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学课程研究思考3篇

时间:2022-05-09 04:32:09

导语:职校教学课程研究思考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职校教学课程研究思考3篇

第一篇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及能力要求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主要知识内容有: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加工、机械加工质量、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床夹具设计基础、装配工艺和先进制造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总体了解和把握机械制造活动,掌握金属切削过程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并要求能合理选择材料、毛坯制备、机械加工方法;具备产品质量、公差与配合的基本知识;能在现场解决生产工艺问题,选择合适生产加工模式等方面的能力。知识点总的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1.理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及一般机械加工方法;2.理解机械加工主要设备的结构特点;3.了解常用刀具类型及用途;4了.解不同设备的基本运动和加工范围;5.了解机械加工及装配的工艺知识;6.了解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制定的有关知识;7.理解定位原理,熟悉典型的机床夹具结构;8.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了解机械加工新技术的发展趋势;9.初步具备根据加工对象,合理选择普通机床和工艺装备的能力;10.初步具备常见零件加工工艺的实施能力;11.能分析生产加工中的零件经济精度的获得方法以及发生的常见质量问题;12.初步具备一般加工设备的维护及常见机械故障的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困局分析

在职业学校的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机械加工技术”课程之前一般开设过“机械基础”,等基础课程,但由于缺乏有经验,高素质的专业老师,缺少基本的机床设备、检具、量仪、工具辅具等实训设施,以及其它一些主客观原因,使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必要而有用的知识。学生到企业后,既不了解基本的生产工艺流程,也不能了解产品结构特征、加工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和用途,常常面对现实的生产设备和机械束手无策。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以及学校与工厂对接不到位,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上手干活,得不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不得不重新培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中职学校普遍采用“2+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由原来的3年缩短为2年,学习时间变短而难度大;2.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生厌学情节严重;3.学生对机械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基础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与本课程衔接不上;4.教材内容广杂繁多,面面俱到;5.教学辅助资料较少,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6.实验、实践条件不足,双师型教师少,教师能力不足;7.科技发展导致了许多新技术、新理论,行业对学校的要求日益提高。

三、按学生特点,分层次教学

如何做好“机械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能独立实践,对机电专业来说尤为重要,对于构建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素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成为必要。一方面,企业要求我们的学生懂理论、应知应会,有理论的指导,才能灵活运用于实践;另外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具备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这就决定了中职的专业教学既要传授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项目。而目前的中职学生来源广泛,文化基础、性格类型千差万别。在教学中,就需要针对学生差异,以及企业对各个岗位及层次的不同需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进行分级,实行差异化教学。比如,对初中起点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笔者认为除讲授简单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给学生讲授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切削过程中的一些现象;车床,铣床等普通机床的基本构成;常用的车刀,铣刀等刀具形状;常见的夹具形式;工序卡片的基本内容、形式,并教会学生一至两种机床的基本操作。如车削外圆,端面,倒角;钻孔;铣平面、铣键槽等,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两个以上岗位的5级,4级(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中的初级工)操作水平,并迅速能上岗操作。而对高中起点进校或专业兴趣较浓的学生,除掌握以上教学内容外,在理论上增加切削过程中的材料变形知识,内应力、切削力分析,机床的内,外传动链,传动系统图,机床设备的简单维护知识,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刀具原理,夹具的定位与夹紧原理,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一般零件的工艺规程设计,装配工艺知识等。而在能力上要具备形体机构复杂一些或精度等级较高些的零件加工能力。如长锥面加工,细长轴的加工,内外螺纹加工,简单偏心加工,齿轮加工等,能设计简单的工艺规程,具备对设备的日常维护能力,并能排除常见故障,能熟练运用通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能熟练操作机床并调整机床,并具备一般夹具的调试能力。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适应零件的重点工序岗位,并达到3级和2级操作水平。依次类推,按企业需求培养1级或更高级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做到使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地对接,满足社会上多层次对机械加工类人才的需要。

四、掌握教学时机,完善教学方法

“机械加工技术”是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开设的时机和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有的学校将它作为纯理论性课程,实践教学课时量很少或几乎没有;有的学校理论教学占2/3至4/5,实践课仅占1/3或更少,有的甚至安排在一个学期的课时;而有的学校因为教师安排不过来,学生一入校就开设“机械加工技术”理论课;有的学校将“机械制图”与该课程安排在同一个时段。笔者以为这样做都是不合理的,作为理论课安排显然是欠妥的,实践课时的不足,会严重影响实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目标;而将该课安排在“机械制图”之前或同步,会造成在课堂上教师无论如何准备和组织教学,学生仍像听天书一样,不知所措。那么怎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建议做如下合理安排。(本文来自于《机械职业教育》杂志。《机械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1.理论与实践的授课方式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应分为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安排课时。授课地点可以是学校的课堂上,也应安排一些时间在学校实训基地或定点企业生产现场进行观摩授课。现场实物感强,能很好解决中职学生文化底子差、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等特点,实训车间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将复杂,枯燥的理论直观化、实物化,而且在现场具有新鲜感,能有效刺激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兴奋点。

