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论文
时间:2022-02-13 04:17:01
导语:提升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现状
理解《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把握《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现状,是改进《社会保险》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社会保险》课程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理论性。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起始于工业化时期,后来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受理论因素的驱使,比如新历史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府干预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等;另一方面又产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保险理论,比如国家保险思想。因此,《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含社会保险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社会保险理论基础。二是政策性。社会保险工作主要是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实施、管理与监督,因而社会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事业。对社会保险政策的解读是《社会保险》课程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社会保险内容。在《社会保险》课程中,应该梳理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经济社会背景,重点把握国内社会保险的现状,熟悉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方法,借鉴国外社会保险政策,对未来我国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展望。三是应用性。应用性或实践性是《社会保险》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社会保险》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及实施现状,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保险政策运用与实施的能力。《社会保险》课程的应用性突出了学生社会保险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四是交叉性。社会保险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保险学、财政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经济学是社会保险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福利经济学直接推动社会保险学的发展;社会保险法制的健全程度是社会保险制度成熟程度的重要体现;社会保险起始于社会问题的产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求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社会保险作为国家一定政治制度形态下的政策安排,因而与政治学密切关联;社会保险是传统社会保障与现代商业保险精算技术的产物;此外,社会保险与公共财政密切关联。可见,《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需要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五是动态性。社会保险的发展与改革永无止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保险制度也需要随之进行调整,只有实现社会保险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二者的互利双赢。由于社会保险的动态性,《社会保险》课程的学习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二)《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现状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过程之中,《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也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培养单位非常重视《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凡是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将《社会保险》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为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专业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社会保险》课程的教学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完全体现《社会保险》课程的特点和规律,在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面还未完全到位。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出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社会保险》教学过程与专业实践结合的紧密度还有待加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目前的《社会保险》教学依然主要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呈现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以灌输知识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目前的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与实践相脱离。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就是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就是社会实践,而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保障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发展的后劲。此外,《社会保险》课程教学还存在教学计划制定不科学、教材质量差、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
二、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保险》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完善课程教学。
1.明确教学内容《社会保险》课程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理论知识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保险的外源理论,包括社会学、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保险学、财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二是社会保险的内生理论,即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体现社会保险自身规律的理论,包括社会保险模式理论、社会保险管理理论等。
(2)政策分析模块。应该对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对目前的社会保险政策进行细致剖析,让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保险的政策现状。具体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进行剖析。此外,还应该对政策运行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
(3)实践操作模块。社会保险实践能力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行政管理实践、社会保险业务经办实践、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实践、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实践、社会保险监督实践。在《社会保险》课程教学中,应该对实践的技能进行具体讲解和讨论,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初步训练,使学生把握社会保险实践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部分既可以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也可以单独作为实践模块。
(4)热点聚焦模块。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热点问题,就目前而言,包括社会保险法制建设、养老金债务、双轨制、退休年龄、公费医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伤保险赔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热点话题,在《社会保险》课程学习中,应该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
(5)国际比较模块。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并且率先在欧美国家发展完善,逐步趋于成熟。国外社会保险制度在建立、发展与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存在一些教训,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险模式与具体制度设计值得我国参考。因此,对于国外社会保险的比较分析也是《社会保险》课程的内容模块之一。
2.改革教学方法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参与式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更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参与式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实地调查或其他方式获得典型的案例,并对获得的案例进行准确描述,通过事先的小组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式案例教学法是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保险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比较全面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2)社会保险政策模拟教学法。应该围绕政策的制定、实施、反馈、修改等程序进行政策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可以根据目前社会保险的发展状况,针对社会保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某一社会保险的内容,并提出政策调研、修改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组成政策分析小组,调研政策实施现状、政策背景、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修正方案、实施政策修改程序及政策修正的评估,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汇报整个过程。社会保险的政策模拟,既可以是对一项新政策的制定,也可以是旧政策的改革和完善。
(3)研讨式教学法。包括:
1)课堂提问讨论,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2)课题研讨法,设计若干社会保险方面的课题,并由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汇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或者也可以引导学生申报学校的相关科研项目,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训练;
3)课堂辩论法,围绕社会保险领域一些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比如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筹资方式问题;
4)名著与理论研讨,布置一些社会保险领域的国内外经典名著,由学生进行认真研读,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
(4)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险筹资、资金管理、基金投资、待遇计发、社会保险监督等内容进行情境模拟,并设计政府、单位、个人以及其它主体(比如医院、投资方等)等不同角色。由学生根据社会保险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政策,进行全面模拟设计,明确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险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通过情境模拟,使学生熟悉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全过程,全面把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实施过程。
(5)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忽视了课堂讲授法。教师应该通过适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保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尤其是对社会保险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更加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
3.完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实施的具体工具,教学内容的体现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手段。
(1)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应该围绕提升学生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目标,根据《社会保险》的课程特点,修正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专业能力培养,根据《社会保险》的内容模块进行具体设计和完善,并且需要根据社会保险实践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使《社会保险》的课程学习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2)组织开展社会保险调查。社会保险调查研究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进行社会保险的调查实践。可以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专门安排一定的课时用于学生调查,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平时的课余时间就近开展社会保险的调查。由于社会保险涉及每一位劳动者,容易找到调查的对象。要求学生围绕社会保险的任一主题,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通过小组或个人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社会保险的调查,充分了解社会保险的需求与政策现状。
(3)建立网络课堂。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应该成为一种重要趋势。《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社会保险》的网络课堂,实现《社会保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实施网络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互动,包括作业布置与回收、课程论坛、视频学习、案例分享等。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Email、QQ、博客、微博等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互动。
(4)加强社会保险实践与实验教学。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是社会保险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保险》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见习,或者到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进行课程实习,了解社会保险管理与业务经办的具体过程。还应该在校内建立社会保险实验室,引入社会保险相关的实验软件,进行社会保险管理与经办的仿真实训。通过校外实践与校内实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保险实践能力。
(5)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料库。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课程的资料库,对课程教学进行辅助,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具体的资料库包括与社会保险相关的文献库、制度库、数据库、图片库、视频库,从内容和形式上促进课程教学的实施,增强学生对社会保险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讲授的说服力,并且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思考。
作者:单位:龙玉其首都师范大学
- 上一篇:课程教学音乐教育论文
- 下一篇:企业物资配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