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程教学历史文化价值

时间:2022-01-31 10:49:01

导语:钢琴课程教学历史文化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钢琴课程教学历史文化价值

一、钢琴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钢琴课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如下方面:一是钢琴课程目标定位以工具理性为主导,即认为钢琴课程教学是技艺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二是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编排对人的应然情感态度和价值的遮蔽;三是钢琴课程教学的文化价值缺失。结合具体经验的分析如下:钢琴课程目标定位的工具理性主导体现为钢琴教学以曲目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设定,当下普遍的钢琴教学主体是在钢琴音乐最初流传入我国而培育产生了教师队伍,这一群体接受的教学模式是工具理性主导下的为技术而技术的演奏,从而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形成了工具理性的本能性;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钢琴课程内容的编排自然也多倾向于技能的传授和炫技模式,对人的主观情感能力则不自觉的漠视,于是手指练习、练习曲等为了乐曲而学习,为了技艺而学习的模式成为钢琴教学的主导模式。“还要专门练习为此编写的手指技术教材,如德国的《哈农练指法》,以及为特定演奏技术技巧编写的练习曲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哈农练指法》《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系列,在我国几乎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不可不接触的教材。[1]”与此同时钢琴课程教学的关注重心也在于技法是否端正,是否能够到达预先设定的结果。最后我国钢琴课程在文化价值体现的流失的经验表现为钢琴课程教学缺少文化相关方面的课程引导,缺少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文化基础学科的理论给养。

二、钢琴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反思

对比钢琴课程教学现状以及钢琴课程教学的文化价值应然状态,可以看出我国钢琴课程教学需要给予修正并回归钢琴教学的本色,而导致钢琴教学的工具化因素也是需要我们给予反思的,随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文化的软实力被我们逐渐所忽略,钢琴技能被夸大和提高,事实上,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钢琴教学的辅助手段,并不构成整个钢琴课程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钢琴教学目的依然在于钢琴教学对人的促进和情感的提升,在于其背后文化的价值。而一旦钢琴技能成为教学的主导,学生将被给予工具模式的培养,缺少自我的反思和判断意识,从而逐渐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和主体自我意识。事实上,钢琴课程的本质是音乐文化的选择过程,经过音乐艺术的重组、经验演绎及学习活动,将钢琴艺术自身内部对提升主体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的本质内化于学生的心理,从而让学生形成合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钢琴教育的价值应围绕相关课程标准及理念要求以及音乐文化与钢琴课程的认知关系,真正理解钢琴文化与音乐文化、历史文化的衍生关系,以哲学的意义功能引领钢琴课程教学,将音乐文化的、审美的及实践的意义追求在钢琴课程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祛除钢琴教学中的功利性要素,使得钢琴教学能够将人对意义的追求的文化品行激发出来,并在具体经验过程中,积淀、传承音乐文化,恢复人与人之间本真的交往本性,从而建造和谐课程理念。“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与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2]”钢琴课程的文化价值核心便在于钢琴课程与音乐文化内生规律的辩证关系,钢琴课程的核心文化所在便是培养具有音乐创造力和鉴赏力的能动的人。虽然,钢琴课程的设置在当下的社会中多倾向于技能性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与设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文化的价值熏陶,从而造成其主体地位的迷失和判断能力的缺失,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在今后的长时间内,作为钢琴教学的研究者,便需要破除钢琴课程的工具性表现,将钢琴教学从培养音乐素养和发展音乐智能的工具模式转变为人的自然本性、社会本性和审美本性的回归,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对钢琴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与批判,除去工具的异化性,恢复钢琴教学的本源性价值功能。

