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研究生英语教改实践
时间:2022-06-04 08:15:17
导语:少数民族研究生英语教改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提出的教学背景
几年来各培训基地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英语教学实践普遍出现一些问题,如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差异,以及对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训班没有实现研究生英语单科成绩分数受限政策,入学时许多研究生成绩参差不齐,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英语水平较差,个别研究生近乎初中英语水平,个别好的研究生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对2013级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入学前测,测试难度为大学英语四级到六级水平,结果平均分分差20分左右,平均分最高的班级也只有40分左右。分析其原因,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均不高,这不仅为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教学难度,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很难实现学校既定的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和目标。要想顺利地完成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基础教学的过渡,通过一年有限的时间切实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就需要研究生外语教学对传统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之路。
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一)课程结构改革的具体设想
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又叫依托式教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语言学习。其核心思想就是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主题内容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4]。从教育学角度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要对课程结构本身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共同趋势与核心就是要改革课程结构,以增强课程灵活性和敏感性。对于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程来说,基本上是一种必修课的单一形式。要想实现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满足将来的专业需要,有必要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即在原有的英语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选修课和能力拓展课程,同时,加大力度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弗雷德利克在他的《第三课程》一书中指出:无论学生活动的称谓如何,它们构成了第三课程,一种与必修课或一般课程及选修课程或特殊课程相平行的课程[5]。第二课堂活动可使英语课堂内外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实现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二语言学习需要有良好而真实的语言环境,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而在外语学习环境里,主要是缺少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不利于培养和巩固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动机与兴趣,不利于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学要想尽一切办法为学习者创造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国家政策鼓励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硕士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助学、助教和助管。在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中,每年都有本科为英语专业学员,为了贯彻国家政策,学校把这些英语专业的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组织起来,成立英语俱乐部社团组织,由英语专业带动非英语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话剧、英语书法展、英语板报、英语歌曲大赛、英语配音等一系列英语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项外语应用活动,在竞争、奖励和评价刺激下,使得研究生拥有学习成就感,有利于英语学习动机的转化,在经过大量的实践后,使语言知识逐步向语言技能转化。
(二)课程结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从语言学角度看,国内外学者对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影响语言习得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语言使用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实际教学要求要有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在Ellis的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中,对第二语言学习论述并充分强调语言输入、输出和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6]。要想学好外语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真实的语言输入,经过吸收、内化,才能有效输出。语言学家对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研究,对英语技能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语言学理论基础。开设这些课程的出发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的环境,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这符合日前语言学的研究趋势。从心理学方面看,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习,改善学习效果。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习得过程,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的行为受意志支配,学生首先要有一种学习外语的强烈愿望,从主观上产生一种动力,然后才能付诸于行动[7]。从学习理论看,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理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动性的发展主体,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全面的综合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与自主学习理论是共通的,自主学习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8]。因此,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必修的综合英语课程+必修的英语技能拓展课程+选修的英语文化欣赏通识课程+英语第二课程实践活动,实现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课内与课外、基础培训与未来专业的统一,这样一个以内容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结构更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从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进行改革,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方面探索建立有辽宁沈阳化工大学特色的骨干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少数民族研究生的不同英语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少数民族研究生的特长,培养和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更高地改善教学效果,以实现既定的英语教学目标。
(一)以内容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结构改革
借鉴依托式教学理论,教学可以拓展课程和选修课并按学科内容进行分解。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研究生将能力拓展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从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实践技能出发开设相应的课程。研究生分文理科,目标专业各异,英语水平不齐。因此,在入学初进行英语水平测试,按其实际英语水平分科、分班和分级教学。第一学期初级班以日常英语教学为主,以必修课形式开设英语口语和英语语法拓展课程,各16学时,为研究生弥补欠缺的英语知识,培养其基本听说能力,使研究生能够顺利地进行课堂英语学习。第一学期中级班的研究生在处理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时,以自修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同时为研究生开设各16学时的基础英语翻译和写作课程,培养他们翻译写作能力,为研究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打好基础。高级拓展课程按文理学科的人文和科普主题、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上述一系列文化、欣赏类通识课程,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等选修适合的高级能力拓展课程。同时,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教学,在英语教师配备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有四名英语专业教师为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授课,这为开设高级拓展课程提供了教学保障,以满足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为下一步研究生英语学习及专业英语的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9]。
(二)专业导向的分层次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教材,课程结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调整[10]。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采用2006年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基础培训试用教材,该教材侧重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讲解。鉴于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程度不一,专业需求和学生个人喜好不同,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学科优势及英语专业教师团队的加入,成功申报了2013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委员会外语专项教学改革课题“少数民族预科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对本科预科英语课程和骨干研究生英语课程分层次进行改革,并组织教师编辑英语技能拓展教材,应用于教学实践。选取补充教学材料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特色,坚持学一点、会一点和用一点人性化教学理念,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以及秉承新颖性、实用性、交际性和主题性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其在目标学校的英语学习要求。针对C班的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以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主,英语技能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为高中水平的英语语法和简单的日常口语,主要是为学生弥补基础知识的欠缺,夯实其英语基本听说技能。在阅读、翻译和写作拓展材料的选取时,要选取适度适量兼顾文理学科特点,大致是全国公共英语三级水平的英语材料。B班研究生的补充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四级水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要求,A班研究生的补充内容为大学英语六级水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至于高级拓展课程更突显文理学科专业特色,如针对包括石油化工英语等理科科技英语、科技英文写作;针对文科的跨文化交际、英美短篇小说欣赏;同时提供文理学科兼选的影视欣赏、英文报刊选读和英语口译,但是具体教学内容还是分文理学科特色而进行的[11]。所有这些高级拓展选修课程教学材料的难度不易过难,否则会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以及文化知识的导入,真实的语言输入与输出,使研究生全方位地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为下一步研究生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改革
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研究生受历史及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这要求教学模式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真正切合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和教学实际。因此,教学模式采取的是以知识为中心的(CAAA)教学模式和以交际为中心的(CAIM)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学初,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但是他们基本上有学习动机,但感到学习压力大。教学采用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引起兴趣,确立动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CAAA教学模式,意在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其学习压力,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经过一段教学实践,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后,转入CAIM教学模式。教学以交际为中心的CAIM教学模式即以实践为主、以讲授为辅,增强兴趣,维持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增加听与说的训练时间,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供研究生多种英语学习途径,便于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有利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充分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参与性[12]。
(四)多元化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教学评估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估是否客观、能否与教学保持一致,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的成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测试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估和行程性评估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考试管理,实行教学、考核分离。终结性评估分数占60%,期末试卷以笔试的形式进行,教学评估考核内容包括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过程性评估分数占40%,过程性评估除传统的平时测试成绩占10%、作业成绩占10%之外,增加10%拓展课程的考核和10%口试考核;评价的主体也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向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而达到考核对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多方面监控,切实从英语听、说、读、写、译的五项技能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全面考试,以有效检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建设的教学效果。
总之,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设施研究生基础培训是加快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外语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技能,使硕士研究生能做到学用结合,打破封闭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设英语拓展课程和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和多方位的以内容为依托的立体化课程结构;通过增加适合程度的教学补充内容,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手段,为硕士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外语交际运用机会和场合,使研究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研究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意义建构;发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通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不断地实践和应用英语,最终使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及提高。教学应适时调整,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设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实际需求。
作者:马颖工作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外语学院
- 上一篇:体育游泳课学生素质培养研究
- 下一篇:中职思政课程生活化策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