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课程教改实践3篇
时间:2022-06-03 04:55:13
导语:新建本科院校课程教改实践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滞后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研究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及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及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学科[4]。但目前《食品添加剂》课程处于课时少、知识点多和关联性不强的困境。传统轻工业类、农业类院校开设的《食品添加剂》课程多采用单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理论到理论的认识。但《食品添加剂》课程新旧知识更迭速度快,导致单一依靠教科书进行的理论教学前瞻性不强,行业、企业服务针对性差,无法满足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教学方法单一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与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产的能力息息相关[4]。授课教师缺乏食品行业一线生产实践经验以及单一的授课教学形式等现实问题限制了《食品添加剂》课程的发展,导致其课程往往只设置理论课程,而缺乏实践环节,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1.3考查方法不合理
平时成绩与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或课程论文按一定比例换算成总评成绩是传统《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成绩考查形式,这仅能反应学生对部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考查形式单一、灵活性差以及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导致最终成绩评定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实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影响教学效果的反馈。
2课程改革与实践具体做法
2.1教学内容优质化
2.1.1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和相关标准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5]。因此,在保证《食品添加剂》课程主要内容稳定的基础上,结合讲解前沿性文章和新的行业标准,将行业发展的最近成果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1)中已经取消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面粉漂白剂这项功能,在授课过程中体现这一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资讯,同时提出“为什么我国取消了过氧化苯甲酰这一国际认可的面粉漂白剂”这一启发式问题,充分利用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将食品生产工艺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吉林工商学院担负着促进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为食品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与管理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在《食品添加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食品加工的实际案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如何合理选择食品添加剂及如何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作用。食品生产工艺内容的加入,能够促进学生将食品添加剂零散的理论知识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提升了教学效果。
2.1.3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内容融入课堂教学
吉林工商学院开设的《食品添加剂》课程面对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而该专业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食品添加剂的检测。传统轻工业类、农业类院校编写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而食品分析课程也只涉及了少部分食品添加剂的常规检测,且前沿的方法一般不做介绍。所以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内容融入《食品添加剂》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如在讲授防腐剂苯甲酸时,增添酸碱滴定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的方法原理及操作方法[6]。这部分内容的增加可以使学生在接触到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及技术监督等食品生产、监督行业中添加剂检测的最前沿技术手段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检测操作能力。(本文来自于《农业工程》杂志。《农业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2.2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化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和检测的基本能力,增加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综合生产实习奠定基础[7]。
2.2.1开设综合性实验和教学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尤为重要。验证性实验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必要环节;涵盖多个知识点、多项技能和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8]。如在教学过程中开设“银耳莲子饮料的制作”实验,该实验融合了食品添加剂中的护色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香料和酸味剂等多个知识点,同时还运用了饮料生产技术、食品感官评定等相关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2.2.2开展食品行业有关食品添加剂的调研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食品企业、市场调研。一方面,让学生深入食品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过程中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法规执行情况以及企业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进超市,通过查看食品配料表等形式记录不同种类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使用量,讨论分析其添加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以及同种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应用,讨论分析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范围。通过此类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与掌握食品添加剂前沿技术的专业人员直接交流,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更使学生体验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提升了社会实践能力。
2.3教学方法灵活化
《食品添加剂》课程是以介绍产品功能为主,知识趣味性不强,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类型授课形式,将主题教学、实物教学、案例教学、假设否定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9-12]。另外,大胆采用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组别进行辩论,或就某一章节让学生自己准备讲解,教师进行补充和更正等授课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和自学能力,而且活跃课堂气氛并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改变了课堂主体为教师的教学导向。另外,学院还聘请食品相关行业专家作为《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第二课堂讲师,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技术引入课堂。如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食品添加剂检测专家就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非法添加物乱用及其检测技术作了专题讲座。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获得行业前沿知识走出课堂。这种形式的授课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获得了一致认可。
2.4考核形式多样化
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馈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其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社会调查、课程论文和口试考核等。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判定主要依据实践工作的态度情况以及实验报告格式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则是组织学生走进市场,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锻炼学生查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科技论文撰写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知识点,撰写综述性文章。本门课程在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口试,除了能够测试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口头表达能力。以上多样化的成绩考核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专业口头表达能力。
3结束语
吉林工商学院对于《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幅度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扎实。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还要继续深入,这样才能达到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为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技术能力扎实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刘尧王晓英王磊刘长姣工作单位:吉林工商学院食品工程分院
第二篇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优势
1.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都比较茫然,如在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施初始,学生基本都不知道哪些有用,以后能干什么。而采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他们能从企业实践提炼出来的任务载体的完成过程,全真体验企业工作中的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帮助他们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并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2.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区别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定量与定性考核、横向与纵向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考核主体包含教师、小组、自身;考核内容包含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能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核评价学生。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不活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以小组成员互相协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但在整个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摆脱被动接受的心理。有的延续传统的学习方式,独立于小组之外,先看理论再去动手;有的将工作页等学材置之不理,一上来就直接动手实践;有的不能真正充当好自己的团队角色,不是滥竽充数,就是应付了之,甚至是其他小组成员干着,自己则看着。
