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2-19 03:35:31

导语:高校理工科课程教学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理工科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极大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学科的影响,需要针对各学科进行实践研究。文章阐述了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改革;通信工程;移动通信

自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2020年)》至今,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创新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确实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使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之势改变着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MOOC”和“翻转课堂”在各类课程中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共课、软件开发类课程中,对于专业基础要求高、课程难度大的理工科专业课程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就通信工程的专业方向课《移动通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供相近学科教师教学参考。

一、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的特点: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涵盖通信专业的各门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疏通、贯穿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树立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了解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特点:移动通信这门课是对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现状:专业技术知识难度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为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向知识传授偏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

二、信息化技术主导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现状,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环境、方法、模式、工具、资源和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充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1.主题式教学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遵循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常使得一节课的内容凝聚性不好,知识内容的发散让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学的重点。为突出重点,内容凝聚,经过多年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提炼,形成了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即,将整个课程划分成了多个主题,每个主题在1—2节课内完成,使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主题鲜明。2.全过程信息化的学习服务。以目标为导向,利用网络空间提供学习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线下课堂由教师引导进行深入学习,辅助信息化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课后讨论、延伸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教学全过程服务。课前:移动通信涵盖太多专业基础知识,学生前期的学习情况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探索采用网络平台的方式,通过制作线上的学习视频、学习资料和辅助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料(视频、仿真、动画、课件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迎刃而解。课上:线下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并理解问题的重要阶段。通过空间的自主学习,学生到课堂时是“有备而来”,课堂教学由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课堂上如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课后:传统的教学通常采用“课后思考”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课后因为资源不足、方法不当、畏难等因素让这些课后思考难以付诸实践。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仿真资源、扩展阅读资料,并通过雨课堂微信推送“思考方法视频”为课后思考的实践提供指导。3.创新思维导图引导。为了明确线上、线下的学习目标,我们创新采用思维导图来为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引导。利用思维导图,为课程学习绘制了一条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学习路线,建立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路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思路和方法,为线下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并通过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思考。4.引入创新的教学过程。移动通信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应用系统为主,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在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编写开发了部分知识点的仿真程序、仿真视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初步认知一种实践创新的方法,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5.注重过程的综合考核。改革考核方法以期形成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数据统计(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讨论)及雨课堂的课堂参与数据使得教学活动数据化,使得过程考核成为可能。移动通信课程教学采用超星泛雅平台和雨课堂教学平台的统计数据共同来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通过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形成了有效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解决了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的微课将难点知识碎片化,知识难度的适度分散,使得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得以重树。通过课程的开展,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模式,改进了教学方法,逐渐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活跃于电子工作室,参与了各项学科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课程学习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移动通信》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是利用信息技术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有益探索,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和形成的教学方法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小军.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7,(15).

[2]杨宗凯.从信息化视角展望未来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6).

[3]井志红.慕课资源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

[4]覃子珍.信管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MOOC+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2018,(1).

[5]汪小涵.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EDA课程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17,(32).

[6]张晋东.创新idea引导的纵深式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

作者:黄光亚 徐倩 邓小飞 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