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法律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时间:2022-07-02 11:34:52
导语:大学法律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近年来,法律意识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越来越被大家重视,而在2007年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印发的《关于高等教育法律进程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也明确表示,未来将逐渐加大高校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公民意识的树立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法治社会的核心力量,高校对其在法律意识的树立上,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使命。而如何在当下教育中,准确识别出法律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其提出解决方案和意见,本文将予以全面阐述及论证。
【关键词】法律;课程设置;重难点解析
在《意见》指引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集中开设法律课程,但是往往将重点放在课程的专业性学习和案例展示上面去,学生在对专业法律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并没有在法律素养上得到整体性拔高。而如何在高校法律课程的教学阶段,不拘泥于基本法的学习,将教学重点前置在法学素养的养成上,充分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这不仅是整个法律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基于目前教育体系下的难点所在。
一、阳光教学视域下的大学法律课程
(一)大学法律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阐述。法律意识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但是在现实教育体系中,高素质人才法律信仰缺失和法律意识淡漠的情况时有发生,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民众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注,也加速了价值体系内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塑和改革。在教育部提倡的“阳光教育”和“素质教育”意见指引下,树立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重视法律课程的设置,不仅是建设法治社会价值导向的重要体现,更是为了加快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和政治基础。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校方为主导,加速推进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工程建设,这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更可以有效推动法治校园的建设,在高校健全运作的基础上,可以为学术价值的体现奠定良好基础,而法律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也成为了在校大学生基本素养的价值保障。(二)目前大学法律课程教学现状。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出于学生专业唯一性的考虑,只在相应专业中开设了基础性法律课程,而只开设具有宏观意义的课程,缺乏对学生微观价值领域内的引导,对整体拔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无益的。近年来法律几乎贯穿于各项学科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毕业后从事非法律专业的工作时,也会经常面临一些法律问题,而由于高校相关课程开立的情况不理想,导致学生受制于普世的教学体系,教育部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也加强了高等教育中与本专业知识有内在联系的法律学科设置,例如在金融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在传播专业开设《广告法》课程,但是往往这类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来体现的,无法让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用更加重视的态度来审视课程,也无法从全面性的视域下为学生灌输法律的精神内核。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校为例,在关于法律课程的基础设置调查研究问卷中,有29%的学生表示所在院系并未开设相关法律课程,56%的学生表示法律选修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引起自己更高的关注度。可见这样的法律课程设置情况,对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并不乐观。(三)中外情况对比简析。在我国,往往是从高等教育阶段才开始正式接触法律条文,中小学阶段只是对常规性法律意识的普及,而在这方面与美国的情况恰恰是相反的,美国的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生求学生涯的始终,在中小学阶段,学校就开始要求学生背诵法条,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法律相关条文有了非常充分的了解,而高校则会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意识教育的培养,让学生在意识层面产生更多的法律共鸣。在新加坡,法律教育显得更为“激进”,往往在小学阶段,社会就会通过监狱、警署、学校三方形成合力,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这也对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当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宪政意识,大学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法律内核的改进和完善。
二、大学法律课程教学重点与案例展示
(一)教学重点及方法论。在高校扩招后,学校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知识学习和正规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很容易在这个阶段产生意识偏差,而众所周知的马加爵案,也体现了法律意识缺失对学生的危害,如何在法律教学上突出意识形态的重点普及,如何树立学生的法律信仰,也就成为了法律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大学教育中,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教材和法学专业的学生教材是一样的,而非法学学生往往对晦涩法条的理解比较吃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突出重点,走出日常法学教育的藩篱。[1](二)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学科的培养。在实际教学经验中,很多学生对学科也存在着“功利意识”,哪门课程学分多,就着重对哪门课程的学习,这也就要求高校从更加高屋建瓴的角度,淡化学生的应付意识,增加课程中的多元化教学[2]。比如说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在法条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在实践中准确定位重点学科,彻底革新以往“唯学分论”的思想意识。
三、大学法律教育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一)现实教育中的瓶颈与难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法理》、《法学逻辑》等方面的法律学习表现很吃力,另外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部门法,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主要是因为上述法律的理论性很强,在掌握起来比较有难度,而如何解决学生自然产生的畏难心理,如何将晦涩的部门法转化成轻松易懂的形式搬上课堂,也成为了日常教育中的难点所在[3]。(二)解决方案。学生不愿意学习理论性较强的部门法,主要是由于这些法律通常缺乏详实的案例供学生参考,而如何在晦涩的法条里增强现实主义色彩,也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增加课堂兴趣点。在《刑法》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案件本身,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法条的运用,所以需要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复杂的“连环案”,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案情中,解密般探索隐藏在事件内部法律知识,学生的探索意识往往比较强,“破案”的教学方式会在无形中加强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课堂学习。2.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5G时代的到来和新生代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在教学上如果一味的利用简单图文进行知识传递,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懈怠,而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制作微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能更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多媒体教学也势必成为日后的主流教学模式[4]。
四、法律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自洽
(一)高质量的法律教育对阳光教育的影响。在全民提倡阳光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法律素养的普及成为了教育价值体系中的重头戏,如果学生在法律层面出现知识断层,那为构建法制社会输送尖端人才将会成为一纸空谈,而确保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也有益于高校的学术价值体系构建[5]。(二)法律教育在现有体系下的特殊性。法律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门技能型学科,它在知识体系的架构中充当着滑轮的作用,任何一个关键环节少了这个滑轮,就会出现机器的卡壳和崩坏,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中拥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法律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价值导向。而学科之间往往是互相渗透的,如果能让法律意识贯穿于社会行为的始终,我国素质教育就完成了社会性的基础铺垫,也就意味着我国法律意识的飞速提升。
五、小结
当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出发,不应该将教学重点拘泥于单纯的价值引导,不让学生的行为管理出现问题,应该是最基础的法律教育,严格来说应该是在中小学就完成的道德建设。大学阶段,教师应该把法律意识的贯穿和价值体现作为教学工作的重、难点,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法理素养和公民素质,才能为未来我国建设法制社会提供优质的核心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洁,王旭宁.高等院校工作日志——关于2017年高校素质教育实证研究[J].改革讨论,2017(9):31-32.
[2]杜喜,王君如.高等院校法律创新价值—基于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J].新视野,2019(10):115-116.
[3]李宝辉.高等院校实证研究[J].武汉经济报,2019,20(3):100-101.
[4]董冲冲.从高校组织架构谈法律进程改革[J].社会科学版,2018,2(3):12.
[5]王斌.高等学校管理中关于法律素养的分析[J].北京大学报,2019(17):4-6.
作者:王俊佳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白城分校
- 上一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探究
- 下一篇: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