2.合理统筹安排教学课时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若培养对象为初级工,那么理论课教学安排为每周4节。大约用70节课时,而实践课则应分段完成,课时量应占120节课以上;若以中级工为培养目标,那么理论课时应在80节课左右,而相应的专业实习应在210节课以上,增加教学的范围和内容。这样可保证学生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操作水平,以保持其在企业的长远发展。

3.授课时机选择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应安排在学生能看懂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之后来学习。按笔者从教经验以为该课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穿插进行。首先应安排学生用1—2天时间去实训基地或定点企业进行参观,以培养学生对该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接着再安排课堂教学,在进行了近6周大概30个学时之后,可同步安排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车工操作训练,按从易到难的实习课题实施。课时量不少于120节,并依次安排钻工操作,铣床工操作,磨工操作等实习,不应少于30节课时;其次安排30个学时的钳工操作实习。总之,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应占2/5课时量,专业实训教学应占3/5的课时量。该课程结束后还应让学生到实际生产企业进行专业生产实习一个月以上,以了解该行业的实际工艺流程、生产及安全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为今后的就业形成有机的对接。现代企业的发展对职教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就“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是能同时担任理论、实训课的“双师型”教师;课堂教学积极引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导入案例教学、比较式教学、问题教学等方法,把探索学习法、辩论式学习法、实物模型、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去,为企业培养合格理论与实用性复合型人才。

作者:孟红英工作单位:咸宁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第二篇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以国际货运、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等物流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为出发点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基于企业的工作实际,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物流产业以及中职物流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群脱离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材来体现,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种类繁多,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而结合企业应用的过程性知识缺少。授课教师只能是按照课本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课程讲解,不能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而进行教学,这样既不利于中职学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的任务性和目标性不强,造成学生被动学习。

2、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多,中职学生理解与掌握起来较困难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围绕交易程序讲解整个进出口贸易流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合同的几个阶段:询盘、发盘、还盘、合同签订及履行合同;办理相关的函电和制作各类单证;运输、报关、商检、保险、结算、索赔和收、付汇核销等流程性知识点,加之一些专业名词及含义,如FOB等十一个国际贸易术语,CIF贸易术语特点的“象征性交货”等,都是教学的难点内容。对于毫无企业经验,且文化课基础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些知识点难度是比较大的。

3、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率低下

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往往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听课,感到索然无味,激发不出学习的兴趣,因而感觉难学不易理解。

4、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技能

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决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目前,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经验,甚至从未见过一份合同,一份真实单据。一些学校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到培训机构培训,但这种相互独立的培训多停留在面上,与教学实际脱节,也无从接触到企业真正的业务流程和详细资料,这样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教育作用不大。

二、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根据中职物流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1、以满足物流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来构建教学内容

目前,普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是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中心、围绕交易程序讲解整个进出口贸易流程,国际贸易合同磋商的几个阶段:询盘、发盘、还盘、合同签订及履行;办理相关的函电和制作各类单证;运输、报关、商检、保险、结算、索赔和收、付汇核销等知识点几乎是所有教材的基本内容。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方向大都以生产第一线的国际货运员、跟单员、单证员为核心,他们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很少涉及到合同的磋商、签订及办理相关的函电,报关工作也是他们将来得到更好发展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对教材的内容大胆进行修改和处理,删减合同磋商及办理相关函电的内容,保留与以后工作关系相关的合同履行内容,并对其中理论性的知识进行删减,重点突出这部分内容中的流程、制作各类单证及办理运输、商检、保险、结算、索赔和收、付汇核销,以此来提高学生相关岗位的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服务本地区现代物流企业的需要。其次,根据整合后的《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内容编写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目前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学习资料还不统一,五花八门,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实务教材,缺乏权威性,有悖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根据上面分析的工作岗位群及学生毕业后在这些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构建知识,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编写教学大纲,也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富有实战经验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组建专业顾问委员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制定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我校几年前成立了“专业建设小组”,专业建设小组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大纲、实训大纲等进行审定,并每学年进行滚动修改,起到很不错的效果。第三,在教学程度的难易上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对有些内容极其抽象,难以理解的,应该事先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将内容化繁为简,化大变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如FOB等十一个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实务》及其重要的内容,但也是难理解及掌握的内容,术语中所表达的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分清各自承担的风险、运费、保险费、税费、进出口报关等都是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我就将这十一个术语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①交货的地点②风险的划分点③所承担的责任④所支付的费用⑤交接的单据,要求同学们不管术语内容表达得多么繁琐,都把每个术语从这五个方面进行提炼和理解,然后站在卖方的角度去考虑自己所要完成的工作和任务,其余的都是买方完成的工作和任务。这样就将内容化繁为简,化大变小,同学们就能非常清晰地理解每个术语所表达的含义。本人近年来致力于学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研究,开发与编写《国际贸易实务》校本教材,目前已投入使用,实践证明校本教材使用的教学效果很好。

