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协商生成的教学综述

时间:2022-01-11 11:11:08

导语:当代协商生成的教学综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代协商生成的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王保升工作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智与思停留于语言、文字、文章之美的语文,确实围绕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筑起了一张知识之网,可惜这是一种形而下的实用之网,沉湎于其中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知识陷阱,但却并不能有一刻将我们的神思引向文化的超越。诚然,语文的文化之美并不是外在于语文的空中楼阁,她的确建立在语言和文章知识内涵的大厦上,只有领悟了基本的文章之美和文学之美,才有望拨云见日,沐浴文化的熠熠光辉,但传统的预设/一元/灌输式的语文教学观,其实正与这种固化的狭隘的知识观互为表里,而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在一元/权威的教师中心下,将本应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阉割为对立而脱节的“教”与“学”。所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只有知识的贩卖和切割,并没有智慧的飞扬和哲思的栖居。而使语文教学魂兮归来的,非协商生成的(知识观)教学观莫属。她的追问、辩诘、生成,其实是在一种“亲历性”中去蔽返朴,让词语不再只是以一种“思(用)”的工具为我们交流,而是以一种“道(在)”的载体使我们得意忘言。也就是说,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在于“我思”与“我在”文化属性的回归与统一,即语文的文化化就是语文的人化,意如上文所谓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人的自我建构。“语文学习”曾以“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为宗旨,既然生活无禁区,语文(包括语文的表达、教学和学习)又怎么能有禁区呢,只有这样,自由的语文才会乘着智慧的翅膀,飞抵思想的彼岸。让学生学会去想(思考、追问),并在无尽想象中触摸真知,建构自我,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和理想王国。(二)情与趣激情,曾经长期被好事者作为语文教学的某种法宝(还曾流传过所谓的流派,至今依然被不少人奉为圭臬),这是多么荒谬的黑色幽默。语文,什么时候会少了情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我们只把语文作为孤零零冷冰冰的工具的时候!抛开语言文字和现实的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而导致的间接性,换个角度说,语文正是在我们的认知、思索和想象中,回归了现实,复演了现实,复活了现实,我们因此实现了自我的在场和证明,并以此迎来诸神的降生,这是严肃、神圣、伟岸的时刻,苏醒的是我们整个热血澎湃的身心,而不仅是什么造作、干瘪的感情!语文曾经之所以变得那么令人生厌,是因为我们把知识(还有与之相连的所谓能力)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甚至唯一目标,并为此死缠烂打(想想曾经长期被挂在口头上的“双基”吧),消解甚至取代了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和立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整合价值。“激情”之说的荒唐之处就在于受其僵化的知识观制约,在教育理念上本末倒置,视知识为一成不变的经典,视学生为亟待加工的容器;而协商生成的语文教学从理念和根本上彰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功能的统一,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所谓“气盛则远近高下皆宜”(韩愈《答李翊书》,此处借指回归立人本位的语文教学意气风发,生气勃勃)。充满真气的语文教学自然是生机勃勃和趣味盎然的,其中流注的是师生双方缘文而发披文入意的真情真意,是他们相互激荡相互磨砺的思想火花和智慧之光。讲解、呈现、讨论之类的教学(方法)模式或教学形式的选择[2],因此更像是一种形而下的“后天”的雕琢,确乎带着一种见仁见智的“艺术性”。大道无形,大美不言,回归了立人本位的语文教学自然应该是各具匠心、八仙过海和充满志趣的。(三)灵与美灵者,魂也,曾经紧盯“双基”的语文教学不仅把屁股和眼睛局囿于工具性的藩篱,更是从根本上割裂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在统一,使语文教学沦为一种形而下的“器”,面目可憎,苍白丑陋,一如上文所谓“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宪法”,真可谓“七窍开,混沌死”,教者捉襟见肘,听者步步烦心,岂止无趣,复且无聊。协商教学观恰切兼顾了语文教学的各种功能,为语文教学魂兮归来提供了理念和操作上的内在可能。

语文之美恣肆,词语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修辞之美自不待说,但最令人神往的,还是语文教学的文化之美。这种文化之美,主要体现为一种对语文材料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精神和文化思想的传承。这种文化性,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惜乎长期以来一直被以种种所谓“主题概括”的形式弱化甚至分解。而在协商生成的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批判意识的激发、发育和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想素养亦水到渠成得以养育、成熟,语文教学的文化之美才会真正地接到地气,生根发芽,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构成和自我实现。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