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时间:2022-02-06 10:34:26
导语: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1.1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际加工工艺差别大。高技术纤维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经常受到材料种类、价格、用途、环保甚至流行趋势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尽量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纤维概念、加工原理、加工方法以及后处理内容等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对于加工方法繁杂、内容过于专业化而导致非本专业学生混淆概念,或者对同样的问题只能片面地进行设计、分析,一旦高技术纤维的性能要求发生改变,往往使学生无所适从的内容[2]。例如,在探讨碳纤维的制造工艺时,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碳纤维材料的加工工艺原理,仅仅靠死记硬背的模式来选取聚丙烯腈纤维、粘胶纤维、沥青基纤维或者碳化、石墨化过程,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混淆概念,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1.2学生创新性素养培育环节过少。《高技术纤维》课程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该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的内容涵盖化纤基础、化纤工艺学、纤维改性技术、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和高分子流变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讲授过程中知识面相对较广,实践和课堂讨论等课时较少,对学生创新性素养培育环节力度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师课程讲授+学生课后作业”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紧凑的条件下,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且学习效率不佳。在这种环境下,任课教师应该改进教学实践方法,尽可能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增加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创新和探索的热情,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解决未来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3教学课程考核形式单一。《高技术纤维》课程内容由涵盖纺织工程、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中所涉及的多门专业课整合而来,因此,要将如此丰富的内容仅仅在32课时内给非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完实属不易。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能选取重点章节和内容进行讲解,且要求学生在课后应当进行大量的自主学习。因此,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效果检验就是本课程的考核难点之一。在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采用传统考核模式,即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等,期末成绩主要通过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然而期末考试题目数量有限,重点内容往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内容,因此部分平时不用功的同学,利用期末进行考前突击复习,也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这种模式下,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完全体现出真正的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综上所述,应当改变教学途径,丰富考核形式。
2教学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高技术纤维》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将课堂理论教学与高技术纤维实践加工工艺相结合,增加高技术纤维实物示范内容,该过程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兴趣,同时加强了过程性考核模式,着重考查学生对纺织工程、化学以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交叉学科的理解和灵活应用,真正做到使期末总评成绩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学生获得实际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的水平。2.1建立课程学习小组。在经过一学年教学过程,本教学研究团队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上好每一章节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安排自主学习各类高技术性纤维研究进展,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上。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结合高技术纤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其最近研究进展等,将全班学生以自愿的原则分成4~5人的课程学习小组,由任课教师布置每个小组的自主学习任务,一般以《碳纤维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磷氮阻燃剂在高分子纤维中的阻燃研究进展》和《导电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等类似题目作为每个课程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作业,要求学习小组按照各自的课题内容,自主分工,在2~3周内完成文献检索、学习报告书写和PPT制作等相关任务。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专任教师组织课程学习小组进行PPT汇报,每一小组的汇报人由专任教师随机挑选,在讲述完PPT后,须有其他小组成员进行3~5个问题的提问,并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专任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并给出相应的成绩,该成绩占平时成绩的40%。此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了课程自主学习内容及工作汇报相关任务,有助于学生积极消化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使学生在寻找课题、收集资料、归纳总结、团队合作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2.2强化课程实践体验。在课程改革之后,专任教师在进行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述过程中,尽可能在每一个章节教学前展示与课程相关的高技术纤维或纺织品,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纤维或纺织品的感性认知[3]。比如在讲解碳纤维章节时,专任教师将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羽毛球拍和碳纤维织物给学生进行展示、观察和触摸等。而在讲述导电纤维的章节时,则将含有导电纤维的织物与普通纤维织物进行简单的摩擦实验,使学生对高技术纤维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可以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比如,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生可通过了解聚丙烯腈的分子结构和聚合工艺,从而理解为什么制备碳纤维最常用的原丝是聚丙烯腈纤维,这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有很大帮助。此外,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些功能纤维或纺织品的简易制备实验或参观等环节,增加非纺织专业的学生对高技术纤维制备技术的直观认知。再者,邀请高技术纤维相关企业专家进行“业界精英进课程”的教学环节,在保证正常教学进度和授课内容下,邀请相关领域的企业导师亲临课堂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这类实践教学改革对未来学生到相关企业就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3强化课程过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同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为了体现过程性考核[4]在本次课改中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之间的比例做出了一些调整,由30%平时成绩/70%期末成绩调整为50%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再对平时成绩的组成做出适当调整,将10%出勤/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的构成部分调整为5%出勤/5%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20%团队自主学习/10%创新分的构成部分。新的平时成绩构成部分中5%出勤/5%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部分与原先相同,20%为团队自主学习分,可以通过文献检索、学习报告书写、PPT制作和讲述及讨论等由任课教师打分获得。创新分部分可以通过撰写高技术纤维相关科技小论文或者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等获得。强化课程过程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与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3教改展望
通过近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随着时代的更新,新的教学方式也不断涌现,课程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5],教学团队在本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建立了线上线下《高技术纤维》网络课程,经过任课教师的甄选,将课程内容以及国内外高技术纤维的最新研究进展到线上线下课程上,并做到定期更新,使学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高技术纤维动态信息,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未来《高技术纤维》课程的新教学模式的初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对于一门跨专业的方向性课程而言,其教学改革不可能一次成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兄弟院校之间不断相互学习,总结和思考,才能使《高技术纤维》这类跨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叶锋,占海华,李旭明,等.“高技术纤维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3):222-224.
[2]夏于旻,王燕萍,王依民.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7(12):23-25.
[3]王鸿博,高卫东,谢春萍,等.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5):450-452,455.
[4]丁访维.“概论”课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探析[J].新西部,2019(23):150,163.
[5]王珏辉,张向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析[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10):39-40.
作者:叶锋 占海华 洪剑寒 邹专勇 金柘 李进堂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 上一篇:计算机测色与配色课程教学分析
- 下一篇:室内设计软件课程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