2、教学方法要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普遍偏差,但动手能力比较强。为了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在总体上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驱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为完成既定的目标,通过查询资料,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在“做”中积累经验,通过任务进行思考、实践,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的问题得到改善。为了实现项目和任务,学生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小组活动还为培养团队精神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具体知识点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设计、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1)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根据情况分配若干个成员,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公司、货代、海关、保险公司、商检局等角色,扮演货代角色的学生到各个部门办理相关单据,结合纸质的合同、单据等作为资源道具,实现在课堂上重现贸易流程,演练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有利学生今后顺利、快速的融入到工作中去,也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2)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呈现一个典型的案例,用案例分析法。例如,CIF贸易术语的“象征性交货”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老师就可以呈现一个典型的案例:某外贸公司按CIF条件出口了一批货物,卖方按照合同规定装船完毕,并取得和提交了全套合格的单据。但是载货的船舶在航行中遇到特大的风暴,致使部分货物遭海水浸泡受损,买方闻讯后提出拒受单据、拒付货款。老师引导同学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案例:①遇到特大的风暴货物遭受损失是在装运港货物装上船之前还是之后,②卖方在货物遭受损失时是否已完成交货任务,能不能取得货款。本案例中货物损失是在航行途中,所以这一风险由买方承担,由此说明: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只需保证按时装运,不需保证按时到货,这是象征性交货的第一个特点;另一个方面,卖方按照合同规定装船完毕,并取得和提交了全套合格的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任务,买方不能拒付货款,本案例正好符合此情形,这就是象征性交货的第二个特点:“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能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锻炼其实践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适用。(3)对于国际贸易保险中各风险的种类,所产生的损失和费用及不同的险种,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将不同的风险、损失和费用与险种相结合,是不是保险公司赔付的范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锻炼和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跃,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基本技能,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

教师的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示范性操作是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教师的“教”和物流企业的实际相一致,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1)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企业调研、顶岗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也可以随时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发展的新动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2)可以从物流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学一线,使学生真正学到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3)组织教师参加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协会等权威机构主办的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组织老师参观学习有关现代物流的展览,老师也应该到物流发展的好的地区去学习和调研;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4)老师本人也要关注国际、国内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新动向,专业教师应考取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三、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在物流专业《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体会,在物流业这个新兴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行业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的今天,本人急切盼望能够听到各位同仁的金玉良言,寻求更加适合物流专业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为促进物流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培养适应物流专业技能型人才而努力。(本文来自于《办公自动化》杂志。《办公自动化》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董小平工作单位: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

1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过于轻视理论课程

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教学时,存在着对理论课程不重视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的学习情况,而对相应的理论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平面设计的理论课程产生轻视甚至忽视的态度。这不仅导致学生平面设计的理论基础不扎实,而且其在实践操作中脱离了理论支持,也不能有很好的表现。

1.2过于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教学中,注重相应的实践课程和学生的操作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过于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有技能没有创意的情况出现。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指导学生对平面设计的一些编排技巧和色彩搭配等方面技能,而对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足够的重视。

1.3教学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相应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往往先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讲解一下,再让学生通过相应的练习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技巧。在学生进行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会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讲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在支配着学生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4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合理

一些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进行相应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时,仍然使用以前的教案,且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不做任何拓展和创新。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照计划好的相应模式进行。这些情况不仅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也使教学过程过于呆板和僵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的不合理,使平面设计教学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发展。

2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2.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

广告设计专业中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为其进行平面设计技能的学习提供相应的理论与专业支撑。因此,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通过对广告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合理设置课程的递进顺序,以使学生能够遵循学习规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学校在平面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应学习Photoshop、Illustrator软件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或者根据实际应用中的需要,将一些课程学习进行合并,如CorelDraw软件和Illustrator软件,其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掌握其中一种就可以了,因此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

2.2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开展互讲互评,以小组为单位对作业进行互评,老师再总结,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情感教育,与学生在平等的关系上形成有效的互动和良好的沟通。(本文来自于《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杂志。《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2.3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创造能力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到其在平面设计上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重要作用。教师应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进行图形造型的能力,插图能力,设计制作的能力等。其次,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上的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其在以后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入公司的实际案例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操作技能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相应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够使学生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观察,并努力发现事物的突出特点,为其进行相应的创作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对其新奇的想法和观点进行肯定和引导,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师对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的独特性给予相应的肯定和支持。

3结语

职业学校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中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要,也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刘本富工作单位:无锡江南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