三、钢琴课程教学的文化建构

文化建构也是人本回归的自我建构,恢复钢琴课程教学的文化功能和本性,需要以人的本性回归为依据,立足于文化的本质回归,以此为根本理念建构我国的钢琴教学体系,而非以功能性要素为根本建构。功能性建构的盲从性最终导致钢琴教学的文化流失和主体判断能力的丧失,不仅是反人性的,最终将会培养一批批没有思考能力的音乐家,从而导致社会音乐娱乐化大众化,缺少人文给养。因此我们需要以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和音乐文化的本质要求重新构建我们的钢琴课程教学。1.钢琴课程教学理念的文化主导。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感性手段,通过教学这一传承性手段将钢琴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文化追求和演奏艺术得以传播,进而在历史实践发展过程中凝结成智力果实。钢琴知识和演奏经验是演奏者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内在感受下积累而成的,是人类精神文化遗产,蕴含了人类创造知识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走向。钢琴课程集聚这些文化要素转以主流文化模式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文化内化于心,同时形成代表时代精神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而非纯技能式学习,文化价值教育也是人本性的回归,音乐文化是人向自身回归的文化要素之一,因此钢琴教学理念需以培养良好的文化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主体,音乐是手段也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人的文化培养,而非人的工具理性培养,工具理性是我们所要竭力克服的使人异化的内在肌理。实现钢琴课程文化的复归,应以学生审美自由为目标,以文化创造力为旨趣,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生命意义,体验到主体的自由意识,体验到音乐审美旨趣的幸福。2.钢琴课程教学目标的文化构思。钢琴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舶来品,在与中国文化不断地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新的钢琴文化模式。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环节,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其他领域的深入发展,与音乐其他领域有机整合,共同促进音乐领域的发展。体现在钢琴课程教学目标上便是以文化为导向的价值引领。我们设立课程目标需要考查到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的多重要素关系,最终的立足点是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也即是文化素养的形成。比如学生在演奏《保卫黄河》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园保护的民族主义之情,在这一文化情感的引导下进而完善学生主体的文化建构和精神价值。通过弹奏西方钢琴家的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不同文化构成,进而形成多元的判断能力,既尊重了艺术又了解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感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最终皆在于寻求人的意义。因此,我们的钢琴课程目标设置应颠覆传统理念,回归人的文化价值取向,钢琴课程的核心目标所在便是培养具有音乐创造力和鉴赏力的能动的人。3.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化转向。文化生活也即真实生活、现实存在,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指出,纯粹经验生活世界是限于直觉而存有的世界,而日常生活世界是相对与科学世界的。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现象学趋向于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他把生活世界当作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提出乃是面对工具理性压制人性的历史背景,于是他提出面向真实的现象世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化转向也可以借鉴其思想,回归生活世界,回归本真世界,生活世界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生活环境,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且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文化则为生活世界提供意义指引。生活世界是钢琴课程内容的范围,在课程通过系统的建立呈现出人类音乐实践的生活经验,体现在内容选择上则是选择具有文化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比如以肖邦作品的选择为例,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创作出钢琴歌唱的幻觉,并以独特的和声处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肖邦作品的艺术性并非缘于技巧处理得当,而是时代精神的影响,19世纪钢琴家以炫技取悦听众获得名望,而肖邦则以为听众展现音乐的本源之美,他的演奏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打动着听众,EinrichHeine说:“李斯特让所有的钢琴家黯然失色,除了钢琴大师肖邦。”钢琴课程教学更加需要具有这种对文化之美的追求。

总之,钢琴课程教学离不开文化和时代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尊重文化的主体地位,以文化为主体目的,以技术为实现手段,这样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对钢琴演奏者的奴役和对理性的遮蔽。在今后的长时间内,钢琴教学的研究者们需要在钢琴课程设置方面导向文化领域,向人的生活世界、人的自然本性和审美本性回归,通过对当下钢琴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与批判,恢复钢琴教学的文化本源性价值功能。而钢琴课程文化的角度则为钢琴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意义研究角度,从钢琴文化着手,辐射钢琴课程教育的其他范围,也是未来钢琴课程教学研究的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娟.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3]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4]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徐静竹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