位的卷宗材料,研究中国裁判文书网中的判决文书,理解法官如何根据证据锁链得出案件事实,理解法律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是社会阅历的沉淀,理解判决结果不是简单的“非赢即输”,理解法律的攻辩、判决的形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而优化自己学习法律的逻辑思维,为今后投身法治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校地合作为依托,打造高水平复合型指导团队

学校与实习基地深入合作,教师与外聘法官、检察官、律师共同授课,采用团队授课模式,打造复合型指导团队。首先,由资深法官分享自身的审判经验与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官思维的指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法官眼中的“公平正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法官职业的正确认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资深法官可以对审判小组进行庭审把控要点方面的指导,并考查其应对突发庭审情况的能力,如面对原被告当庭提交证据、原被告当庭提出回避要求、被告人当庭翻供等情况,原剧本无法进行时,学生应当如何应对。其次,由资深检察官给学生分享公诉案件,让学生了解检察官如何处理检察与法律监督职能的冲突,让学生感受检察官的职业信仰,然后从公诉角度对公诉方的公诉意见书进行指导,不同的角度使得公诉意见书中法言法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最后,由资深律师对辩护方、原告方、被告方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自身的法律思辨思维,针对自己的观点,初步掌握如何有理有据地利用现有证据攻击对方的漏洞和弱点,阐述己方观点。让学生建立证据思维,一切提出的观点,都应当经过充分的证据论证,这样才能说服法官接受己方观点,而不是简单的庭审对抗、庭审辩论。这样的指导过程可以使学生收获颇丰,学生不仅能够将庭审模拟的案例的要点把握得更为全面、透彻,而且学会了如何将案件焦点总结得更为精炼,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充分阐述并使法官接受。这样的指导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研究案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法律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变“表演庭”

为“唇枪舌战庭”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将模拟法庭比赛的竞赛模式融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模拟法庭训练课程验收阶段,采用模拟法庭比赛的对抗模式,即由第一组的合议庭和第二组的原告或者公诉以及第三组的被告或者辩护组成庭审,现场抗辩。原则上同一分组的三方主体任意两方不在考核中同时出现,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模拟庭审时“表演”成分过重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模拟法庭比赛赛制将学生重新排列组合,以竞赛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模拟法庭课程的趣味性,化被动表演为主动应变。学生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案件相关法律规定和各地类似司法判决,制作证据并形成证据锁链,方能应对小组验收时对方小组突如其来的攻击思路,从而在庭审中占据优势。新型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模拟法庭课程允许并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寻求现有法律规则在适用具体案例时的漏洞和空隙,也即所谓的“法律边缘”。学生通过模拟庭审,既掌握了审判庭的庭审控制能力要点,又理解了律师代理的着眼点和难点;既掌握了各种类型诉讼文书的写作方法,又明白了标准答案是相对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更重要的是每个参与者都在公平程序的保障下尽力展示并说明了真实。最后,请实习基地的实务专家从法庭三方主体的角度对学生的现场表现进行点评,学生可以在模拟法庭训练的过程中明白庭审的真谛。教师无法让法学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具备资深实务专家的实践能力,但是通过上述模拟法庭训练课程的改革措施,学生可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知道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务技能方面需要付出何种努力,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远芳.法学实践性教学探析:以“模拟法庭”实训课程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4):89,91.

[2]窦衍瑞.论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法制博览,2018(17):25-27.

[3]黄福玲.法律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构建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9):100-103.

作者: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