2.学生逐渐养成重实践轻理论的心理
在工作任务的纵向实施过程中,学生逐渐出现只重视动手实践,而反感甚至忽视理论学习的心理。刚开始学生还能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任务完成后也能查缺补漏,总结得失。但在后来的学习任务中就出现,有的学生只要是动手实践的环节都积极参与,而一旦涉及理论讨论学习环节就很反感甚至放弃。
3.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展示环节进行展示
成果展示既是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重视并积极参与进来,展示氛围比较沉闷,展示方式单一,展示时比较拘谨,不自信。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
1.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用若发挥不明显,甚至“放羊式”管理,会导致学生学习状态不好,课堂秩序紊乱。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提高并灵活应用“六步教学法”,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进程,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小组成员积极有效地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尽可能体现实效性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需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工作环境。因此,要充分借鉴企业生产车间的布置,并根据教学规律的要求进行合理改进,形成集资料区、工作区、仓库区、产品区为一体的学习工作站,从各种细节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职业情感。
3.组织管理展示环节
展示是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可能地创建和谐融洽的课堂展示环境,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信。也可以在课程实施的第一个任务时,教师先做示范性展示,并在后续任务实施中不断引导、指导,不断解决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漠视甚至反感展示环节的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林连宗贾羽男工作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
第三篇
1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技术人才主要有技能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学院为新建本科院校,以前虽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有开设数据库相关的课程,但主要是针对专科专业,以培养技能型数据库人才为目标,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技能,现在,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将培养应用型数据库技术人才作为数据库系列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数据库技术人才主要从事和数据库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管理等工作,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据库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1].数据库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据库发展过程及当前数据库新技术,掌握关系代数和关系数据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掌握数据库查询优化、安全控制、并发控制等数据库技术,具备数据库设计、管理和维护能力.
2课程体系结构
数据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涉及到数据库理论知识,还涉及到数据库应用技术知识.在学院处于专科院校时期,注重学生数据库技能培养,数据库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单一的适合专科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只包括关系数据库及SQLSERVER课程和数据库访问技术课程.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偏重数据库操作技能,不够完整、系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很多知识的应用只停留在表面,缺乏自主设计数据库能力,只能满足专科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构件新的数据库课程体系.新的数据库课程体系主干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型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课程设计.在构件数据库课程体系时,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考虑课程间的联系.横向上,需要考虑数据库系列课程间开设的先后顺序、教学内容组织的连贯性;纵向上,需要考虑数据库系列课程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与后续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编程等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从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需求.课程体系体现了数据库原理、方法和应用的有机结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突出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设计的介绍,数据库课程设计课程重在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库分析和设计的实践,大型数据库系统课程突出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库服务器管理.
3课程教学内容
数据库课程体系中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大型数据库系统、数据库课程设计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不同,开设课程时要保持课程之间知识衔接与应用的逐步深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核心和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基础上,熟练使用SQL在某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上操作数据库,了解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数据库维护[2].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原理性和基础性,理论知识课时与实验课时按3:1的比例安排,实验课时数为16课时,选取MicrosoftSQLSERVER作为课程实验平台,实验以SQL语句和SQLServer的应用为主.数据库实验操作离不开数据,在给出实验项目时提供相关的基本数据.每一个实验项目都有严格的要求,前后实验之间有关联,完成前一个实验是进行后一个实验的基础,实验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这样,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强数据库知识应用能力[3].数据库课程设计是数据库系列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课程,对于巩固数据库课程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4].该课程是安排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同学期的最后两周实践周内.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给学生的一个数据库大作业,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数据库课程设计,学生进行选题、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最终提交设计成果,设计成果应包括所设计的数据库及其对应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文档.大型数据库系统主要是介绍一个具体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是数据库在应用层面上的提高[5].该课程主要介绍大型数据库系统Oracle的应用,包括Oracle体系结构、数据库网络配置、数据库对象管理、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数据库备份和恢复、PL/SQL程序设计等内容[6].在先修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已介绍过SQL语句,因此,该课程不再重点讲解SQL,但要求熟练使用SQL.该课程重点讲解大型数据库的后台开发基本原理、PL/SQL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服务器管理.结合具体案例讲授PL/SQL内容.以大型数据库的物理和逻辑结构、进程和内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介绍数据库服务器的管理,包括数据库日常管理、数据库网络配置、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性能调优等.考虑到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后作业不采用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而采用案例设计和程序实现的形式,在后一次上课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到讲台为其他同学演示自己完成的作业[7].在课程开设顺序方面,三门课程开在两个学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开设在同一学期,实行的“16+2”教学模式,前16周开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后2周开设数据库课程设计.大型数据库系统课程开设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之后的一个学期,这样开设课程,不仅保证了数据库系列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
4教学模式和考核机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应用”特点,注重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实行“16+2”教学模式,即一学期的课程由16周教学周和2周实践周组成“.16+2”教学模式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周内,教师除了进行实践教学,还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编写报告、上台答辩,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对于安排在“16+2”模式中的两周实践周内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课程,不安排考试,课程最终成绩综合考虑学生的选题难度、设计优劣、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报告、答辩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评定.改变传统的“考试+平时成绩”考核机制,评定成绩时考虑学生主动学习因素.这样,一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结语
本文针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探索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的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世界将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如何对数据库系列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库人才,是下一步工作将要做的研究.(本文来自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林钦工作单位:福建江夏学院电子信息科学学院
- 上一篇:中国与美国农业经济对比分析
- 下一篇:学科课程教学提升思路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